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结构合理的指导队伍;以全程化就业指导为目标,建设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实施互动式教学,掌握多样化教学方式;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开展有目的性的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本文在认真总结我国校企合作运行现状的基础上,以校企合作如何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切入点提出了思考,并以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作出了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3.
研究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完善经济新常态下校企合作体系的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模式包括创建实习基地、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以及双导师联合培养等。文章通过对上海三所本科高校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地调研,发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严重脱离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与高校合作动力不足,高校和企业合作考核标准不一致,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与企业充分沟通、修订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挖掘高校校友会资源、改革高校职称评定方法、运用市场化的手段运作产业孵化基地等,成为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共同完成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共同参与大学生的学历教育过程,共同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社会紧缺软件人才,是国家促进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转型的重要举措。笔者以三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在专业共建和专题实践短训班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为依据,探讨了校企如何合作改革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软件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为社会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软件外包紧缺人才。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人才培育模式与社会岗位需求脱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企业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政府及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后劲不足。高校应积极探索与社会需求相符的人才培育模式;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职业能力;企业应提高责任意识,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和高校要完善相关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首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内容进行分析,包括信息服务建设、职业规划指导建设、就业技能培训建设、创业教育建设四个方面,然后以SWOT分析模型为基础,结合研究课题,从劣势和挑战两个方面分析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包括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建设专业就业创业指导队伍、设立督查岗位、提高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适配度和契合度等,以期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相似文献   

7.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地方大学发展方向及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从调整专业布局,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水平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将地方大学办学与市场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接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促进地方大学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8.
校外实践基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目前,高校和企业合作不稳定,融合深度不够,实践基地运行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结合地方高校与企业建立的设计学类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情况,提出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理念、合作模式,围绕教师队伍建设、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闭环等方面,提出提高校企合作实践育人效果的路径,研究成果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设计学类专业建设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许多困难。因此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准确定位,着力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改进工作方式,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0.
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校企双方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再加之金融危机影响了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意愿和动力,使得当前我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现状不容乐观。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要从发挥政府的导向调控功能、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发挥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的平台作用等方面入手,推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择业渠道不够畅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既有社会原因,又有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2.
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地方高校更多的立足于其特色学科和传统优势,侧重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应用创能力等方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本文对当前国内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作了介绍和评析,以期为地方高校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为切入点,通过调查发现,其就业呈现出地区集中、公司为主、岗位多样的特点,同时从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看,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知识水平有待提高.探讨了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指出当前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受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城乡差距和就业服务体系等因素的制约.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趋势,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作用、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等措施,以促进农业院校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困境因素分析及其出路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由于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社会就业市场不尽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等因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显。通过高校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并加强就业宣传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相关社会机构不断完善就业市场,这样,借社会、高校、大学生三者共同努力则可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5.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应确立多样化服务理念,建立健全集服务、教育、管理功能于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重要任务,以及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等方面,阐述了艺术类专业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分析现有校企合作研究的现状和不足,通过上海某高校的案例分析,提出艺术类专业校企合作“四阶段”模式,即:制定方案;竞赛参观;人才选拔;联合培养。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论述该模式的可行性和功能性,以及对实现高校、企业、学生多赢的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17.
地方性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构建大学生科研服务体系,对提升地方性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地方性高校大学生科研的现状,针对大学生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外部环境、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地方性高校大学生科研服务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科创成果的研发和应用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就高校科创成果转化现状,提出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讨政府、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机制。针对存在的相关政策制度建设待完善、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协同性待提升、高校相关师资和学生参与积极性尚待提高等问题,提出加大对负责双创部门的支持力度、优化大学双创孵化平台与加大对企业的奖励政策、设立官方双创比赛通知平台及跨学院科创综合交流平台、加强师生理论教育、加大对获奖项目的奖励和优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建议。以此建立更加完善的支持体系,激发大学生科创的积极性,实论研究到实践成果再到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科创成果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19.
就业能力是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转型中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受经济和地域因素的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科学、就业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地方政府、地方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等角度探讨转型期新建本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广州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目前的运行状况是:公共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但功能不够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作顺利,但专业化程度不高;用人单位侧重于招聘,就业指导服务功能发挥不足.因此,由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三者联动共建广州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势在必行.政府须加强宏观政策调控,完善就业法律保障体系;高校则提供全面化与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用人单位积极参与高校就业服务合作.这种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将是一条解决广州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长期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