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两层楼的人员疏散进行了模拟,重点研究了楼梯的长度、楼道的宽度、楼梯的宽度、房间门的宽度对疏散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散时间随着楼梯长度的增加影响不大,随着楼梯的宽度的增加疏散时间减少,在一定的条件下随着楼道宽度的增加疏散时间会有增加的趋势.该模拟结果对楼梯、楼道、楼梯长度的设计和行人疏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人群在应急状态下的心理行为特征,探求影响人群疏散效率的因素,提出利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模拟技术量化评价人流疏散空间设计的研究方法.基于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模拟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可以综合考虑空间设计、人群行为心理和疏散标志等因素对疏散效率的影响.开发相应的人流疏散软件,可以直观地观察人群的疏散过程和分布状况,并提出优化应急疏散流线和空间设计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图书馆火灾下人员疏散研究存在的不足,选取烟气高度和CO体积分数两项因素,提出了基于火灾动态模拟器(Fire Dynamic Simulator, FDS)考虑火场产物影响的疏散模拟方法,并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为例,利用该方法得到了受烟气和CO影响的整体疏散时间以及各层疏散时间,通过与不考虑火场产物影响的疏散时间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考虑火场产物烟气和CO影响时,相较于不考虑时整体的疏散时间增加了74.5 s,增加幅度约为25%;各层的疏散时间尤其是一、二层的疏散时间增加较明显;整体疏散效率降低了46%,并发生了拥堵情况。因此,在进行建筑火灾疏散模拟时,考虑火场产物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在各疏散点完成疏散具有最晚时间限制的条件下,研究了避难所完成疏散任务的车辆征集计划及出车任务安排,分别以最小化疏散总费用及最小化疏散总时间为目标建立了两个应急疏散车辆调度优化模型。通过约束条件增维降低了模型计算的难度,并利用CPLEX求解软件对同一个算例的两种不同目标函数进行了比较计算。  相似文献   

5.
1931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大批难民因东北、华北、长江下游等地逐渐沦陷而不断向南、向西涌入武汉,致使武汉难民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出于武汉会战和抗战大战略的需要,在国民政府的主导下,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诸多有力举措,组建高效的疏散机构,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通过沿途救助、后方安置等诸多手段,将集聚于武汉的难民和武汉市民一百余万紧急疏散至四川、广西、贵州、陕西等大后方,为中华民族坚持抗战保存了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并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处理和管控重大危机提供了历史借鉴。这一规模巨大的人口紧急疏散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中国空前未有的最完全的团结精神"的"武汉精神"也因此成为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不屈不挠的标志,并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应急体制下延与基层应急机制创新是提升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基本路径。本文聚焦我国基层政府应急疏散行为的基本模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具体分析了基层政府应急疏散的不同模式,并从灾害、制度、官僚三重维度考察其影响基层政府应急疏散行为的过程及机理,对基层政府应急疏散行为进行理论建构并提出相关政策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我国现行火灾规范的不足之处及人们在火灾疏散过程中的趋光行为,从人的心理角度出发,阐述了建筑光环境设计中色向的冷暖、强度以及变化规律对防火疏散的影响,突破了传统防火规范对建筑本身防火疏散数据和指标的硬性要求,更直接、有效地提出了以人们安全逃生为目的的建筑光环境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目前高层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着重论述了火灾发生后建筑物内的指示标志等系统对人员成功疏散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元胞自动机建立了地板场模型并进行赋值,通过考虑行人到出口的距离和出口前的人群密度提出了合理的出口选择模型,并引入了冲突函数来解决逃生者之间冲突的问题。以出口流率和冲突次数作为两个指标来分析分流墙对疏散效率及疏散安全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大量的疏散仿真实验对分流墙的长度及分流墙到出口的距离对疏散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一定长度的分流墙能够明显降低冲突的次数,提高疏散的安全性;而分流墙到出口的距离合理设置能够提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地铁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日发送旅客量增多、建筑结构复杂、疏散难度增大等情况交织耦合,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涵盖1990—2020年的2 264篇相关文献,分析各学者和机构之间的研究情况和合作关系,把握研究前沿与演进趋势,探寻研究热点主题,对现有成果进行评述,厘清热点话题背后的联系和区别。数据分析表明,目前地铁应急疏散领域研究热点主题主要包括结构优化对疏散效率的影响、基于智能算法的疏散路径优化、仿真建模、行人特性研究和事故分析与对策研究等五方面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交通枢纽火灾具有自身的特点,存在着影响人员疏散的各种因素,这对于交通枢纽消防设计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南京“7.28事故”前后.南京中北人通过紧急疏散、爱心救援,保全了150多名乘客生命安全.救出了120多名受伤市民.献出了3000多毫升鲜血。灾难面前.他们不畏艰险.机智应对.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博爱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疏散者之间以及疏散者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对拥挤状态下的人群疏散动力学具有重要影响。在对现有相关模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可重叠多格子元胞结合修正地板场来考虑作用力效应的改进元胞自动机模型。对不同出口宽度和人群密度条件下的人群疏散动力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群疏散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中加入人群拥挤受力作用机制,具有必要性;改进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人群疏散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回顾总结关于应急疏散理论与系统设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考虑灾害应对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提出基于情景的社区应急疏散管理系统框架。该系统结构在基本应急疏散管理及数据集成的基础上,构建致灾因子、疏散对象与抗灾因子的三类模块,对社区疏散系统功能与架构作出再设计,并结合案例推理技术辅助疏散方案的生成与修正。  相似文献   

15.
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区域大规模机动车辆疏散的交通运行管理进行了研究。以元胞传输模型为理论基础,针对疏散交通流时空分布的高度随机、动态特性,建立了区域疏散系统最优动态交通分配模型。进一步重点分析了平面交叉口在疏散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整合了交叉口流向冲突消除的交通管理策略,构建了基于交叉口冲突消除的疏散交通管理优化模型。最后以长春市中心区路网和2020年人口预测数据为依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为疏散交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加高效准确地评估地铁换乘站发生火灾事故的等级,文章基于火灾动力学模拟工具(FDS)模拟了宁波市某地铁换乘站的火灾现场,利用灰色系统理论改进了地铁换乘站火灾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模糊分析法对地铁换乘站的火灾风险进行了评价,并且在模拟现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人员撤离方案。结果表明,该地铁换乘站的火灾风险综合评价为一般安全,影响疏散的各种因素导致各个出口的可用疏散时间只有4~7分钟左右。研究证明FDS能够很好地应用在地铁换乘站的火灾预防中,有利于火灾风险的评价与火灾来临时人员撤离方案的规划。本研究为特定环境范围中的火灾预防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紧急状态法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行政紧急处置权的客观存在,并以一套不同于平常状态下的法律体制来规制行政紧急处置权的行使,使行政紧急处置权的运作始终不能偏离党政国家的法治轨道.通观国内及国外一些国家的立法状况和前期研究成果,以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相结合的视角,在界定行政紧急处置权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行政紧急处置权法律控制,提出其具有立法层次不高、享有行政紧急处置权的主体不明确、行使行政紧急处置权的程序不完备、行使行政紧急处置权的救济途径不完善等不足,相应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紧急处置权法律控制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8.
服务资讯     
公共关系顾问专业指南陈向阳编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98.00元(软精装)78.00元(平装)本书是国内首部为广大公共关系人员提供的专业顾问指南用书。它首次就公共关系顾问职业定位、业务模式、专业实务以及专业机构管理等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同时从公共关系顾问实务、操作技巧和案例研究等方面提出具体实践指导,是指导国内公共关系机构及其专业人员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一份纲领性文献,它填补了国内公共关系实务的空白。本书广泛借鉴国际公共关系业及其他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针对当前中国公共关系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系统的阐述了公共关系顾…  相似文献   

19.
樊晟岑  卢娅 《社区》2012,(16):47-47
5月11日上午,北京市东城区民安社区内警报响起,身着专业头益、救援服、安全鞋、护目镜等装备的社区大妈立即疏散居民,并引导居民到达南馆公园紧急避难场所。在红十字会志愿者的引导下,队员展开包扎、止血、固定等工作环节,并在楼前拉起了警戒线。  相似文献   

20.
论文通过建立改进的地板场模型,模拟地铁站内扶梯口设置有过道隔栏的场景下的人群疏散过程,对过道隔栏的作用及其长度设置进行了研究。改进的模型中,放弃静态场值原有的"距离"含义,以"时间长短"重新定义静态场值大小;根据疏散设施的特殊性对疏散者不同行走速率进行了控制。得到以下结论:1)过道隔栏并不总是阻碍疏散者的通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高效率并减少疏散安全隐患;2)应对日常所需,地铁站中过道隔栏的长度宜为走廊长度的60%,但是在突发事件或者人员恐慌的情形下过道隔栏长度宜为走廊长度。3)自动扶梯运行速率越慢,或疏散群体间的冲突程度较高,过道隔栏的长度应设置相对较长。4)低人群密度下过道隔栏的设置对自动扶梯和楼梯的通行能力起到明显的均衡作用,高人群密度下则主要缓解了出口重新选择带来的冲突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