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土家族民间歌曲,丰富多采,各式各样,在流传过程中,自然形成了各种体裁类别.按土家族传统分为:山歌、小调、咚咚喹歌调、摇篮曲、摆手歌、哭嫁歌、劳动歌.劳动号子当中又分为船工号子、拖木号子、挖土锣鼓等几大类.  相似文献   

2.
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是黑龙江省的土著民族,对其传统民歌中的山歌小调类歌曲、民间歌舞中的歌曲、民间说唱中的歌曲、"萨满"祭祀歌曲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广西凭祥市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现状和传播内容因当地政府部门、商家团体、学者文人、歌师歌手和普通民众等不同传播主体的参与,使其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传达、商业经济利益的诉求、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使命和民间日常生活及情感表达的多声部交响。主流意识形态、商业经济利益等外力的影响起到或制约或推动的作用,它们对于山歌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都是表面的和浅层的,深层的动力源泉却是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壮族广大的普通民众身上。山歌文化只有深深扎根于民间,从普通民众中汲取源头活水,才能枝繁叶茂。  相似文献   

4.
广西壮族山歌种类繁多,意境深邃,创作手法高妙,充满了知识、智慧,是极具特色的区域民族文化。历代封建统治者企图禁歌,但最终没能禁住;解放后,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中,山歌被打成"黑货"遭到禁锢,但壮族山歌仍然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山歌采取积极引导的方针,壮族山歌又蓬勃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虽然壮族山歌所形成的时代背景、所表达的价值诉求都有异于现代文明,但壮族山歌却迎来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壮族山歌得以传承的个中奥秘是得益于人们观念的改变,山歌的母题得以不断丰富,传播方式不断改进、演唱形式不断翻新。  相似文献   

5.
流行于右江流域的壮族嘹歌 ,是歌圩文化的艺术产物 ,是该地区壮族民情、风俗、历史、愿望、技艺传承等丰富内涵的载体 ,嘹歌是一部由壮族民间歌师歌手创造的智慧的结晶 ,是一部经民间长时间传唱相对稳定的抒情组歌的组合。嘹歌由日歌、夜歌、贼歌、建房歌、三月歌及短组歌构成 ;五言体壮欢 ,用土俗字唱本。嘹歌是壮族本土原创民间口碑文学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6.
汉字与古壮字是当今壮族人群使用的两种文字。目前,古壮字在壮族民间宗教经典、山歌唱本、地方剧剧本、人名、地名、谚语等领域继续使用,汉字则已成为目前壮族最常用文字。  相似文献   

7.
嘹歌属于壮族山歌的一种歌种"欢",具有壮族音乐独特的韵味,它的基本特征是五言四句的古歌体,大量采用反复、排比和对仗以及独特的腰脚韵体,节奏简明轻快。嘹歌英译文将异化和归化策略巧妙结合起来,尽可能忠实于原作,形式上力求接近,并创造性地运用英诗格律、音步和音韵,再现嘹歌原作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8.
壮族嘹歌是壮族民间歌谣的精品,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经典名著,堪称中国南方民族民间第一长歌和壮族社会百科全书。《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共5册)是一座沟通英壮文化的桥梁,它的出版、发行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壮文化,有利于向世界彰显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了让更多人能更好地了解该套丛书的英文版,文章主要从翻译工作的前提条件(政府重视、译者资质)、翻译视角等方面就《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做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9.
武宁打鼓歌是流传于江西武宁县的一种配合集体劳动的山歌。有关打鼓歌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点、歌词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对弘扬、发展江西民间音乐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音乐如同其他文化一样,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互为影响、互为借鉴,形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少数民族音乐从表演形式上也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和民间乐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戏曲音乐,从这五个方面分析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及各民族音乐间的相互借鉴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用于民俗活动中的娱神歌 [1]《黄四姐》采拮于湖北建始三里乡,属当地特有的灯歌·喜花鼓。后人以“联姻”和“借用”的手法将利川灯调音乐与之相融合,运用内部结构的扩充与尾部故事情结的续编,使作品原本为一段体的发展成为A+B式 2段体结构,使少“角”音的A徵六声调式得到弥补,使常出现于土家族民歌中律动性极强的“数板”得到充分运用,进一步突出了它的歌舞性特征,使土家族灯歌音乐发展得到较大的促进。无论它是古典的娱神歌,还是通过改编并用于舞台的现代表演形式,都确立了它歌舞相随的演绎特征。  相似文献   

12.
众多女歌手从刘三姐传说和歌谣中获取艺术养料。壮乡歌海造就了刘三姐 ,刘三姐是广西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代表 ;刘三姐汉语山歌将各族女性引上社会 ;刘三姐精神鼓舞后世各族女性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民间舞蹈的视域对土族纳顿舞蹈文化进行了探讨,认为“纳顿”舞蹈不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程式性,而且与信仰互相借助得到发展和传承,是土族社会伦理和民族心理的直接表达形式,是族群认同的纽带,表演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非常丰富,但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的发达,原先封闭的地方开始向城市学习,大量的流行文化与音乐进入后冲击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并与之混杂。云南绿春县民间歌乐舞就存在这种“同化与流行、失传与变异”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5.
客歌是壮族根据汉族故事重构的山歌。以名物为切入点,可将客歌的内部建构与外部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名物之名,是建构壮族客歌的基本路径,其具体建构方式包括增益家畜、鸟类和鬼神叙事,置换故事中的地名、环境和人物身份,以及删减汉族版故事中诸多陌生的名物,等等。名物之实,意指壮族客歌丰富的文化意涵,其具体包括崇尚家畜、鸟类和“尚鬼”的万物有灵观念以及强烈的处所意识等等。以名物为视角对壮族客歌进行研究,揭示出壮族客歌建构的基本路径,有助于壮族人以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6.
竹枝词四论     
竹枝词源于古代巴人之巴渝舞和民间的竹枝歌,后经文人墨客传播发展为一枝中国古代诗歌奇葩,历代相传并进一步发展。观历代较有代表性和今人所写部分竹枝词,竹枝词主要反映了生产劳作、风俗民情和爱情三大题材,写作特点主要表现为语言通俗、口语化且又不失诗歌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青海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原生态的舞蹈样式广泛传承于各个民族之中。本文以世居青海的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6个主体民族的民间舞蹈为审美对象,归纳出青海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性、民族性、民俗性和宗教性特征,并对它们独具魅力的审美内涵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民歌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劳动歌、礼俗歌、生活歌、时政歌等集中反映了西部各族人民的生产活动、风俗信仰,体现了其特殊的审美心理,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类项目具有较高的观赏艺术性,易于激发审美主体的审美思维。文章从体育美和民俗美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类项目的审美价值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