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追溯海洋文化和内陆文化两种地域文化的起源、发展,对比海尔和新飞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战略的文化特性,进而探寻地域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深远影响,对于企业决策者和政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务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部反映学校文化教育题材的电影《街头日记》,折射出美国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念。据此分析多元文化教育观念在中美两国的兴起与发展,着重于两国文化教育观念的差异比较,这些差异对于我国未来文化教育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值得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决定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理念、内容设计,影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效果和高校育人功能的实现。基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的重要地位,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体进行分析,确定学校和学生两个维度,在对学校倡导和学生支持两个指标体系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主体功效发挥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在东西方两个不同世界里成长起来的赛珍珠,既能感受到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也能在异质文化碰撞中获得超越性视界。她所期待的是一种多元文化的景观,希望东西方在文化碰撞中相互增进了解和促进发展。这种认知在文化霸权扩张的今天尤其具有特殊意义。从赛珍珠一系列"中国叙事"的作品分析入手,体察赛珍珠对于文化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中日两国大学校训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比较分析出中日两国大学相近的文化价值理念和相通的人文精神内涵,初步探讨了中日两国大学在日益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大学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培育大学人文精神、实现人文关怀等方面存在着相近或相通的文化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6.
英国学者C.P.斯诺的"两种文化"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日益分裂的担忧,在当今的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分析中找到了历史的回音与共鸣,其为当今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锲入点。而生态文化显然是弥合"两种文化"的必要桥梁。从现今学者对生态文化蓝图的勾勒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来看,斯诺所谓的"第三文化"有可能就是生态文化的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7.
从湖南省实际出发,对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这两大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已经具有坚实的基础,建议利用文化创意,将湖南省特色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等融入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中去,促进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有效结合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构想,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统筹发展为目标,深深地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中。文化不仅为城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而且为城乡发展提供一种前瞻性的终极关怀理念。城乡文化一体化是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之间由冲突到和谐,最终实现两元共生的文化发展目标的过程。本文从文化融合的角度分析了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未来,以期对我国欠发达地区乃至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技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对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科技文化与社会文明具有的共同元素“真、善、美”分析入手,探讨了科技文化对社会文明建设推动价值的三个方面:科技文化决定社会文明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水平,并提出了科技文化推动社会文明建设路径的两个步骤:科技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以及科技文化的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政治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建国30年的文艺批判事件的极端化表现进行分析,探讨这种极端化现象生成背后的政治与文化原因。现代性政治与文化方案之间的对抗和基于家庭伦理本位文化传统与个体之间的对抗是造成文艺批判极端化发展的两大原因。这种政治性的解读为人们理智审视文艺领域的社会事件和促进文艺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推动着文化产业的繁荣,文化产业又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两者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业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选取2008—2017年的数据,测算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二者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互为作用显著提升,并呈现融合发展态势,但部分要素的融合度尚未满足发展需要。为此,需要优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政策环境,提高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要素价值,增加文化领域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强化文化资源在融合发展中的市场开发,以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良性互动,实现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文化观,它是一种对文化共生的价值追求。以文化自觉来观照中国-东盟的文化交往和发展,文化共生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又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以文化自觉来促进中国-东盟的文化发展,尊重差异、相互包容、共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对策研究为主旨,通过深入分析文化遗产本体和所依存区域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以及社会、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本文认为,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文化遗产本体的可持续发展,也要关注文化遗产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利用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重点论述二者如何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智力及科技因素达到和谐平衡,从而实现文化遗产价值并提升受众旅游体验。分析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共生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策略完成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服务延伸,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最大程度的和谐,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主题,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从文化软实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入手,分析了连云港拥有丰富的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并提出了将连云港文化软实力资源转化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真正动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翻译实践中 ,处理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 (词化、异化 )的选择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 ,异化翻译策略在中外文化融合进程中功不可没。翻译实践中 ,译者总是在自觉不自觉地以文化交流和语言融合的不同程度为尺度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异国文化的不同认识程度 ,在归化与异化之间做出权衡。随着全球文化融合不断推进 ,异化翻译无疑是文化翻译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7.
文化实践是当前哲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审视文化实践的理论地位和当代价值应从三个基本维度展开:文化的内涵和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界定是我们确立文化实践范畴的出发点, 文化实践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观念形态与实践形态、继承与创新、时代性与民族性是我们理解文化实践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动力的重要关系;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文化实践是文化实践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文化名人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文化名人在澳门的活动,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文化名人与文化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文化名人的活动对于本民族价值观念影响深远,对于统治者的思想影响深刻,对于文化价值系统的更新,和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的进程,具有无与伦比的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归纳了福建茶叶地理标志背后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对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保护与开发过程进行梳理,介绍了"印象大红袍"系列文化产品开发的成功案例,最后基于武夷山大红袍的发展经验提出了积极申请并有效利用茶叶地理标志,挖掘整理相关茶叶文化遗产并进行申报,结合创意开发文化产品,整合资源以打造茶文化园区等对福建茶叶地理标志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广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寻求相关的理论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深远意义。针对广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我们应围绕经济建设的重心,理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民族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民族文化生态资源优势促进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