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期春季卷,令人油然进入“无边春色来天地”的感觉。因果都出自2008——就在明年!奥林匹克,办奥林匹克,这是从曾经的历史辉煌-“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一个心愿,明年这个理想即将在中国大地上实现。这是中国和世界各地所有华裔都会为  相似文献   

2.
情钟西藏     
情钟西藏马丽华山东人。临沂师专毕业,自愿赴藏,潜心注视高原十几年,后以《藏北游历》震动全国,一枝笔揭出那一片浩瀚无人区令人沉醉的神秘。此后,又有《西行阿里》、《灵魂像风》问世,一次次引导国人在千万里外作美妙的高原行……山是大山,川是大川,青藏高原这片...  相似文献   

3.
许志伟 《民族论坛》2006,(11):16-19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首安徽绩溪的民谣折射出了徽商们的艰辛背景。这个以“徽骆驼”自嘲的大商帮曾创造了“钻天洞地遍地徽”,“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无徽不成商”的商业神话,叱咤中国经济舞台二百余年。他们的发迹和中兴、他们的奋斗履痕,还有那片曾孕育了“红顶商人”胡雪岩、国学巨匠胡适、“湖畔诗人”汪静之等一代巨贾、名儒的微州大地,无不激发着我们强烈的好奇。他们曾经富可敌国,据考证,早在明代万历年问,微商的资本总量就已有3000万两白银,到了清中叶,更是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8000万两,几乎等同于那时天子乾隆帝的“年收入”。他们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财富英雄。  相似文献   

4.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历来披着一层神秘面纱为世人所瞩目。然而不少人还不知道,在这块谜一般的高原上还有一片更神奇的土地,这就是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羌塘高原无人区。这里空气稀薄,气候寒冷,猛兽出没,过去连勇敢的旅行家和探险者都望而生畏。前不久记者随一批探险爱好者闯入其中,在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动物园”里,度过了充满刺激的9个昼夜。  相似文献   

5.
神秘的“日月山庄”刘洪进下面这个凭借一千元门票才得人内的“日月山庄”,到底是一个什么地方?跟随作者,让我们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去看看这个中国最小的旅游经济特区──随着日月山庄前期工程“千岁宫”的开业,一张门票一千元的广告,在长阳激起了强烈反响。为了弄...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2010,(2):1-1
去年,曾于20世纪80年代以《大趋势》一书深刻影响过许多中国人的约翰·奈斯比特的最新著作《中国大趋势》在中国出版并热销。正在访华的这位80岁美国老人与中国官员交谈时,常常感叹:“你们有很了不起的故事,但是你们没有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从极度的贫穷到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故事。这是个令人惊异的故事。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比这更伟大的故事吗?”  相似文献   

7.
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横跨世界屋脊的原野丛林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茶马古道,它是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心动魄的道路之一。千百年来,无数的劳作者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作为汉藏交往与团结的象征,茶马古道原西康省所辖雅安(现四川省雅安市)至康定一线的“背子”,也许就是诠释康巴人文背景映衬下的古道最为真实的一块“活化石”。  相似文献   

8.
怒江峡谷肯定是中国大地上为数不多的几个神秘之地了。假若意识不到这一点,还做什么新闻记者呢? 赶紧背上相机!何况那里正有一个传奇性的节日在等着呢──它叫“澡堂会”。 幸运并且让人惊讶:峡谷里的妇女,并没有对记者向她们伸过去的镜头报以羞涩──这时,一个妇女正和一群同伴在峡谷里的一眼温泉中洗浴呢。她的上半身赤露在水面,没有遮拦;然而正如人们在后来的画报上看见的──比她的赤裸更加天然的,是那一脸如同孩子一般的灿烂至极的笑。 你肯定会惊讶──这个社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曝光和记录着一切──包括最神秘的…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北方历史上,曾有一个扶摇而起后又神秘消失的民族——契丹。“契丹”的意思是“镔铁”,象征着这个民族的坚实性格。剽悍勇猛的契丹人耶律阿  相似文献   

10.
谈酒鬼     
酒鬼,这个名词听起来让人牙齿打颤。不做酒神,不做酒仙,偏做“酒鬼”,这就是湘西人的独特。在那片有着许许多多的人都爱枕着唐诗宋词睡觉,喜欢嚼着沈从文的文字下酒的地方,“酒鬼”这个名字的确意味深长,就象湘西那地方的气质:既人文,又蛮荒;又象湘西那地方的人的气质:既温婉,又强悍。所以,“酒鬼”的确切表义应当是:鬼到大俗处,就有了神气和仙气——真正地俗到极点,就登了大雅。   “酒鬼”是湘西一家著名酒厂生产的一种酒的名字——虽然“酒鬼”已经很有名声了,但作个解释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毕竟有很多人不喝酒。但…  相似文献   

11.
湘西自古就是神秘之地,那里有许多灵异古怪的事令人匪夷所思,赶尸便是其中一例。 我们常用“行尸走肉”这个词,形容那些庸碌无为、百无一用的“活死人”。然而就在一百多年前,湘西这块土地上流传着一种巫术叫作“苗司赶尸”,也称“辰州符”。“辰州符”能驱使已经死去的人走路,那光景才真正算得上是“行尸走肉”呢。 当今不少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表明,苗族是最早发明兵器、刑法、巫术的民族。赶尸作为一种民俗事项.是其巫术的组成部分。 我们研究赶尸,对于从中了解苗族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具有多重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雪人”究竟是什么?神秘的喜马拉雅雪人的消息时而见诸于报端,意大利探险家赖因霍尔德·梅斯纳日前肯定“雪人与人完全不同,是动物”。梅斯纳,今年52岁,曾不吸氧登上珠穆朗玛峰和地球上其余13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他说他花了10年功夫在中国西藏、尼泊尔、...  相似文献   

13.
在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小清溪村6组这个偏僻的山旮旯里,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树,胸围在40厘米以上的占半数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9000多立方米,这是当地面积最大、长势最好,蓄积量最多的松树林。这片松树林,就是村民张用璜、阳德姣夫妇花费25年心血营建成功的“绿色银行”。张用璜原来住在小清溪,但小清溪村6组村民的主要山、田和旱土大部分在离小清溪两公里外的“亡家殿”。“亡家殿”是个偏僻狭长的大山冲,解放前有一大富户雇请佃户在此种田看山,后因发生了一场瘟疫,人畜都死亡,这个地方便成为无人问津的“亡家殿”。1973年,20…  相似文献   

14.
振中 《民族论坛》2003,(11):27-28
今年10月上旬,记者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采写一篇反映当地鄂伦春族生活的文章,没想到在草原城市海拉尔停留时,却意外发现了一个神秘群体:他们讲蒙古语,但在着装和语言上又与当地的蒙古族同胞有很大区别,尤其在音乐方面,几乎没任何相似之处。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住房与日常生活习惯上,他们却更像俄罗斯人。后来才知道,这就是神秘的“布里亚特人”!布里亚特人在我国境内共有5000余人,主要居住在海拉尔以南不远处的锡尼河两岸,属蒙古族的一个独立分支。1917年十月革命后他们从俄境迁来(在俄罗斯,他们被当做一个独立民族),目前布里亚特人的主体还在…  相似文献   

15.
一、人种马赛克亚洲大草原地带的北部边沿混生着粗硕茂密的林木,构成了一幅延及西伯利亚大森林地带的“森林草原”景观。在这一地带,泰加(taiga)针叶树原生林正令人难以置信地向纵深蔓延。除极北西伯利亚的沿海一带为冻土带(tundra)以外,这种林木覆盖了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正因为如此,人们将这片辽阔的大西伯利亚称之为“森林亚洲”,又称“寒冷亚洲”,这大概是由于其地严寒之故吧。不过,即使在这片一年里大部分时间为冰天雪地、昼  相似文献   

16.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人一匹猎马,一人一杆枪……”。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优美歌曲,表达了大兴安岭主人鄂伦春族豪迈和勇敢的英姿,也反映了曾经以狩猎为主耍生计方式的鄂伦春族的文化和经济生活。 今年夏天,我从黑龙江黑河市的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开始田野工作,依次对逊克县新兴鄂伦春民族乡、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塔河十巴站鄂伦春乡进行了访问。最后 来到了鄂伦春人相对集中聚居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自治旗。在这个1951年10月成立的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旗里,当地人正准备…  相似文献   

17.
民族语文     
《中国民族》2008,(11):56-56
1990年,一位美联社记者了解到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的影视片在这一年里就有1119部时,他的反应是“我无法想像这个国家的人在同一个时间里可能会讲着多少种语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告诉大家在黄土高原上一群为自己理想苦苦追索的孩子们的故事,告诉大家在中国大西北腹地每天所发生的平静而又悲壮的故事。”这是叶楠写在自己博客上的一段话。他用自己的心感受着大西北这片土地的脉搏,用手中的笔真实记录了黄土高原上所看到的和想到的一切,然而这个故事并未由于他的离开而停止讲述。  相似文献   

19.
大西北,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地方,20多年前曾被一首“黄土高坡”的流行歌曲唱得火热。如今,一股不容忽视的美术流派,一支实力雄厚的创作队伍,正在从此悄然崛起,恰如那茫茫戈壁蕴藏着的无限生机和希望,顽强而不可遏制地竞相表现,跻身于当今中国画坛。  相似文献   

20.
“高高的兴安岭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往着勇敢的鄂伦春,一人一匹猎马,一人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提起噪鄂伦春这个民族,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想起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的确,在记忆中,鄂伦春人是与猎枪猎马联系在一起的。鄂伦春人长年靠游猎为生,1951年鄂伦春自治旗成立时,鄂伦春民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地域公社发展阶段。在短短的几十后时间,鄂伦春民族跨越了几个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末期走进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期间,鄂化春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要化:告到了游走山林的日子,实现了定居;蛮单一的狩猎生产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