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两千年前就受到扬雄的重视。扬雄在他的名著《方言》一书中提到“南楚”的方言词语达85次之多,南楚即指今湘方言地区。中国现代语言学、现代方言学的奠基人赵元任先生三十年代亲自和丁声树、杨时逢、吴宗济、董同和等五人普查了湖南各县的方言,四十年以后由杨时逢整理,1974年在台湾出版了《湖南方言调查报告》。杨遇夫先生是我们湖南二十世纪最著名而又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他也很重视方言的考察,曾写过《长沙方言考》、《长沙方言续考》。五十年代以来,随着  相似文献   

2.
正彭泽润、彭建国的著作《湖南方言》(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是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出版的《湖湘文库》大型丛书中的一部重要文献。这本书是一部汇集多人多年调查研究成果,编排科学、方便检阅的综合性湖南汉语方言著作。湖南是一个多方言的地区,近年来,关于湖南方言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像吴启主主编的"湖南方言研究丛书"和鲍厚星主编的"湘方言研究丛书"都是重要的湖南方言研究成果。其中,"湘方言研究丛书"中的《湘方言研究概要》(鲍厚星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是第一本关于湖南方言的概述性著作。其他省份  相似文献   

3.
著名方言学家张振兴教授在孙立新《关中方言语法研究》的序中说:“立新是一位很勤奋、很执着的中青年学者……”是啊!几十年来,孙立新教授(以下简称作者)用自己的勤奋和执着结出了很多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方言研究成果.从文章来说,他在《方言》、《中国语文》、《语言科学》、《汉语学报》、《亚细亚言语论丛》、《人文杂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宝鸡文理学院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从著作来说,他有《户县方言研究》、《关中方言代词研究》、《西安方言研究》、《三原方言》等专著与合著几十部.尤其是2013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中方言语法研究》一书,有128万字,是一部方言语法研究的巨著.笔者拜读全书之后,深受其益,故写出来与同道们共享,以期能给从事方言语法研究的学者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山东方言语音特点四则———《山东方言词典》编纂札记董绍克《山东方言词典》一书,经过全省30多位语言工作者四年多的努力,最近终于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了。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发现山东方言在语音、词汇方面有许多值得介绍的特点。这些特点,笔者准备陆续撰文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5.
方言作品的兴起引发社会热议,学术界对此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方言作品的兴起,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它产生的语言、文化和社会心理基础,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有利于创建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方言区划及其历史背景(首次文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的方言大体可以分成老湘语、新湘语、西南官话和赣语四个类型。为把这四个模糊集体现为地理上的分区,台湾杨时逢先生根据三十年代在湖南七十五县进行方言调查的结果,选取十二项特征作为比较的基础,制成分区图,附在1974年出版的《湖南方言调查报告》后面,日本辻伸久先生又利用这一《报告》中的一项语言特征——古全浊声母在今湖南各地方言中的不同分化特点——进行分区。前一种方法使得分区显得支离破碎,后一种则过于简单化。  相似文献   

7.
李永明著《衡阳方言》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 共495页 本书是李永明有关衡阳方言的第二部著作,第一部只涉及词汇(见《东亚语言学杂志》第十五集第一期179—180页,1986年10月)。本书是一部全面论述衡阳(湖南省南部大城市)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书。 迄今为止,只有杨时逢发表的材料(见《湖南方言调查报告》670—688页)中谈到衡阳方言的语音。它是根据董同龢1935年调查衡阳方言时的记音写出的。  相似文献   

8.
南阳方言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南阳方言的沿革、特点及其划分所谓方言,虽是指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但它的内部发展规律仍然是服从于全民族共同语言的。作为一种民族语言地域分支的方言,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属于一种古老语言(毋语)发展的结果,二是分布在不同地域。南阳方言民族语言在南阳地区的一种地域分支。它不仅具有不同于其他亲属方言的特点,就其内部发展规律来看也是服从于整个汉民族语言的。周朝以前,我国没有信史可考。南阳据传属于《禹贡》“豫州之域”,本夏禹之  相似文献   

9.
从《湖南方言调查报告》的材料中,可以揭示湖南赣语的语音概貌:它既具有比较强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多成片分布。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与汉代语言及关中方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作者运用经过加工,提炼的当代《即西汉》活的语言进行创作,主要表一现在司马迁对口语、谚语、歌谣和各地方言词语的采用上。本文主要对《史记》里的汉代关中方言词作了较详细的考究,揭示了它的演变情形。  相似文献   

11.
扬雄《方言》记载楚地表老义的语词"革",晋以前不见于汉籍文献,《三国志》始见"老"、"革"连用现象,而今南方十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仍广泛使用此词,这一现象启人思考。借助民族史和移民史,结合现代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实地调查,发现扬雄《方言》楚地词"革"源自古越语,随着古越族的变迁,保留于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中。这一古越语词汉代通行于南楚江湘一带,为楚方言所吸收,后与"老"连言,进入汉籍文献,留存于现代汉语方言。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词话》方言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金瓶梅》的方言,向有鲁语说和吴话说。本文则以相当有力的证据,提出了晋语说,找出了山西雁北方言说。文章运用山西雁北方言可以明确破译《金瓶梅》中许多公认的语言难题。运用史料所记载的古代山西方言,与《金瓶梅》中方言土语相比较和印证。最具说服力的史料是本世纪初成书的《古今笔记精华》中方言部分,和清代光绪十八年成书的《山西通志》中方言部分。通过认真的比较,进一步证明了晋话说的可靠性,从而找到了开启《金瓶梅》语言之迹的钥匙。  相似文献   

13.
0、引言方音最能反映方言的本质属性。方言音系既是这种方言语音历史发展过程的沉积,又是它与其它方言亲疏关系的重要标志。准确具体地描写方言的语音系统及特点,是历史比较和平面对比研究的出发点。本文首先归纳出崇阳县县城天城镇的语音系统,其次与《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下简称《报告》)崇阳部分比较,最后阐述崇阳方言的语音特点。崇阳是湖北省东南一县。它东接通山,西北毗连咸宁、蒲圻,西南与蒲圻、通城交界,南与江西修水县隔幕阜山遥望,西与湖南临湘县接壤。县城距省会武汉155公里。在《报告》中,崇阳与嘉鱼、阳新、大冶、咸宁、通城、蒲圻、通山等鄂东南八县归入湖北方言第三  相似文献   

14.
七年前我了解到蒋军凤教授的博士论文是以湘乡方言为研究对象时,就深感这是一件意义重大但难度更大的工作。方言学界都知道湘乡方言的分量,它是一种很有特色但颇为复杂的方言,又是老派湘语的典型代表之一。如今,这一本《湘乡方言研究》就在我眼前,让我不得不佩服她的“勤奋、聪慧和敏锐”。再三拜读之后,我认为蒋军凤博士的《湘乡方言研究》一书,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湖南方言的考辨,论证《红楼梦》的原始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一位有在湖南长期生活经历的人士。  相似文献   

16.
石江镇方言属湖南赣语洞绥片。本文介绍了这一方言的语音系统、音韵特点,对其形成原因作了探讨,并指出它也具有混合型方言的特点。本文对湖南赣语以及湖南方言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本分析法对长篇小说《金城关》的语言风格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其语言风格突出表现为运用方言,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多处单独使用方言,但是运用精确、形象、有内涵,充分发挥出方言独有的表达功能;方言和歇后语的完美结合,使得方言的独有性和歇后语的幽默风趣效果得到充分发挥;将方言与绝妙的比喻合用,产生了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所用方言的性质及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一书对方言词语的运用不但数量多,而且水平高。研究该书使用的大量的方言词语,无论是对我国方言史的研究,还是对《金瓶梅》作者的考定,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金瓶梅》方言词语的研究一直被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不少学者撰文论述该书方言词语的特点,做了很有意义的探讨,发表了很有意义的意见。不过,《金瓶梅》用的到底是哪个方言,至今大家还没取得一致的意见,有的认为用的是山东方言,有的认为用的是河北省东南接近山东省的方言,有的认为用的是峄县话,有的认为是以北方官话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引言 本文的"网络语言"指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在网上某些交际情景,如QQ聊天、BBS、论坛中使用的一些特殊词语、字母组合、数字组合等①,例如:大虾、灌水、GG、7456.网络语言刚出现时,社会各界对其褒贬不一②,目前语言学界普遍把网络语言看作社会方言,但并没有对此观点进行深入、透彻的论证.因此,网络语言的性质并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具体说对网络语言是由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使用以及它有什么表达功能并不很清楚.对网络语言的性质认识不清,就会对它作出错误的判断,比如认为它妨碍交际,需要规范①.本文打算论证网络语言的社会方言属性,以利于对它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20.
《何典》是清代乾嘉时期的一部方言小说。它叙述了阴曹地府中一群野鬼的种种荒诞诙谐的故事,采用了大量的民间广场语言,如方言口语、俗语俚语、粗鄙骂人话等,并且应用了加冕脱冕这种狂欢式的叙事结构,所有这些,都具有明显的狂欢化叙事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