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对人格的生物学探讨也深入到了分子水平。神经递质因其在机体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和在实验中的可操作性,成为研究基因变量与人格变量关系的突破口。目前该领域中多巴胺系统、五羟色胺系统与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日趋成熟。分子遗传学研究证明,在基因变量与人格特质变量,以及这些人格特质所控制的行为变量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联系,而且也发现了一些与某种人格特质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2.
双性化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国内外有关双性化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 ,双性化人格特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理想人格模式。但我国有关此项研究的样本不大。据宝鸡文理学院调查结果表明 ,双性化人格特质的发展因受环境、文化、专业、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双性化特质得分与双性化特质者行为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 ,不能简单地以双性化测量来评价人格特质的优劣。  相似文献   

3.
自恋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格特质,是西方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西方心理学界对自恋人格特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形成机制分析,到自恋人格结构的探讨与测量,发展到考察自恋与自我概念、攻击、宽恕、权欲和马基雅弗利主义等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对于揭示自恋人格特质的内涵,以及自恋对个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应对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最初,人们从具体的人格特质层面出发,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大五”因素理论提出后,因素逐渐成为研究应对与人格关系新的出发点。由于许多研究结果出现的相互矛盾,近年来,沉寂已久的人格类型学又重新崛起,成为研究二者关系的新钥匙。在人格研究范畴内介绍西方应对研究的进展,可对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的范式或启发。  相似文献   

5.
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而积极情绪作为影响健全人格的因素之一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积极情绪的内涵和测量方法的介绍以及对积极情绪与健康、认知加工、人格特质、成功等关系的分析发现,积极情绪对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应拓展研究领域,采用多种方法,对积极情绪做更深入细致的剖析,得出更为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场独立性——依存性认知方式与人格特征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结果发现认知方式与EPQ测验中的L(掩饰性)特质有较密切的负相关,与其它各项人格特质均无显著相关。场独立性—依存性认知方式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王静 《国际公关》2023,(13):144-146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积极人格特质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积极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以洛阳师范学院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用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实测,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大学生人际交往在与同父母的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人际交往在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差异。(2)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以及积极人格总分与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以及人际交往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3)在逐步回归分析中,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以及积极人格特质总分对人际关系有直接的预测作用,预测率为31%。  相似文献   

8.
创造性人格培养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性人格特质体现在人生态度、创造动机、认知风格和意志品质四个方面,是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人格特征。通过对人格动力结构的研究,可以看出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是环境刺激和人格动机、人格行为共同作用、反复强化的结果。高校德育要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以塑造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为切入点,营造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产生创造性行为,塑造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从而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使用历史心理学研究方法.以竺可桢为研究对象,运用人格形容词评定法测量其人格特质,对157份有效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得出竺可桢具有:敬业奉献、求真务实、抱志自励、坚贞爱国、勤奋笃学5个方面的人格特质.运用心理传记法对竺可桢人格的形成过程进行解释,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发现竺可桢的人格特质是在早期家庭环境和后期多元化教育环境中发展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挫折感的影响以及人格特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抗挫折心理能力问卷”、“人格特质问卷”和“大学生挫折感问卷”,对广东省内高校85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人格特质和挫折感之间均两两呈显著相关;2.回归分析表明,人格特质对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与挫折感关系起中介作用,其中,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外倾性和严谨性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本科生人格特质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为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等护理人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NEO—PI—R大五人格量表对结束理论课程的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选取学生5门专业课程期末成绩平均分值与其人格特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护理专业本科生神经质性、宜人性和严谨性人格特质与学习成绩存在不同程度相关;并且学习成绩高、中、低3组在NEO—PI—R分量表得分上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护理专业本科生某些人格特质对学习成绩有影响.护理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其人格培养。  相似文献   

12.
文章研究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自我认同感、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以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作为解释变量,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为被解释变量,自我认同感为调节变量,建立理论模型。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使用随机抽样获得有效问卷308份。采用SPSS17.0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得出: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正相关;自我认同感的高低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调节作用不显著;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较好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师人格是教师心理、教学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高校教师人格研究已为高等教育和心理学工作者所关注。以1990年以来我国高校教师人格研究的文献为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可以发现已有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较为单一;对人格特质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够深入,有待拓展;在人格结构及评价方面,缺乏针对高校教师的量表的编制。由此,研究方法需要科学化、本土化和多元化;研究内容需要丰富和拓展;同时,还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在摆脱了行为主义理论束缚,发生了以信息加工为基底、以认知者的心智活动为主体的研究转向之后,继而又发生了以体验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为研究方法、以感知体验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二次转向。由此,认知者的生物性、社会性及主观能动性等被纳入其研究视野。而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因其自身的心智体验、文化背景、思想、动机、兴趣以及理解的灵活性等,则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本文对语言认知个性化生成因素的理论探索,旨在揭示语言个性化认知的意义,并初步搭建语言个性化认知的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5.
以广州及珠三角地区十余所高校学生群体为样本,探讨高校学生人格特性和其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如何影响创业态度。实证研究发现:人格特性对创业环境的认知产生正向影响;创业环境和创业态度有显著的相关性;人格特性对创业态度需通过创业环境传导,二者没有直接影响联系。所得结论能很好解释现阶段高校学生创业持续性和成功率极低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激发高校学生创业态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认为,个体的时间认知取决于包含人格特征在内的多种因素。已有研究不能有效地考察不同性格类型的被试在时距估计方面的差异。本研究以75名A/B型性格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估计法与产生法探讨了A/B型性格对时距估计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估计法3种时距长度条件下,A型者比B型者估计的时间更长,差异达到边缘显著;(2)在产生法2种时距长度条件下,性别与性格类型的交互作用呈边缘显著,A型女被试产生的时距比B型女被试短,B型男被试产生的时距比B型女被试短;(3)在被试可以自由操纵的休息时间环节上,A型性格者的休息时间显著长于B型性格者。表明A/B型性格特征对时距估计具有影响,而B型性格对时距估计影响的性别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出现了一系列与网络相关的社会问题,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互联网成瘾障碍。介绍了互联网成瘾障碍概念,对互联网成瘾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总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研究可能关注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成人依恋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重要方式,是人类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它会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目前成人依恋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成人依恋的个体差异和成人依恋的检测维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生活方式的研究也成为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对生活方式的内涵、类型和结构还未有统一的认识,但普遍认为生活方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复杂的概念,对其测量大多采用《生活方式量表》和《生活方式自评量表》。国外对生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色人群的生活方式、肥胖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生活方式病的治疗和预防、生活质量等。国内主要关注学生体质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生活方式对成年人体质状况的影响、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质和健康的影响、亚健康问题、健康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等。但目前还存在着实证研究少、研究对象和工具局限、心理学视角研究较少等不足。应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生活方式与体质或健康的关系、健全人格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和健身条件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