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8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常人所不具有的飞行体验铸就和强化了诗人宁明的敏感善察、内敛理性和达观通透,这些成为其人其作的精神底色,令其诗歌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1945年和1978年为界,一百年间大连文艺评论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风姿各异,但又有着共性,即起点高,特别是始终与中国现代文艺运动的发展同步。  相似文献   
3.
当前,对20世纪文学的思考仍然是学界所关注的焦点。尤其引起我深 思的是中国20世纪后半叶,即建国以来这段文学历史的命运走向,即在目前所流行的史学研 究框架中,当代文学史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什么?当代文学史讨论翻来覆去乏善可陈的原 因何在?坦率地说,我对中国文学的研究现状,特别是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格局感到非常悲观 。现在很走红的一批研究者只是把西方后现代理论一知半解地移植过来,简单地作为中国后 现代派研究方法介入到文学史写作中。而在我看来,这种自80年代以后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 论来梳理中国八九十年代文学的治史方式,与老化了的治史思维实际是一脉相承的。我深感 在这种貌似很新的“操作”手段背后,隐藏的是低水平的学术重复。面对纷纭复杂的文学现象,我们究竟该采取怎样的心态与方法来梳理文学史?改变思想方 式的根本,我想是应该先审视一下当前文学史研究的三种格局:一是对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 重新排列座次。这种研究方式一度在学界非常流行,而在我看来这种学术风气对研究生的培 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二是以“空白论”来回避历史。比如对待“文革”文学,不少研究 者就采用把该段历史淘汰出局,抹掉它在文学史上任何痕迹的粗暴态度。三是把过去在文学 史上因政治等原因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丁帆(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参与者: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后、博士生,戏剧学专业博士生地点:南京大学中文系会议室时间:2001年3月12日丁帆:上一次我们讨论了现代性、民族性、后现代性各种思潮纠缠扭结的复杂态势,大家畅所欲言,问题领域展开得比较宽。这一次,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视域:置身于这种理论旋涡和话语陷阱交错纷纭的文化语境,我们这些人文知识分子应采取什么立场?如何对旧的价值体系和话语机制展开深刻的反省,并重建我们行之有效的知识分子话语体系?以前…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迎来了中国文坛的欣欣向荣景象,让人难以忘怀的是90年代大散文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这种文化大散文包融了历史、文化的内涵,往往从历史古迹出发追循历史现象,解析社会兴衰,感叹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社会变革、历史与文明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辛酸、悲凉的艰难历程,具有一定历史透析力。《湮没的辉煌》(夏坚勇著)、《阳光与荒原的诱惑》(巴荒著)等堪称代表作。  这种文化大散文的出现,首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90年代初青年读者争相传阅《文化苦旅》,曾一度出现“文化苦旅热”及“余秋雨现象”。后来夏坚勇、巴荒等…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对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启蒙有她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作品中,她描写到三种启蒙方式:宗教启蒙、革命启蒙和文化教育启蒙。她否定了前两种诉诸文化霸权和暴力变革的启蒙方式,而是欣赏以文化教育来达到渐进改革的启蒙方式。她的意见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1960年中国儿童文学界对陈伯吹"童心论"的批判风潮以及此后"童心论"被直接视作陈伯吹理论贡献的情形,采用文本细读及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童心论"一直以来的理论形态进行探讨,得出"童心论"实际是不同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家对童心以及儿童文学或深或浅的认识与理解的汇总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乔世华 《殷都学刊》2010,31(3):63-65
据说,现在中学校园里流行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它也许部分地说明了当下中学生在接受鲁迅作品时所存在的畏难情绪。如果说这是因为中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因而还不能读懂鲁迅的话,那么,在进入到了更高层次的大学阶段,在年龄、知识和阅历都有所增加后,  相似文献   
9.
乔世华 《云梦学刊》2004,25(2):23-26
成东方由于对摄影文学的建构而发现了审美复合美神,并对之做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使得审美复合理论成为现代美学研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范畴。审美复合理论既是我们认识摄影文学独特美学特征的路径,也是我们观察了解世界的重要桥梁,它为全球化注入了生动灵魂。  相似文献   
10.
在东西方两个不同世界里成长起来的赛珍珠,既能感受到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也能在异质文化碰撞中获得超越性视界。她所期待的是一种多元文化的景观,希望东西方在文化碰撞中相互增进了解和促进发展。这种认知在文化霸权扩张的今天尤其具有特殊意义。从赛珍珠一系列"中国叙事"的作品分析入手,体察赛珍珠对于文化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