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八十六岁的爷爷总好“霸”着央视十一频道看戏,大都是京剧。我就满怀好奇地问目不识丁的爷爷:“您听得懂吗?”爷爷乐呵呵地说:“我能听懂啥呀,也就是听听唱腔看热闹。吕剧是咱本地戏,说的唱的都是本地话,我倒是能听懂一些,可电视里不大演……”我一看尽孝心的机会来了,就忙用零花钱给爷爷买来一盘吕剧光碟,上面有《王小赶脚》、《小姑贤》、  相似文献   

2.
吕剧作为一种地方音乐文化的产物,深深植根于地方音乐文化生活之中。吕剧是在地方说唱艺术“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吸取了《凤阳歌》等其他民间音乐艺术,发展成为“化装扬琴”,而后又经发展,成为中国八大剧种之一。吕剧昭示着黄河三角洲人民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的发展,是当地人民精神的寄托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戏曲改革运动背景下,1951年吕剧凭借最年轻、流行最广、最受群众欢迎等优势成为山东省戏改首个重点研究对象。经过"改戏""改人""改制",以现代戏《李二嫂改嫁》为代表的吕剧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不仅成为国家地方戏发展的榜样,而且承载起发展成为山东代表性剧种——鲁剧的文艺期许。在戏改过程中,吕剧和鲁剧的关系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彼此独立、1960年吕剧成为创造鲁剧的基础、1961年吕剧成为鲁剧之一三个阶段。吕剧改革过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省对中央戏改政策的地方实践。  相似文献   

4.
吕剧是山东的地方戏种,为中国八大优秀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但发展到今天,却辉煌不再。吕剧摆脱发展困境的路径是:扎牢黄河口文化的根基,不断创新,适应市场,搞好传承。  相似文献   

5.
吕剧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剧是山东的地方戏种,为中国八大优秀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但发展到今天,却辉煌不再。吕剧摆脱发展困境的路径是:扎牢黄河口文化的根基,不断创新,适应市场,搞好传承。  相似文献   

6.
李强 《中华魂》2012,(4):44-45
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我国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纯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如今的吕剧,己成为黄河口文化的一个品牌。“一听剧团进了庄,男女老少着了慌,大嫂在灶前忙做饭,饼子贴在了门框上”,  相似文献   

7.
曹光章 《中华魂》2012,(4):46-48
根据主流的观点,吕剧发源于现今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原属广饶县),东营也因此被称作“吕剧故乡”。东营市辖广饶县、利津县、垦利县、东营区、河口区,在这3县2区中,3县均有专业剧团,2区有业余表演团体。广饶县吕剧团是其中发展最好的专业剧团,它同时也是东营市吕剧团。剧团设有创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鲁迅的"立人"思想这一角度,阐述《补天》(《不周山》)的思想内蕴,指出《补天》张扬"新的生命"意识、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主题是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个侧面,与《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形成了思想上、艺术上的互补。因此,《补天》是鲁迅早期的主要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9.
补天(初名《不周山》,1922年11月作)鲁迅关于《补天》的说明:1、《故事新编》的《序言》关于《补天》的说明: 第一篇《补天》(原题作《不周山》)还是1922年的冬天写成的.……《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不记得怎么一来,中途停了笔,去看日报了,不幸正看见了谁(现在忘记了名字)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是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产生的。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这取材于现代的,都编在《呐喊》和《彷徨》集中;取材于古代的,结集为《故事新编》。如果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的话,那么,歌颂创造精神的《补天》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历史小说。《补天》同《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一样,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重新评价成仿吾论《不周山》合理性的基础上,着重从新的角度阐发《补天》(《不周山》)的浑厚深邃的思想意蕴:中国第一女神女娲形象欣喜而又艰辛地走着她造人和维持天、地、人“三才”和谐的自然而又人道的“生命的路”,这生命的路构成了人类初始的辉煌。这个意蕴使《补天》至今仍是历史小说难以企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2.
张兴德 《南都学坛》2006,26(6):39-45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意在“以文补天”———“补”封建社会的“天”,但是《红楼梦》实际告诉人们的却是天不可补。认识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区分两个不同版本的“顽石”故事,并全面理解原著中的“顽石”故事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其“补天”思想的本意。有人否定程高本而又用程高本的“顽石”故事来研究曹雪芹的“补天”思想,这种“研究方法”不可取,是犯了不可思议的逻辑错误。《红楼梦》是一部“盛世危言”,不能离开书中描述的实际内容,随意拔高其思想。应实事求是地看待毛泽东关于曹雪芹“补天”思想的谈话,其基本精神早在20世纪的30年代,就有人著文讲过。  相似文献   

13.
《铸剑》写于1927年4月3日。这篇小说几乎是人们公认的“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历史小说。鲁迅自己也说:“我是只给铺排,没有改动。”对照《列异传》和《搜神记》中有关干将莫耶的记载,这篇小说确类一次扩写,它和《补天》《奔月》虽都属《故事新编》中早期创作,但和《补天》《奔月》确有不同,那就是从这篇小说字面上看不到直接影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文学世界中出现的众多女性中,女娲是存在的异数。女娲身上潜藏着其他女性少有的生命强力和创造伟力,无论从人格意义还是文化意义上,女娲都显现出鲁迅文学世界中罕见的理想光芒。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女娲是一个拥有多重寓意的文化符号,显然,鲁迅将这些民俗寓意隐晦地编织进《补天》中。论文的主旨在于,探寻鲁迅创作《补天》的潜在心理缘由,在对女娲民俗文化身份的追溯和民俗文化中性文化隐喻的分析中,将鲁迅封存在于《补天》文本之下的情爱心意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5.
《品牌传播》:品牌传播是品牌文化沉淀、扩散、流转的过程。创新的广告内容与合理的媒介方案,是品牌时效传播的重要保证。您认同这个观点吗?光耀天润是如何执行的?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其主题呈现出复杂性和多义性。我们从作品描绘的具体社会生活中,从创作主体的阶级立场中,从补天济世的措施中,可以看出,补天从开始之日就已经注定是悲剧。  相似文献   

17.
《补天》最初收入《呐喊》,成为集子中的最后一篇。后来因不满于成仿吾对《呐喊》的批评,为了“回敬”,作者于一九三○年当《呐喊》印行第二版的时候,把它从集子中抽出,于一九三五年编进《故事新编》,作为该集的首篇。从此,人们往往只是把《补天》作为《故事新编》的系列之一来加以考察,而较少注意置于《呐喊》系列之中对照  相似文献   

18.
作于一九二二年的《补天》,是鲁迅第一篇从古代采取题材的小说。在谈到创作意图时,鲁迅说:“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义学的——的缘起。”又说:“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这对我们理解《补天》,是一个重要的指示。然而,过去我们对此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即使论及,也“语焉不详”。本文拟从弗洛伊特学说对《补天》的影响的角度,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晚明时期出现的“世说体”小说《世说新语补》在日本江户时期广为传播,江户士人对其展开大量的注解、抄补、音译等研究工作,并掀起了日本“世说体”小说的创作热潮,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通过对《世说新语补》渡日版本内容的比勘,发现其书基本承袭了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一贯风格,但在内容上又根据作者的价值旨趣进行了删减或增补,增加了大量符合儒家思想观念之内容。《世说新语补》在江户时期的风行,以及其后在日本产生的“世说热”的现象,折射出江户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0.
女娲氏是中国人的始祖神、创世神,女娲神话是中国的创世神话,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女娲补天的故事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古代小说产生持续影响。"补天石"在古代小说中出没幻化,在《豆棚闲话》、《红楼梦》、《五色石》、《新石头记》等书中一再现身,从五色之石到幻形入世,"补天石"经历人化的过程;"补天石"故事在小说中不断发展,反映出时代变化,也反映出人对自身生存对文明认识的发展,更反映出小说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