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西南汉代墓葬中发现的画像分为神仙仙境与升仙、驱鬼镇墓、吉祥等三大类。画像的内容以仙境与升仙为主 ,其目的是为了让墓主能够升仙 ,而驱鬼镇墓也是为了墓主能够顺利升仙。“吉祥”是对所有画像内容的一种概括 ,同时也是汉代人对待丧葬的一种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2.
汉画中有关鹿的画面,可分为猎鹿和神鹿。猎鹿是汉代人对原始社会狩猎活动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反映;神鹿具有升仙工具、阴性象征及祥瑞象征的性质,与鹿的奔走、性情、生育特征、医药功能以及“物候历法”的作用密切相关。在鹿神话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飞廉、麒麟、天禄等神话。  相似文献   

3.
《龙济山野猿听经》收录在隋树森编的《元曲选外编》内,是元代无名氏杂剧,全剧共四折一楔子,写的是龙济山野猿修身正果,得道升仙的故事。龙济山有一个自称"道妙灵仙"的千年玄猿,经常在寺院附近闻经听法、推悟玄宗,颇有如来觉性,却因未居人类,难以超升,遂化身樵夫、秀士,体验到不同的生命价值,并受到修公禅师的点化,最终大悟真机,坐化归空,进入极乐世界。  相似文献   

4.
汉画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及其榜题等的合称。汉画中可见大量远古圣王的画像,直观形象地呈示了政治从自然向艺术转渡的过程,凸显了艺术审美跟政治有机混融的特征。在尚文的礼乐格局中,礼和乐是一对并举的概念,礼与乐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证互释的关系。礼乐题材汉画在东汉后期名教深陷危机而仍然广受尊崇,其原因不能说不与它所歌颂与捍卫的礼乐政治的超越性和理想性特质有关。诗意浓郁的艺术之美对于孕育富有美感的国风有着深刻影响,其吉光片羽之于传统政治的崇高声誉,必将激励着华夏子孙沿着富有自己特色的治国之路开拓前进。  相似文献   

5.
刘克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1):152-154
养生汉画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达着“下根”之人对于道教义理的认识和选择。以往相关研究多流于图像内容的阐释,着力点在于将该类画像还原成文献,缺乏对图像形式背后所隐藏观念意味的关注,未曾从道教房中养生思想对汉画观念浸润的层面作深入考察。汉画房中养生题材是一种宗教仪式符号,是对特定历史时期道教养生观念的诠释和图解,它的出现,与汉代特殊的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 绪言在著名的东汉武氏祠画像石中,有“前石室六”(图一)和“后石室七”(图二)两幅描绘战争的画像,构图宏伟,气势磅礴,常被著录于中外书刊,久为人们所熟知。但是,此两石自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出土之后,近二百年来,多数学者均把它们泛称为“水陆攻战”或“战争”画像,而未揭示其战争的内涵和性质。唯有劳幹《论鲁西画像三石——朱鲔石室、孝堂山、武氏祠》一文,论及武氏祠水陆攻战画像内容时,曾提出“或是都试”之说。所谓都试即演习武事,把攻战画  相似文献   

7.
目前所见与汉代太一图像直接相关的材料中出现最高天帝神像的只有马王堆帛画和麒麟岗画像石三例,郝滩壁画墓中以帷帐代替,杨桥畔壁画墓中以华盖表现,三段式神仙镜上亦以华盖隐喻,这可能与墓葬等级有关。虽然汉武帝时才正式确认太一为最高天帝,但这种观念恰恰来自于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楚地信仰的影响。在传统楚地信仰中,太一与东皇伏羲有密切关系,所以马王堆帛画上还保留类似伏羲的人首蛇身形象。到东汉早中期的麒麟岗天象画像中,太一已完全以帝王形象出现。目前所见的太一图像,都出现在以昆仑、天门和西王母为中心的升仙信仰的环境中,表明太一图像和信仰与昆仑升仙信仰有密切关系,而且本身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汉画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每一幅画像都蕴涵着汉代民众的文化心理.研究兔、蟾蜍、九尾狐、王母娘娘画像,不难窥探出汉代民众祈求生殖旺盛的交感心理、崇尾求子的阴阳和谐心理、神灵赐药的庇佑生子心理,这些文化心理的形成,是受汉代重视子嗣、希望人口增殖等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姜生 《文史哲》2015,(2):17-33,165
汉墓画像中保存着现知最早最可靠的汉代列仙图谱形态。汉画所见不同时代历史(传说)人物共事一堂的"不合理"情景,以及大量超出世俗经验的奇观异景,都暗示了图像所指示的空间对世俗时空秩序的超越特征。以武氏祠东壁、西壁及后壁为中心,综合考察各类画像石图像可以发现,汉代墓葬画像背后实际隐含着一套宗教的价值评判标准:帝王、贤相、能将及刺客类图像,反映了"自三代以来贤圣及英雄者为仙"的成仙标准;忠臣、孝子及列女类图像则表明,在汉代,生前为忠、孝、节、义之典范者亦得死后成仙。汉画中内在有序的人物图像内容应作为汉代仙传谱系来看待。神学化的儒家道德伦理,重武尚侠的社会风尚与历史上长期积淀的神仙思想相结合,乃是汉代"仙谱"所据以形成的思想基础。汉画所存仙鬼谱系乃汉代宗教信仰结构之反映,亦伴随汉晋价值观之遽变而发生转变。将汉墓画像系统与道书文献相互印证研究,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汉代"仙谱"的基本面貌,更可揭示当时的成仙标准,这对于研究汉代宗教形态和初期道教的起源问题将具有钩沉起蔽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克 《天府新论》2019,(4):37-44
在新出土的汉画中,记载了一些汉代普通民众看待孔子的资料。这些资料为我们开拓研究视野,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汉代民间的孔子观、把孔子研究引向全面与完善,给予了实物方面的帮助。民间一些人认为,道师孔徒,老尊孔卑,儒学赶不上道学;还有一些人认为,孔子是一个拜见过太上老君、已得道受书、无需受鬼官考谪就能升仙的圣贤,其学说虽然固守“方内”,但对“方外”之学,却持理解与接受态度。汉画中存在的这些轻孔重老因素,否定侮蔑孔子的色彩极强,证明被广为传颂的独尊儒术政策,在一些民众的意识深处,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回应。孔子题材汉画的出土,为当下的孔子研究增添了一道活水。在帮助我们实现用新资料去重新厘定先前那些困惑不已的问题时,又为丰富上层社会所塑造的那个严肃勤勉、精进不已的孔子形象提供了珍贵而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汉画的象征性造型特征、写意性的笔墨之法及书画合璧的特征等艺术表现与审美思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分析汉画写意精神对中国画的影响为切入点,阐明汉画在中国美术史中的奠基作用及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将汉画研究落实到具体的艺术特征上垫石铺路。  相似文献   

12.
南京博物馆珍藏的《职贡图》,画有各国使者的人像十二个,这十二人依次是滑国、波斯国、百济国、龟兹国、倭国、狼牙修国、邓至国、周古柯国、呵跋檀国、胡密丹国、白题国、末国的使者。在每一个使者的画像之后,附有关于该国情况的题记,是一份极为宝贵的、图文并茂的遗物。在十二则使者画像和题记中,有八则为西域的国家,因此,《职贡图》对研究南北朝时期的西域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乔国强  陈娴 《江汉论坛》2007,(2):107-110
王尔德通常被认为是一位在创作中宣扬"唯美主义"、在理论上反对现代主义的作家.事实并不尽然,王尔德在"理论"与"实践"中常常有不相一致的地方.他在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秉承了波德莱尔关于"审丑"等理念,实践了现代主义的一些创作精神.本文试从分析比较王尔德与波德莱尔之间的"师承"关系入手,阐述王尔德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是如何"玩弄"罪孽的并藉此指出<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从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角度看,中国文学艺术中存在一种"猿猴原型"。从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夸父到晚近文学创作中的孙悟空,体现了中国文学艺术中"猿猴原型"的线性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立汉画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画研究悠久的历史传统,形成了汉画学的学科基础。汉画学研究具有中国本土艺术的鲜明形象特质,具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研究的双重性,其主要组成部分——汉代墓葬遗存研究形成各学科研究的聚焦点。汉画学学科的建立,对汉画艺术与图像意义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代人认为灵魂的本质是气,是情性之神。灵魂与肉体无论是在人活着还是死后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灵魂必有依附的载体,灵魂有知并且能够移动,灵魂的归宿主要是黄泉,此外还有蒿里、泰山、升仙等多种归处。灵魂所处的阴间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而灵魂升仙也体现了生者的美好希望。为了趋吉避凶,生者通过丧葬、祭祀、巫术、建筑与绘画等各种方式干预灵魂。灵魂干预既有个人层面的功利目的,也有国家层面的消除灾异等目的。  相似文献   

17.
依据广西左江流域遗存的岩画图像及中国历史资料考古资料;左江流域地方粤语方言等资料来研究日芒星与祭日、祀日的关系,发现日芒星是一种古老的从绘画技术(画图造象形等)入手,以画像记事表意开始到画像表意明事发明出来的画像表意准文字(或简称准文字).这种准文字从形态、结构、音义上与甲骨文能相对应通融,是甲骨文的"前身"象形文字.由此断定中华文字、文化的主流渊源有部分源于左江流域岩画中.  相似文献   

18.
古代文人登高审美及其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古代文人登高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古代文学中登高题材作品为切入点,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古代文人登高审美的逻辑起点、登高审美的主要方式进行全面的学理分析,最后论述文人登高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美轮美奂的汉画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所蕴涵的早期儒家气学思想与万物一体的生态信息较之传世文献更为丰富、细致、真实、直观。从汉画来看,儒家自然哲学通过感通阴阳二气的方式实现自然实体与人之间物质及精神的相互交换和相互影响,是现代西方哲学所未曾涉及的问题。气的循环流通使世界万物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儒家这一独具特色的气场里,万事万物都会变得气韵生动。与自然的内在性关系不仅决定了人能够对阴阳二气实施干预,进而改变规律,而且还在情感上跟自然产生因应,帮助和促进气的流通,道德地对待自然。面对日益变化的生态环境,汉画中相关儒家自然哲学的气范畴可以在当今西方万物实体是孤立的这一机械原子论世界观之外为人们道德地对待自然引来一道活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理应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20.
登高母题的发生期是先秦两汉,此时作品中登高的审美效应是"游""观"皆重,情感特征为悲喜兼备.其中登高怀远者,最初的情感内容为思亲(西周、春秋),其后是怀乡(战国),两汉时期,开始出现怀古的内容.在魏晋之后,登高作品向重"观"之效应与独具悲情特征发展的过程中,楼台亭阁之类的人文建筑,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