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 增强写作信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在以往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每写起作文来,总感到无话可写,或茫无头绪,往往只是写上三言两语完事,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在指导时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以为习作指导课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应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从而增强习作信心。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开阔思路,放开手脚。”为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彻底改变过去那些不正确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为基点,将作文教学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都要立足于学生兴趣之中,突出一个活字,让学生想写、爱写、乐写。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是一件苦恼的事。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校内设备,师资力量,校内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从小学生作文来看,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学生很难写出好作文。因此,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积累能力、习惯的培养上。下面就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3.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兴趣始终是增强学生信心、催其上进的力量。它可以点燃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学生厌写的畏惧心理和懒惰心理,使学生喜欢习作,乐于习作,勤于习作,善于习作,敢于创新。  相似文献   

4.
颜爱华 《新天地》2011,(9):167-168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怕作文,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值得我们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研究。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主动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消解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使学生由被动习作到主动写作,由畏惧作文到喜欢作文,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然而,当前小学生的作文正面临着严重的“灰色污染”。文化市场适合少年儿童的作品匮乏.大量庸俗化、雷同化、成人化的影视剧、书刊的充斥,再加上不少家庭的“填鸭式”培养方式,学生的习作素材日益枯竭。部分学校和教师为追求优秀率、升学率。作文开展套路教学,热衷于传授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不少学生手中都掌握有一定数量的作文选,习作生搬硬套,程序化、模式化、成人化泛滥。不少小学生的作文由此被污染,有的过于早熟,作文中有明显的成人腔,让人根本分不清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有的有明显的抄袭痕迹,东拼西凑,“剪切作文”、“拷贝作文”大量出现;有的套路雷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原本生机勃勃的学生泯灭了个性,抹杀了灵性,窒息了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多方位培养小学生的读写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如何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想写、爱写、能写。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生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喜欢生动灵活的训练形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堂,充分利用教材,以趣为径,创造性地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以具有独特魅力的批语,激发学生再次尝试写作的欲望;以创新意识丰富学生作文的内涵。学生通过对文质兼美的课文的阅读,积累词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师还要以此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力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言之无物”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乃是封闭式作文教学和作文的条条框框限制所致,学生缺乏丰富的习作素材。为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我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收到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只要开放作文教学,就能增强学生习作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从现行的教材看,习作训练无论是题材、数量,还是体裁、提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上有些教师观念滞后,教法陈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正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开阔教学视野,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创造条件并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创造性的活动,诱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的习作贴近生活实际,体现活动乐趣,富有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要注意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这就是说,教师要注重采取新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能快乐习作。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是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的难点是起步教学。三年级作为写作教学的起步阶段,是扎实垒好基础的时刻,是树立学生习作自信的时刻,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时刻。如何让学生踏实地迈出第一步,成了困扰我们三年级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我们对语文教学系统工程中“老大难”部位——作文教学作了系列探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研究的过程是围绕学生的习作心理展开的。我们认为:能使学生在习作时“有兴趣,乐于写,以写作为趣事;有自信,敢于写,以写作为平常事;有热情,积极写,以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是健康的习作心理的根本标准。具体说来,实验教学是这样开展的。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衡量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一提作文,教师摇头,学生叹气,究其原因.我想与长期以来单一的评价方式,千篇一律的评价标准和落入俗套的评语不无关系。只要我们翻阅学生的习作本,诸如:“内容不具体”、“语言不通顺”、“书写不工整”等“空、泛、旧、浅”的评语比比皆是。教师们“呕心沥血”作的评语让学生摸小着头脑.也感到索然无味。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学生求知与求学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所以,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作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宽容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激活学生的习作欲望.以消除其厌恶作文的心理,改变畏惧作文的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一提“作文”。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皆“谈虎色变”,怕教或怕学。能否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败。为此,我把它视为教学重点加以研究。我认为: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习作兴趣,设计出好的训练内容,实施优化的教学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严格训练,作文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学生惧怕作文是习作教学中令人头痛的问题。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多组织展示和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乐趣,体验到习作成功的自信和喜悦。有了写作的动力和写作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被有人视为“不按常理出牌”的我,却是“歪”打正着,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热情和习作水平普遍提高。那么。我在作文教学上是如何指导学生“歪”着写的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作文教学“歪”理。  相似文献   

17.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指的是个性心理观念的积极活动,总是以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内在来源。”兴趣能使学习活动随之变得愉快.学生能高效率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所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那么.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8.
谈及作文教学,“教学生作文难,教学生初写作文更难。”这可能是在作文教学起点任教老师的共同感受。教学生初学习作,千头万绪,为师者易犯急躁情绪,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作文技巧全都教给学生,结果,反而弄得这些刚涉足习作的学生一见作文就头疼,习作兴趣和主动性更是无从谈起。而教师,由于教学观念陈旧,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要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老师忙于传授布置,学生却非常头疼,抓耳挠腮却写不出有灵气的作文。以至于对作文产生惧怕心理。长此以往的作文教学,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遏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习作兴趣也不是坐等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去促成培养。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写作要求强调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要生活化。“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获取写作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