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大学英语教材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内容不足的问题.在对三套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教材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提出教材除了增加中国文化内容的表达方式之外,还应以"第三位置"视角为出发点选择文化内容编入教材,帮助学生找到"第三位置"视角,从深层实现双向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中国知网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分析,发现我国学者关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小学语文教材版本研究,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教学方法研究三个领域。同时发现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可能会呈现三个趋势:一是转变范式,实现从“影响范式”向“发展范式”转换;二是拓宽视角,坚持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结合;三是注重实践,推进国家、社会、学校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时下进行的文化重建中,必须特别注意宗教的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宗教在传统文化中的位置,看到以佛教、道教等为内容的宗教因素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其次,要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关于宗教批判的论述,因为只有当理论上认识清楚以后,才能科学地分析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文化体系中也有宗教的正常位置。第三,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中国呈现出种种复杂的局面,所以在文化重建过程中必须遵循“积极引导”的思想,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查中、美、日六部初级汉语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从文化内容和呈现特点两方面分析文化与语言的关联情况,我们发现六部初级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与语言的相联模式有五种:注释型、补充型、相关型、引发型和无关型。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显现的侧重也不尽相同,呈现视角主要有三种:以跨文化为参照点,关注差异;以当代为参照点,关注变化;全视角的客观介绍。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文化与语言匹配度由以下三个维度构成:文化内容与语言的相关类型、文化内容的呈现角度以及文化内容的呈现侧重,语言匹配度指标应该成为教材选取文化内容的主要考量标准之一,本研究结论对教材编写以及文化教学大纲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辜鸿铭先生学贯中西、阅历丰富,他恪守现代传播学中职业“把关人”的必备的素养资质,采用归化翻译和写作策略,把中国文化带到“第三空间”,让中西两种文化就彼此的差异性进行平等的协商、对话,实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运用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等现代传播学理论,探讨辜鸿铭“归化”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中华文化的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6.
“第三代”诗歌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重要诗歌创作潮流人们评述“第三代”诗歌的诗学追求时,认为“第三代”诗歌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这是不对的。“第三代”诗歌有“纯诗化”这一独特的诗学追求,一方面,内容上他们追求“纯诗化”。他们“反文化”、“反崇高”,就是要把“文化”、“崇高”这些“非诗”的杂质去掉,而在诗歌中写出真正的个人生存体验。另一方面,他们追求语言的“哲学化”。他们“反修辞”和“拒绝隐喻”,是为了让诗歌语言更准确地表达内容。  相似文献   

7.
这是作者主编的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三段节选,分别是“旧体诗与聂绀弩的‘三草’”,“王小波的小说”,“网络文学:痞子蔡和安妮宝贝”,这些内容,在当下流行的文学史当中,通常很少论及。作者力图扩展当代文学史的覆盖面和强调对文学新现象新媒介的关注;在行文中,不求面面俱到,以文本解读为主,注重感性经验,将对文本的语言分析放在重要位置,凸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上课时我首先请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差异,由此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从而激发探究兴趣;接着“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插图设计实验。  相似文献   

9.
文化辅助教材是介于语言教材和文化教材之间的第三种教材,与其所辅助的语言教学结合紧密,在文化容量、表述方式、呈现手段及趣味性上都十分符合对外汉语教学需求。编写文化辅助教材可以根据所辅助教材的编写目的来确定其文化点的选取,以简明的体例提供最多的辅助性文化内容,既体现中国文化又满足学习者的学习期待,还可以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文化辅助教材构建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情景化教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给予王国维哲学以新的评价,认为:王国维早年所进行的哲学探讨实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在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一,王氏融汇欧洲理性主义哲学,以崭新的视角对中国数千年的哲学和文化进行了深入反思,标志着中国传统哲学的终结和现代哲学的开始。其二,王氏从康德哲学中体会出实证哲学的观念,为乾嘉以来的求是学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并以其史学实践促使其向现代意义的科学观念转化。第三,在经世学风和功利主义盛行的维新时代,王国维以其对人生问题的探讨和对个体生命的执着关注而显示出独特的思想指向,预示了“五四”个性解放运动和现代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LOB英语语料库和北大中文CLL汉语语料库,以"WIDE"和"宽"为个案讨论了英、汉语本体隐喻的异同。结果发现:英语本体隐喻表现出较为丰富的可搭配性范畴,而汉语则较为狭窄;就研究个案而言,在本体隐喻方面英语没有汉语的隐喻化程度高,这标识了本体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不同进路。  相似文献   

12.
《老残游记》在英语世界经历了作品的英语翻译、中国文学史类英语著述中有关作品的一般性介绍、文本的英语研究等多种跨文化传播形式。它们合力提升了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范围与接受效果。《老残游记》的英语翻译为英语世界的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了直接的文本阅读依据,而中国文学史类英语著述中有关《老残游记》的简要介绍则有有助于英语世界对于作品背景与内容的初步了解。两者构成了作品在英语世界跨文化传播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老残游记》的英语研究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的多角度解读提供了“他者”的参照视角,反映出英语世界的研究者对于作者与作品跨文化阐释的独特立场,更是作品在英语世界传播进程中逐步深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指称衔接在英语和汉语语篇中普遍存在,但具体使用方式有很大区别。以韩礼德的英语衔接理论和许余龙的汉语衔接理论为基础,结合徐赳赳等对篇章回指的制约因素的探讨,选取《围城》及其英译本第一章为语料,使用AntConc软件做定量分析,系统研究了英文第三人称(指人)指称衔接在对应的汉语句子中的处理方式。分析得出,英语使用第三人称代词衔接时,汉语中常常省略人称代词,即采用零回指的衔接手段,这是因为汉语受语言内部的语法限制较少,而英语在语言内部受到严格的语法限制;此外,汉语中零回指和代词指称的选择受到不同制约因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自建的中国译者英译本语料库和英语原创小说语料库为类比研究对象,借助WordSmith Tools 4.0等语料库检索分析工具,分别从词汇和句法层面考察中国译者英译本的翻译共性特征。虽然结果多不符合以往研究所得出的“简化”量化模式,但皆呈现“显化”、“范化”以及“源语渗透效应”等其他共性特点,也体现中国译者灵活驾驭词汇的能力、以及接近汉语源语的语言操作习惯。    相似文献   

15.
基于Brown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比较英汉条件句使用上的异同。句法位置上,条件标记if只能居于句首,而"如果"既可位于句首,也可位于谓头;语序安排上,英汉两种语言的优势语序都是"条件小句+结果小句"。两种语言也有"结果小句+条件小句"的语序,但是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语序在英语中高达31%,而在汉语中却不足0.2%;语义约束上,英汉条件句一般都需要携带[+主观性]的语义特征,但在实现主观化的手段上,两种语言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6.
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分类可以看出,汉语词类中有数词和量词之分,英语只有数词之说。汉语中,量词具有独立的语法和修辞特点,英语中起着量词作用的是名词。在句式上,二者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汉语的基本数量句式可概括为"Num Q N"或"N Num Q",英语的基本数量句式为"Num N"和"Num Q of N"的形式。英汉语中数量词的使用都具有夸张、比喻、委婉等修辞功能,起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介绍了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教学的实践,并做出了客观的总结.指出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三种层次部分章节双语教学;采用原版教材为主,国内教材为辅,用英语或汉语授课;采用原版教材,双语授课、英语授课或外教授课.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必须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唯一标准,绝不能本末倒置,将专业课上成英语课,并应当杜绝完全排斥中文的"一刀切".  相似文献   

18.
日语属SOV型语言,与SVO型语言体系的中、英文异多同少.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上的近似与思维方式的灵犀相通应该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从思维方式和语言心理上分析,日本人偏好从事态结果上进行表述,日语属于"不及物型语言「なる型言语」",而中、英语则多以动作行为的施事方为表述中心,属于"及物型语言「する型言語」".因此,同样的内容,往往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9.
任何语言都需依托于自己的文化背景。文化是民族差异的标志,而语言又像镜子一样将这种差异反映出来。因此,学习一门外语不仅仅是学习其语音、语法、词汇等体系,更意味着要学习目的语(targetlanguage)所反映的思想、风俗及社会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学习其“内在语言”。词汇,尤其是实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最终也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英汉实词对比,不仅能反映出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别,反过来这些差别也能加深我们对英汉词汇的理解。通过考察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本文总结了五种实词对比方式,旨在探索词汇与文化的关系,从而减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英语”研究与英语写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英语"是英语世界化过程中英语在中国本土化之后形成的使用型变体.汉民族的思维模式、文化习惯和汶语作文特点肯定会反映在中国人说和写的英语中,形成"中国英语"的语篇特色.承认和研究"中国英语"的语篇特色对英语写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