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这里说的“两岸”,可不是中国大陆与台湾省之间的问题,而是人生的此岸、彼岸问题。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眼前的、可感知的此岸世界,一个是理想的、未来的、难触摸的彼岸世界。此岸世界充满诱惑,任何人都不好拒绝,彼岸世界难以企及,却也教人无法放弃。于是,便有了此岸与彼岸两个世界的探索与追求,有了自己跟自己对话与搏斗的历程,有了自我否定之否定的心路。  相似文献   

2.
洛维特将神学视为历史进步意识的前提条件,将马克思历史哲学同基督教末世论进行同质化理解,是对马克思历史哲学叙事前提的神学解读。从维科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历史哲学本质上致力于以哲学反思历史、以历史证明神学,持续发展了孕育于历史神学中的历史进步意识,最终实现了对历史神正论的彻底完成,表现出鲜明的神学性质。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叙事前提并非神学,而是“现实的人”及其目的性实践。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真理的“彼岸世界”之中,而在于“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即“此岸世界”的真理之中。“此岸世界”的真理性源于其构成“彼岸世界”的历史起点,“彼岸世界”是对“此岸世界”的理想形象的建构性反映。世界从现实状态向理想形态的转变过程是历史进步与历史代价的统一,呈现为“更好的当下历史”向“当下历史的理想形态”转化的非线性过程。这一转变过程得以完成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在于,“现实的人”及其以改造现实世界为目的的革命性实践。  相似文献   

3.
尼采将苏格拉底视为西方理性主义的始祖并予以激烈批判。理性主义将理性视为人的本质,尼采则将意志视为生命的永恒本质和理性的终极源泉,并拒斥将世界二重化的理性主义逻辑,强调被理性主义哲学家用以证明感性世界是一个虚幻世界的理由恰好佐证了感性世界的真实性和所谓真实世界的虚幻性。哲学家和神学家编造所谓真实的彼岸世界的目的,就是要贬低和诋毁感性的此岸世界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批评向来是各种理论和学说的竞技场。但关于文学批评本身的本体论研究,受西方理性传统的影响,一直留恋于对"彼岸世界"的向往,而忽略了"此岸"的自我。本文从文学的审美特性入手,结合中国的文学批评传统和西方哲学对审美活动的思考,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本质,指出文学批评首先和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认同基础上的审美反思,即感悟,而非理性的反思,从而使文学批评得以回归自我。  相似文献   

5.
向秀、郭象的《庄子注》贯穿着唯心主义的“道物相兼”“神形双棲”的二重化本体论。一二重化的宇宙观,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哲学意识的基本特征,是“以百姓为刍狗”的君主专制、等级特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二重化的宇宙观,要被压迫者在人间顺从和忍耐,而寄希望于天堂,为压迫者辩护,给他们上天堂的门票。把现实“此岸世界”变为虚幻“彼岸世界”。这是“颠倒了的世界观”。它表现为逻辑的、宗教的和伦理的形态。虚幻的彼岸世界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是无限性、普遍性、总体性、统一性,叫做“至无”、“大全”,“太一”,或“神”、“天命”、“道”,体现真、善、美、灵、圣;客观实在的此岸世界是有限性、特殊性、个体性、多样性,叫做“有”、“多”、“偏”,或“物”、“器”、“形”,体现假、恶、丑、凡、愚。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本质的高度概括,它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与“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道教思想在瑶族传统观念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瑶族乡村社会生活是一个有“鬼”的世界。人们坚信,人的灵魂永存,生者世俗性生活中充满的各种“不确定性”都由“彼岸”的祖灵掌控着。然而,瑶族并不视道家“肉体成金”的理念为其终极慕求。他们认为,人的肉体本身是“臭皮囊”,人死之后必待肉身腐化才能实现人神之间的跨越,进而完成从“此岸一彼岸一此岸”世界的轮回。瑶族这种传统的灵魂观使广西金秀大瑶山坳瑶至今仍然盛行着“二次捡骨”的葬俗。  相似文献   

8.
"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与美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1 8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的内涵的分析 ,得出了未经人物质改造过的自然美仍然是由人“再生产”出来的结论 ,并借此探讨了马克思关于美的根源的学说“劳动创造了美”的意义以及流行的关于美的本质的种种界定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孙伟科 《南都学坛》2000,20(5):50-51
:“美是什么”往往不是对美本质的表述 ,“美在哪里”也不是对美本质的回答。美的本质繁复多样又充满着矛盾。美的本质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不是永恒的 ,而是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从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学观点出发,长篇小说《金色笔记》不仅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生活,更是对那个时代人类各种复杂情感的集中表现。该小说文本的情感表现形式是非常独特的,作者将情感表现于该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同构”之中,将象征意义蕴含于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融合的“同质”之中,将艺术符号文本的无限可阐释性隐含在现实的此岸世界与虚幻的彼岸世界交汇之中,以此达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智慧之美”:卞之琳诗歌的“智性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宇 《南都学坛》2004,24(3):51-57
卞之琳诗歌中的"智慧之美",是其自觉追求诗歌"智性化"的体现。从20世纪20年代穆木天提出"诗要有大的哲学",到20世纪40年代袁可嘉等人提出"现实·玄学·象征"的结合,中国现代诗人一直尝试将诗歌艺术审美与个人哲思结合起来,卞之琳是这个探索过程中极为重要且影响巨大的一环。思辨的特色贯穿了卞之琳一生的诗歌创作并成为其独具价值的艺术风格。他的思辨以"相对"观念为中心,其诗中"距离"、"对照"和"变易"三大主题都围绕"相对"观念展开。诗人在艺术上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非个人"化、"客观对应物"等手法,从最细微琐碎的事物里发现诗和哲理,将抽象的哲思变为具体意象,造成独特的艺术效果。他是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艺术高峰,其在哲学与现实、智慧与情感的结合方面,以及在隽永与亲切间把握平衡的方面,取得了无人企及的高超成就。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的文艺理论,正如其整个思想体系一样,人性占据明显优势,同时神性的东西也不在少,其人性文论体现为:美在人的关好德行和人的需求;艺术要描摹和表现人的性格和心灵;艺术品要合人所用;诗歌与人的关系;作家修养;哲学为最伟大的艺术。其神性文论体现为:神赐美好事物并赐人感官享受美好事物;具体事物因分有绝对的关而显得美;关在神间;神是宇宙万物的创作者;见物思神;神赐诗人灵感。这种人性与神性俱有的文论思想对后人均产生了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庄子的"大美"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美”是由庄子最早提出的一个原创性美学范畴 ,它在道家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崇尚“大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特征的突出表现 ,他的整个美学体系都贯穿着“大美”的思想。在庄子美学中 ,“大美”思想与其崇尚自然之道、推崇淡泊无为的人格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美”的思想内涵包括澹然无极、寂漠无为的自然美品格 ,朴素、本真、天全的真美形态 ,浩瀚博大、雄浑磅礴的壮美境界。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理想人格的建构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以及当代文艺学和美学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柏拉图思想体系中,“理念”论是其核心,它充分彰显了古希腊人追问永恒、绝对之终极本体的渴求,尤其是其“两重世界”的划分和“善”的理念之绝对先验性和超越性以及“回忆说”表现出的一种神学倾向,与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一拍即合,为基督教中彼岸世界与上帝之“合理”存在和“光照论”提供了思想根基。在一定意义上说,柏拉图的“理念”论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美是道德的象征”,说明了人类可以通过审美由自然走向自由。后人认为它的缺陷在于主观性,但运用层次论的方法分析可知,康德用审美沟通人与自然的学说,是马克思实践学说的有益补充。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不会有所偏颇。在工具理性盛行的今天,康德这一论述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之类的命题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反映.因而,它决非是关于人的本性、尊严和幸福的永恒观念,而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特殊要求、愿望和幻想的反映.它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新的命题"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将取代陈腐的命题"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北宋诸儒中,程颢"性"的学说极富有特色,它不仅深深地影响了朱子,而且本身就是湖湘学统的源头所在,形成宋明道学中颇具特色的一大传统.程颢在论性时,虽然借用告子"生之谓性"的说法,但实质上是将<中庸>之本然的"天命之性"涵摄"生之谓性"并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程颢提出"性即气、气即性"这一命题,指出本然之性代表着一种性气未曾分离的更为原初的关系,进而他认为这种本然之性超越善恶,作为价值判断之善恶乃从本然之性中派生出来,非性之本身,从而为其工夫理论确立了本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之类的命题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反映。因而,它决非是关于人的本性、尊严和幸福的永恒观念,而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特殊要求、愿望和幻想的反映。它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新的命题"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将取代陈腐的命题"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之类的命题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反映.因而,它决非是关于人的本性、尊严和幸福的永恒观念,而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特殊要求、愿望和幻想的反映.它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新的命题"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将取代陈腐的命题"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湿地景观不同于高山峻岭那样具有挺拔、高耸的阳刚气势,有的只是向阴、低洼的优美、阴柔之风格。因此,湿地景观建设,只有顺应其“向阴”之势而展示其“和”(和谐)的魅力,才能使其自然空间的秩序变化具有“阴”之“和”的美感。儒道关于人与自然“妙和相生”的审美价值取向,很值得我们借鉴。大庆湿地景观应创造出如下的“阴和之美”效应:百湖之城声、色、香俱全的空间秩序变化美;“挺水植被”远近错杂的空间秩序绵延美;人生智慧作用于湿地自然景观的空间秩序和谐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