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九歌·山鬼》“山鬼”的原型,自汉代以来即有“山神”说、“山精”说、“巫山神女”说、“人鬼”说等不同的看法,但这些省法都很难自圆其说。实际上,“山鬼”的原型应该是以屈原为原型而塑造的那些被放逐的忠魂们,其中处处闪烁着屈原的影子。  相似文献   

2.
《湘夫人》写一位人间男子寻觅、恋慕湘夫人 (女神 ) ,《湘君》写湘夫人寻觅、恋慕湘君 (男神 ) ,《山鬼》写一位人间女子寻觅、恋慕山鬼 (男性鬼神 ) ,此三篇是古代爱情诗的佳绝之作。  相似文献   

3.
屈原《九歌》包括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所存问题颇多.比如,篇名之缘由何在?《国殇》是否当“不入《九歌》之中”?笔者认为《国殇》并非刘永济先生论定的太史公所读之《招魂》,是祭祀神灵,而非人鬼,当属《九歌》无疑.《九歌》除送神曲《礼魂》外,每篇祭祀一神,共祭祀十神,但其中湘君、湘夫人实为一神,即“湘灵”.九歌是九神之祭歌,这便是《九歌》得名之由.本文在上述整体认识之下,从抒情线索、语言特色,论证《湘君》、《湘夫人》是一篇之二章,探讨了屈原将之断为二章的原因,并指出后人因混章为篇而出现九歌祭十神的难以理解的事实.笔者好奇,是非得失容或不同于通人,然“道并行而不悖”,要亦无伤大雅也.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楚辞研究者多以为《九歌》第八篇《河伯》篇是祭祀黄河的神或单纯祭祀河神的诗歌,第九篇《山鬼》篇是祭祀山鬼或单纯祭祀山神的诗歌,由此可推论:《河伯》篇和《山鬼》篇没有直接的关系,歌唱的主体是祭祀山河神的祭主,等等。本文认为:《河伯》篇是河伯(死后世界连接九重天的九河的男神)的独白诗;《山鬼》篇是山鬼(住在昆仑山死者的魄)的独白诗;《河伯》篇的"美人"是死者的"魂"的忌语,与《山鬼》篇的"山鬼"(死者之魄)本来是成双成对的关系;《河伯》篇和《山鬼》篇中作为诗歌背景的舞台是九河(死后世界直通九重天的河)和昆仑山(死后世界中想象的山)之间,这两个世界本来在一条直线上。文章运用新出土的考古资料对以上理论上的假说给予了科学的实证。  相似文献   

5.
清初的文字狱和蒲松龄谈狐说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曾被称为“鬼孤史”,后世的读者把它目为《搜神记》、《夷坚志》之属。这些说法虽未必十分恰切,但是,谈狐说鬼,描写这些精魅“出于幻域,顿入人间”的“鹘突”、“变幻之状”①,倒也确是《聊斋志异》的一个突出特色。因此,在研究这部文学名著时,必然要接触到这佯一些问题:蒲氏为何要请这些子虚、乌有、亡是公们充当作品中的大多数  相似文献   

6.
孙思邈生年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孙思邈享年101岁,即孙氏生于581年之史学界、医学界旧说与诸多史实相悖。以此为切入点,考证出孙氏生年当为541年,提出孙思邈享年141岁的新说。并指出旧说之误关键在于对《新唐书·孙思邈传》中“开皇”二字的理解过于拘泥。  相似文献   

7.
云中君是文昌宫六星中第三位贵相星神(男),山鬼是男神(鬼)。此二篇皆由男神的女恋人唱全辞,抒发了对男神的思恋、期待和忧愁,是屈原失意后的作品。河伯是男神,全篇由河伯唱全辞,是屈原失意前的作品。对三篇作了翻译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从外貌服饰到内心独白,从形体动作到心理活动,对屈原《九歌·山鬼》中“山鬼”的艺术形象作了具体而深人的分析,从而认为它既取材于有关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又有所突破,是《九歌》中塑造得最美的一个艺术形象。文中还将《山鬼》与《离骚》的语言及意境作了比较分析,提出二者的情感素质相同,均切实地反映了屈原浓烈的主观情感。  相似文献   

9.
<正> [集笺]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王韶生《元遗山论诗三十首笺释》(以下简称《笺释》):世称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本宋景文语)。《九歌·山鬼》篇云:“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薛荔兮带女梦。”长吉长于乐府,骨力险劲,工于琢句,而多阴森之气。如“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桐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幽冷哀艳,阴气森森,令人不敢逼视。(采张振镛说)故杜牧序其诗云:“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又《唐音癸签》引王思任说:“贺以哀激之思,作晦僻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幽冷豁刻。”(香港《崇基学报》)  相似文献   

10.
鲁迅《自题小象》诗首句“灵台无计逃神矢”,旧说以为用的是外国典故,许寿裳以为是用希腊神话中的“丘比德”典,张向天以为是用英国拜伦长诗中的“罗罗”典。近几年来,有人提出新说,以为是用我国古籍《山海经》上“畏轩辕之台”“不敢西向射”一典。新、旧两说在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争论后,因相持不下似乎已经旗偃鼓息了,不料去年第一期的《读书》杂志上又有同志撰文论及这个问题,认为用外国典的说法不行,因为它  相似文献   

11.
张载立足于唯物主义气本论,对“鬼神”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鬼神”是“二气之良能”。“神”是气之伸,气聚为物,自无而有,彰显气之神妙不测的变化性能;“鬼”是气之屈,气散物溃,自有而无,返回气的本然状态,体现气之归宿。“鬼神”就是阴阳二气的往来屈伸。“神奸物怪”见怪不怪,只要把它置于理性的法庭之上进行审判,就能不攻白破。  相似文献   

12.
张载立足于唯物主义气本论,对“鬼神”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鬼神”是“二气之良能”。“神”是气之伸,气聚为物,自无而有,彰显气之神妙不测的变化性能;“鬼”是气之屈,气散物溃,自有而无,返回气的本然状态,体现气之归宿。“鬼神”就是阴阳二气的往来屈伸。“神奸物怪”见怪不怪,只要把它置于理性的法庭之上进行审判,就能不攻白破。  相似文献   

13.
"子不语怪、力、乱、神"反映了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春秋时是我国文化史的轴心时代,中国学术史上的第一个无神论思潮已经形成.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以鲜明的人文性与现实性特立于学术思想之前沿,孔子已具有鲜明的无神论倾向.但孔子推崇周礼,而丧祭之礼产生于对鬼神信仰的基础上,故孔子只能以"不语"怀疑之.  相似文献   

14.
神怪小说中鬼魂与山岳的关联主要表现在鬼魂以山陵丘壑为活动场所、新死之鬼魂归依于山、山神或居山之神治鬼等三个方面,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明显是受到了传统的葬山习俗、灵魂归山观念以及山神或居山之神治鬼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对精神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应该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家庭宗教 ,家庭宗教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 ,崇拜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在周礼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人们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在祭祀活动中视鬼神为“如在” ,这种宗教因此是一种疑神的宗教 ,在宗教活动中表现出自竭其诚的特点。这种宗教倾向使人们的精神生活转向此岸 ,在以血缘为基础的人伦关系中寻找寄托。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神鬼妖魔增多诗词饮食减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红楼梦》后40回出现了较多的神鬼妖魔描写,同时诗词明显减少,饮食和戏曲也比前80回少写。其实这是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不能作为前后不是出于同一作者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红楼梦》中有大量关于鬼神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发现,曹雪芹与后四十回作者对鬼神的态度同样是矛盾的,但他们却善于利用这些鬼神描写去教育和警醒世人,表现出明显的宗教意识;同时,这些关于鬼神的描写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体现出一定的神秘奇幻性、象征性和怪诞美。  相似文献   

18.
西周宗教中不同的审祗其神性有异 ,孔子对之的态度也不同。昊天上帝与德想配 ,孔子持“可爱不可信”的态度 ;对德性不定的自然神和鬼魂 ,孔子或不言 ,或坚决排斥。但孔子对宗教祭祀中的那种情感的庄重、敬畏和身心的投入都十分赞赏 ,并将之改造成一种重在修养心性的境界观 ,奠定了儒学的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19.
王焕然 《南都学坛》2003,23(5):56-60
汉赋常常虚构人物,假设问对,并在此背景下虚构情节,亦多言及鬼神怪异,从而使其具有了小说意味。俗赋一体,有一定情节,通俗浅显,幽默风趣,小说意味甚浓。汉赋小说意味的成因主要是汉代儒学的神学化、方术的流行及赋家对小说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宋代民众中的鬼神赏罚观念,是商周“神判”、“天罚”思想走向民间后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对儒家的伦理道德,佛教的因果报应,道教的功德修行的吸收与融合,使原有的鬼神思想更贴近百姓生活,更深入到普通民众的思想中。宋代的各种生动的鬼神赏罚故事,不仅使诸多神灵具有了惩恶赏善的社会功能,而且积极地参与和监督人间的法律运行,由此对民众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制约、规范和教育的作用,在预防和威慑犯罪方面起着法律难以达到的社会效果,同时也反映出民众对公平的向往和对正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