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道器之辨 ,亦即“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别的问题 ,在宋明儒学中获得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处理 ,这就是 ,把道器之辨与理气之辨等同起来 ,或者 ,更确切地说 ,以理气之辨代换道器之辨。值得注意的是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人理解有关“形而上”诸问题的思考格局。这一格局建立在道的理化的本体论基础之上。本文试图站在批判的立场厘清道器问题与理气问题 ,划分它们所属的思想区域 ,从而为对宋明儒学的批判性理解 ,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2.
陆象山是南宋时著名教育家。他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哲学、教育思想体系,其道德人格教育观则是他教育思想体系中一大突出的内容和灿烂的闪光点。一、“学有本末”、辨志明心,旗帜鲜明地摆正“尊德性”与“道问学”两者关系。陆象山认为,教育应有本有末。所谓“本”,即尊德性、教为人;所谓“末”,即“道问学”,传知识。如何体现有本有末,陆象山认为应‘洗立乎其大者”,即建立大根本──—辨志、明心,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陆象山认为,“学者之志不可不辨”。做人首先要辨志明心,建立好大根本。只有认清人生目的,才能朝正确方向发…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日本学者所提出的<道具论>,重新认识中国固有之"道器"论,试用中华古老之"道",诠释与丰富日本现代之"道具论",并强调引进"道具论"充实现代工业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4.
《老子》首章在老子哲学及老子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开宗明义道出老子道论三个基本问题:一、道言之辨,从道言关系诠释了“道”的形上本体意义;二、有无之辨,从“有”和“无”的关系揭示道之超越性、实存性及其统一性;三、道物之辨,用“众妙之门”隐喻道生生不息的本源性及道生万物、万物尊道的道物关系。这三个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生命世界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样一个生命终极关怀的问题,这是古今哲学安顿生命意义的逻辑前提,也是哲学所论究的最根本的问题。老子用“玄牝之门”隐喻道体只是为了借助隐喻的直觉性穿透“道言间隔”,把远古生殖崇拜内含的生命体验衍化成深刻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孟子志在救治功利主义横行的整个战国时代,以“人禽之辨”拔本塞源,以“义利之辨”崇本息末,以“王霸之辨”治乱救弊,旨在开显一种不仅可为当世开太平亦可为万世开太平的修身治世之道。这是平议孟子“三辨之学”,澄清后人误解或创造性诠释,避免厚责古人或厚诬古人的重要线索与研究基础。由此出发,可以清晰判断古今学者有关《孟子》“三辨之学”的代表性观点哪些分别与孟子的“本有之意”“当有之意”与“未有之意”相对应,从而有助于在对孟子尽可能平实了解的基础之上,还原《孟子》义理架构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关于王夫之的道器观,方克立在《王船山道器论浅析》、《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等文中已论之甚详。木文拟以此为据,试对王夫之与郑观应的道器观之异同作些分析。 一 关于道体器用 道体器用,是王夫之道器观的一个基本涵义。这里的“道”指太极即世界的物质实体,“器”指太极絪缊化生的物我万象。道体器用的关系,是指木体(本质)和现象的关系。首先,他从气一元论出发,发挥了张载“太和所谓道”的观点,认定“道”是“太极”,也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日本学者所提出的《道具论》,重新认识中国固有之“道器”论,试用中华古老之“道”,诠释与丰富日本现代之“道具论”,并强调引进“道具论”充实现代工业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8.
筱膺艺格     
《诗序》有"诗言志"云云,非惟诗文舞蹈,推及绘事,亦为的论。鸟迹铺陈以就文藻,五色错杂以生图画,五音调谐克成乐章,此皆心志之表征,艺术之别途也。文藻、乐章、画图,志之表也,鸟虫、宫商、笔墨,表之形也。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器由道生,道因器  相似文献   

9.
"崇本息末"思想是王弼哲学的根本宗旨,也是王弼对老学发展的突出贡献.在本体论上,他强调以无为本;在政治论上,他主张以道治国,理顺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最终达到"崇本举末"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0.
《老子》通行本第一章(《道可道》章)总论世界起源,但文义简古,论老者解说不一。兹就本章文义之可异议处并其道论逻辑,略陈拙见,以求教专家学者。“道可道”“名可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首二句通行本与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甲、乙本(下简称帛书本)文字基本相同。于字义有异议者唯“道名可常”四字。四字关涉道论逻辑处拟后文述及,此处讨论末道名二字。此二字论者皆以为言词文字之谓,清俞正燮更谓道特指言词,名特指文字之义。他说:  相似文献   

11.
费密通过对程朱道统论的反思和批判 ,提出了他的“中实之道”传承的两条途径 :在帝王之间传承不息的称为“道统” ,在圣门师儒之间传授不断的称为“道脉”。道统是“中实之道”传承的主线 ,道脉是辅线。因此 ,在中实之道的传承上 ,费密表现出了“尊势”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2.
开启天道学,可以说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特色,也可以说是老子对于中国哲学最主要的理论贡献。老子"以道释物",既认为道生万物,又认为道在物中。"以道看人",强调圣人与俗人不同类。"以道治世",主张建构"小国寡民"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道家看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是"道"的存在。大道无形、道法自然可以约略说明"道"的玄妙与空无。而水为万物的生命之源,它并不独施惠于人,这种不偏私是水的品性,也正是道的精髓所在。水不与任何生命争荣,而是甘居下位,所以能纳百川而成海。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则使"道"的运用祥和而优美。道家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产生勇气,勇者无惧;节制和简单的生活能让人减少对外物的依赖,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谦卑、谨慎则是谋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庄子哲学中“道”既存于本体世界又存于经验世界,这造成了“道”在两个世界的“割裂”,从而相应地分成“道之真”和“道之气”两个方面,进而,这种“割裂”被带入其人性论中,造成人性的“割裂”,则其人性相应地分成“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这两方面相互制约和斗争,构成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庄子在《渔父》中提出“法天贵真”思想,分别从本体层和经验层来解决此人性矛盾,从而既使“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人性论图式,又使得生活在经验世界的个体人超越为体道真人。最终,在人性和人生两方面实现了由人向“道”的回归,也使庄子哲学得以完整。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中国人多信盲人算命相或求卜预言,形成为影响深远的社会风俗。这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根柢和悠久历史的问题,是传统文化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崇盲现象在实质上揭示了中国思想文化中长期存在的崇尚内明的重要特征。对传统文化中信盲、崇盲、问卜于盲的现象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揭示崇瞽传统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延存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6.
孔子学说的中心是道的问题。从天道而言,他阐释了天命说。天命是人的命运的根本规定者,因此,人要敬畏天命。从人道而言,他创建了仁爱说。仁是人的本性,它源于亲子之爱且扩充为人类之爱。对于孔子和儒家来说,成为一个人就是成为一个仁人。这正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道家伦理思想是不是一种非道德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涉及到对道家伦理思想基本特征和精神实质的认识与把握。从比较伦理学的角度分析道家伦理思想的价值视角、价值目标及价值取向,就会发现,这家的伦理思想是一种从精神实质上反对道德形式主义、道德功利主义的实质主义或特殊的自然主义伦理思想,是一种强调为而不恃、功成弗居的真正的道义论伦理思想。道家伦理思想有许多合理因素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生命本原说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讨论和比较中医学的生命本原说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源于父母之精,生命过程的维系依赖于一身之气。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与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桥或气。因而在中医学中,不能说人体生命是由人体内之气生成的,而应坚持和发展中医学的精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气为人体生命之维系的理论,并逐渐淡化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  相似文献   

20.
孔子“道”范畴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其意义。孔子的“道”范畴具有天道观与人道观的涵义,人道观是其重心。就人道观而言,孔子的“道”主要是指以“仁”为最高范畴的价值理论体系,它蕴涵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目标;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准则;以“正名”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和以“君子”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