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的政策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家庭发展能力是家庭凭借所获取的资源满足每一个家庭成员生活与发展需要的能力,主要包括支持、经济、学习、社会交往与风险应对等6个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家庭内部建设与外部社会支持两个途径得以实现。但是,在家庭变迁加剧,家庭功能弱化、转化、外化与社会化的背景下,家庭需求与家庭功能的对应结构失衡、家庭功能供求的自我均衡机制失灵,家庭能力建设比以往更加依赖外部的支持。因此,应聚焦家庭核心功能与需求的变化,深入探讨我国居民家庭面临的困境,将家庭作为社会政策的基本对象,积极构建家庭友好型社会环境和制度支持,全面促进家庭发展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人口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人口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新时期,我国人口现代化的形势十分严峻,要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加快人口现代化进程,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各级计生协会作为群众团体,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必须要更加关注民生,加大惠民服务力度,加强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在为广大育龄群众和计生家庭谋福祉、办实事、增强计生家庭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做贡献。全面正确理解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增强维护育龄群众和计生家庭合法权益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构建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村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严重、农村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的情况下,农民明显存在养老、疾病和贫困风险。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制订近期和中长期目标,明确以社会保险作为保障制度的主要模式,建立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本内容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5.
人口安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意义和该目标的中国特色 ;人口安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及如何维护人口安全 ,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人口》2006,23(3):2-8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新时期改革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集中反映在农村。“三农”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能实现全国现代化,不能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7.
长春市人口计生委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新家庭创建活动”,依托人口计生网络,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体现经济和精神“双脱贫”的要求,建设一大批“少生、优生、健康、宽裕、和谐、民主、文明”的新家庭,使人口计生工作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和荣 《南方人口》2003,18(3):54-59
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之中,适应社会转型我们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建设惠及十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就在农村。现阶段制约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因素就是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保障相对滞后。为此,必须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与健全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之中 ,适应社会转型我们提出了在本世纪头 2 0年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就在农村。现阶段制约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因素就是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保障相对滞后。为此 ,必须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全面小康社会的人口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邓小平同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目前,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正在研究和讨论中。本文主要是建议在评价全面小康社会的总指标体系中,应列入一个从人口角度,而不是从人均占有物质生活和社会服务的角度表征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作为全面小康社会总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在性别比居高不下的大环境下,湖北农村的独女户群体依然保持一定规模但其男性偏好呈现弱化走势,本文通过比较独女户群体和有几户群体在基本生存状况、生育意愿、性别平等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同,来分析“独女户”这种家庭结构的选择对男孩偏好的影响的制约,以期为性别比控制政策的制定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Family structure,residential mobility,and school dropout: A research not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hypothesis that high levels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among nonintact families account for part of the well-known association between living in a nonintact family and dropping out of high school. Children from single-parent families and stepfamilies are more likely than children from two-parent families to move during the school year. As much as 30% of the difference in the risk of dropping out between children from stepfamilies and children from intact families can be explained by differences in residential mobility. Previously, mechanisms explaining school failure on the part of children in nonintact families were more plausible for children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than for children in stepfamilies; high levels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apply to both groups of children. In addition, residential mobility lends itself to manipulation by public policy, with potentially remedial effects for vulnerable children. Earlier versions of this paper were presented at the 1990 meet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held in Washington DC, and at the 1991 meetings of the Eastern Sociological Society held in Providence. We are grateful to Andrew Cherlin, Melvin Kohn, Gary Sandefur, and several anonymous referees for their valuable comments, to Robert Davis for his computational assistance, and to Tobey H. Sohn and Teresa A. Withers for secretarial help. Support to the senior author was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under Grant HD 19375-03 and by the W.T. Grant Faculty Scholars Award. Support for computing facilities was provided by a grant to the Hopkins Population Center (PD30 H006268-19). 1994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老年家庭储蓄率居高不下,标准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已无法解释。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遗产动机视角分析老年家庭高储蓄率现象。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老年家庭遗产动机显著提升家庭储蓄率,遗产动机使得老年家庭储蓄率水平显著提高5%—10%左右。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较于城市家庭,遗产动机对农村家庭储蓄影响显著;相对于高等财富家庭而言,遗产动机显著促进中低财富家庭储蓄率水平,说明“未富先老”使得老年家庭有更强的遗产动机进行储蓄;对于家庭不同生活状况的子女,遗产动机显著提升子女体制外工作和子女教育水平低的老年家庭储蓄率,表明中国老年家庭利他主义的遗产动机较强。本文为理解中国老年家庭的高储蓄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老年人失能相对成本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因失能会产生额外的生活成本,使老年人更容易陷入贫困。文章采用生活水平法对老年人失能的相对成本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单身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失能的相对成本更高;城市老人失能相对成本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建议针对失能老年人的相对成本特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老年人福利政策,老龄津贴政策需充分考虑老年人失能的相对成本。  相似文献   

15.
吴瑞君  丁仁船 《南方人口》2012,27(5):61-70,60
第一代独生子女大规模进入婚育年龄,由于此类家庭关系的特殊性,势必对传统的家庭居住方式产生冲击。文章利用2006年苏州市20-29岁育龄妇女家庭户调查资料,建立已婚独生女资源优势变量,通过列联交互表与卡方检验的方法,判断资源优势与独生女单独居住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已婚独生女单独居住与其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优势呈显著负相关,与其经济资本优势呈正相关。夫妻间资本优势影响家庭权力分配,并影响到居住决策,且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优势影响力超过经济资本优势。鉴于此,本文提出“优势一选择”理论予以解释,认为独生女依据自己不同的比较资源优势,依次选择自己意愿的居住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最低工资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它关系到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基本的生活权和发展权。文章从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人均GDP、CPI指数和家庭人均消费支出5个维度论证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实际保障程度。结果显示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偏低,难以保障劳动者家庭的基本生活,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弱势劳动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一项12城市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笑天 《人口研究》2006,30(5):57-63
本文考察了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的分布及其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别。结果表明,青年婚后小家单独居住的比例高达2/3,成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的主流。在与父母同住的青年中,独生子女与双方父母同住的比例相当;而非独生子女则基本上都是与男方父母同住。此外,双独家庭与老年父母同住的比例最小;单独家庭与老年父母、特别是与女方父母同住的比例最大;双非家庭与男方父母同住的比例最大。单独家庭中青年夫妇婚后居住方式明显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论文探讨了这种居住方式的变化对家庭养老以及家庭观念等方面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海燕 《南方人口》2005,20(2):60-64
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上对我国农民工的自我归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一般而言,农民工将自己看作是城市人,农村人或边缘人,这种自我归类来自于一种特定阻止他们融入城市的心理保护机制.为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必然制定一系列保护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9.
高龄失能老人居住方式直接影响到长期照护服务质量,通过对211位高龄失能老人的调查,发现他们理想的居住方式与现实的居住方式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大多数高龄失能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是与家人同住,而现实的居住方式则是入住养老机构比例在大幅度提高。经济与社会支持因素对高龄失能老人理想居住方式有较大影响,而居住地、婚姻状况、儿女数量等多因素阻碍他们实现理想的居住方式,使他们不得不居住在养老机构。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应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将照护服务递送到居家高龄失能老人身边,同时提高机构照护服务质量,使身居养老机构的高龄失能老人在接受专业化照护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居家的温馨,以实现高龄失能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满足他们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trol of population in China in the past 10 years and the changes that are occurring. Recently,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family members has directly influenced socioeconomic status by increasing family income and improving living conditions. Rural families have no incentives to control the number of children born. The cyclic effect of the 1962-73 baby boom is also causing a recent surge in population. China has studied these problems and has taken the following measures: new family planning systems have been established; population has been controlled macroscopically and flexibility is allowed at an individual level; governmental family planning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set up and financed; family planning education has been increased;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have been enforced; incentives and restrictions have been implemented. China must work as a whole to enact and enforce these policies. Families must show restraint in childbearing. The only way for this to be accomplished is by decreasing the socioeconomic incentives to have children. Finally, reforms should be in tune with changing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