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壮族山歌音调结构的分析 ,提出了壮族山歌音调的四种基本形态 ,并通过对其特性音程的分析 ,揭示出壮族山歌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广西早期的壮族文学是以歌谣、神话传说、山歌、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的形态出现,文人文学一直到唐宋才开始出现零星创作。到了清代,随着改土归流的开展,汉文化在广西更大范围内加速传播,壮族文人文学才得以较快地发展。桂西地区虽然是壮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最落后的区域之一,但也涌现了一批本地壮族诗人,并出现了"二童"兄弟这一文学家族。而到了现代才出现的"三盛"兄弟文学家族,则是这一文脉的延续。他们的文学创作风格不一,却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壮族文人特别是文学家族的出现,是壮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汉文化向边远壮族地区传播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广西田阳敢壮山歌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圩文化是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和保护好这一民族文化资源,对弘扬壮族文化、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敢壮山歌圩是壮族歌圩文化的代表,对敢壮山歌圩的文化背景、发展现状等问题的分析表明,要实现传承和保护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现代媒介的作用,启动"和而不同"的机制,走"文化旅游"发展之路,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歌圩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4.
广西凭祥市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现状和传播内容因当地政府部门、商家团体、学者文人、歌师歌手和普通民众等不同传播主体的参与,使其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传达、商业经济利益的诉求、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使命和民间日常生活及情感表达的多声部交响。主流意识形态、商业经济利益等外力的影响起到或制约或推动的作用,它们对于山歌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都是表面的和浅层的,深层的动力源泉却是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壮族广大的普通民众身上。山歌文化只有深深扎根于民间,从普通民众中汲取源头活水,才能枝繁叶茂。  相似文献   

5.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壮族的民间歌舞种类繁多,主要有民间舞蹈、民间歌曲、民间说唱、民间乐器及民间戏剧等。其中民间歌曲内容尤为丰富多彩,包括小调、叙事长歌、风俗歌、儿歌、山歌等。而风俗歌又分为春牛歌、酒歌、摇篮曲、哭嫁歌、哭丧歌、加特、拦路歌等;山歌又可分为欢、西、比、伦、高腔山歌等等。  相似文献   

6.
论壮族歌圩的生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歌圩是绚丽多姿,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民族传统活动。根据史料记载,壮族歌圩起码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就已存在,到了宋代已初具规模,而到明清则与今日接近。可见壮族歌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但壮族歌圩也有过兴衰,历尽沧桑。自明中叶封建王朝逐步对土司统治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封建统治者视歌圩为“风流圩”,把歌圩中演唱的山歌视为“风流歌”,认为其“伤风败俗”而严加禁止。如清朝思恩知府李彦章,就出示严禁,但并无寸效。“会讫,群人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来,"国家在场"使客家山歌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乡村艺术体系得以发展,山歌手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但是客家山歌的艺术性让位于政治需求,强调社会主流意识的宣传,弱化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政治功能突出而艺术形式发展不足。而在传承模式中,由于国家的引导,传统的口耳相传弱化,学校传承突出,传承机制也发展得更全面、丰富,但从它所培养的人才成果来看,模式过于单一,且极其依赖于国家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汉字与古壮字是当今壮族人群使用的两种文字。目前,古壮字在壮族民间宗教经典、山歌唱本、地方剧剧本、人名、地名、谚语等领域继续使用,汉字则已成为目前壮族最常用文字。  相似文献   

9.
壮族是中国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文化丰富多彩,壮族先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并享有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织锦文化、山歌文化、圩市文化等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光彩,对东南亚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所以能有如此深远影响,其原因就在于壮族和东南亚兄弟民族皆同源于百越,壮族作为百越族群发展的主枝,承袭了百越文化的诸多特征,并善于兼收整合并蓄多种异质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客歌是壮族根据汉族故事重构的山歌。以名物为切入点,可将客歌的内部建构与外部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名物之名,是建构壮族客歌的基本路径,其具体建构方式包括增益家畜、鸟类和鬼神叙事,置换故事中的地名、环境和人物身份,以及删减汉族版故事中诸多陌生的名物,等等。名物之实,意指壮族客歌丰富的文化意涵,其具体包括崇尚家畜、鸟类和“尚鬼”的万物有灵观念以及强烈的处所意识等等。以名物为视角对壮族客歌进行研究,揭示出壮族客歌建构的基本路径,有助于壮族人以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1.
民歌的灭绝已成定局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认为,"民歌的灭绝已成定局.因为民歌的生长和存在的环境,被彻底摧毁了."这样的判断是片面的,绝对化的."民歌"的概念有三种:一是单纯作为语言文字形式的民歌;二是配以歌谱可以传唱但作者难以考证、在民间传唱过程中曲调和唱法比较自由的民歌;三是有作词作曲者署名、曲调和唱法相对稳定的民歌.第三种意义上的民歌,在文化活动中相当活跃,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使是前两种意义上的民歌,我们也不能认为"灭绝已成定局".  相似文献   

12.
闽南歌谣是我国民歌海洋中的一枝奇葩,这不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更主要是它与当地人民的方言、文化、风土人情紧密结合。闽南民间歌谣与其赖以生存的特定的方言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特别是闽南方言韵律与民歌乐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动态联系。其演唱语言的韵律与方言语调中的平仄起伏、韵脚谐舍之美.能让当地人民一听即懂,一唱就能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与新疆柯尔克孜族虽同出一源,但两地的民歌却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易地迁徙,逐渐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风格和特点。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民歌在传统的柯尔克孜族民歌基础上,更多地吸收了蒙古族、达斡尔族音乐的丰富营养,在体裁、旋律形态和节奏特点等方面形成了与新疆柯尔克孜族民歌不同的、独具特色的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民歌风格。  相似文献   

14.
北朝歌诗包括乐府歌诗、文人乐府诗、谣谚等,大部分保留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杂歌谣辞"、"杂曲歌辞"、"郊庙歌辞"、"燕射歌辞"、"舞曲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等中,也有些存于正史及其他类书中。其作者除文人拟作之外,一部分出自当时乐工之手,一部分属民歌,作者已无可考。而且,不仅作者无法考订,就是出自北方的哪个民族也已十分模糊,其中既有汉族的又有北地各兄弟民族的,但传至今天,皆已变成汉语歌辞了,有的则经过译者及整理者的加工,已远不是原初的面貌了。  相似文献   

15.
政治民谣包括风谣与具有政治预测性的谶谣.明代社会问题凸显,这给民谣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借助这些民谣,可以侧面反应明代社会现实.明代政治民谣具有传播者的不确定性、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和传播效果的双面性特征.在社会舆论监督中,政治民谣起到一定作用,但也不能夸大这种作用,而且有些民谣内容本身的真实性也有待考察.  相似文献   

16.
黄冈民歌中大量地使用了衬词,且衬词的种类多样,内涵丰富,体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极大地丰富了黄冈民歌的表现力。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省黄冈地区分卷》中的近六百首民歌作了全面的考察并分析了号子、山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生活音调等各种体裁的黄冈民歌,对其中所出现的衬词进行了分类,概括了黄冈民歌中衬词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挖掘了黄冈民歌中衬词所蕴涵的部分文化内涵,试图从衬词这一切入点初步探讨黄冈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地方特色,对研究、演唱、继承和发展黄冈民歌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所谓俗文学,一是民间文学,二是文人拟作。于是若讨论民歌,还须观照“拟民歌”,尤其是具有民歌视阈的理论,它们虽如散金碎玉、吉光片羽,却也实在是价值不菲。自文学“自觉”之后,雅化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虽然回归“本色”、“亲风雅”、“真性情”的宏论问出,但皆“羽弱声微”,未能唤醒学界,民间文学始终是文人文学的附属物。虽然民歌、拟民歌早已登上大雅之堂——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但还没有真正走进现当代文学史。学界并没有正视民歌一次次地对文人诗的挽救,并没有看清音乐性才是诗歌一以贯之的红线。  相似文献   

18.
歌谣与民俗互为依存,具有共同的表现特征,又共同培育了民族民间艺人。湖北恩族三岔乡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对其研究分析,可略见土家歌谣与风俗于一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歌是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重要窗口,具有很强的人文研究价值,但目前它由于种种原因处在了一个弱势的地位。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中国民歌在当代中国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如何运用音乐传播的规律使中国民歌的传播更具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