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境关系顺应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语境.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括交际者、交际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四个方面;语言语境包括语篇衔接、互文性和线性序列三个方面.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对语言作出选择的过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就是在难以进行直接的语码转换和文化传递的情境下,根据翻译目的,超脱语言的制约,突破历史文化差异的隔阂,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规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顺应理论视角下,着重分析了中国饮食广告语在创作过程中广告主如何选择语言来顺应受众的交际语境,即顺应受众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从而使广告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语境顺应理论指出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它使人们能够从多种可变因素中选择语言表达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需求。隐喻是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弥补了传统理论在说明隐喻的工作机制方面的不足,为隐喻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各个层面都存在语言顺应现象.我国英语商标词的出现,是商品参与国际竞争的结果,顺应了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物质世界等语境因素以及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5.
话题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顺应理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进行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不仅选择语言形式,同时还选择使用策略。话题转换现象是对社会规约和心理世界的一种顺应。话题转换不当,会产生负面影响,妨碍交际的进行。  相似文献   

6.
词汇语用充实是字面词义在实际使用中的变化,包括收缩和扩充。顺应理论将言语交际视为一个进行语言选择和动态语境顺应的过程。因此词汇语用充实是发生在词汇层面上的语言顺应的结果,交际者需对交际语境中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进行顺应,动态地考虑顺应对象和顺应功能以生成话语意义,并且在顺应过程中存在着高低不同的意识突显程度。  相似文献   

7.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语用学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文章试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幽默广告语的创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广告者对幽默广告语的创作是一个为达到广告交际目的而在语言形式、内容和语用策略等方面不断做出选择的动态过程,是与语言结构和交际语境相互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根据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语言使用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翻译也是一种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为了成功地实现翻译目的,译者要顺应具体的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选择相应的文本和翻译策略。在顺应论的指导下,鲁迅译介域外科学小说的选材顺应了中国"科学救国"的交际语境,翻译策略的选择顺应了汉语世界读者的语言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9.
从顺应理论角度探析语用失误的原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语用失误是指在言语交际中 ,由于语言使用不得体而造成的失误。运用顺应理论可以探讨语用失误的成因 ,即语用失误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由于说话者忽视了语言与语言使用者 (交际对象 )、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语境因素的动态顺应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是用来全面地阐释语言使用的理论框架。本文介绍了语言顺应论基本概念,运用语言顺应论的观点,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上分析了委婉语的使用,指出委婉语的使用正是顺应了交际双方共处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为了达到成功的交际而采取的一种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11.
语境关系顺应是语言顺应的一个方面。语境关系中的交际语境包括交际双方及其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文中指出:广告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就是对交际语境的一种顺应,即顺应受众的情感和理念等心理世界因素、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等社交世界因素,以及时空等物理世界因素,以期达到广告目的。  相似文献   

12.
双关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格,它以诙谐、含蓄的修辞效果被广泛的应用于广告语言创作中.本文结合模因论和顺应论,论证广告双关语是以模因的形式存在、在不断选择与顺应的过程中幸存下来的语言模因产物,具体的说,广告双关语得以广泛的流传是因为其凭借自身的模因属性有效地顺应广告受众的交际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从而不断的被选择、复制及传播,最终形成模因.  相似文献   

13.
依据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结合关联理论与合作原则,以日常会话和访谈节目为语料,探讨了模糊语的生成机制及语用功能。研究发现,人们交际时常选择模糊语作为交际策略,是因为模糊语具有多样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模糊语策略的选择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也是动态语境顺应的过程。旨在帮助人们在交际中更好地使用模糊语言提供借鉴,以帮助人们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很多春晚语言类节目中的经典台词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社会万象或者揭示受众心理,因其语言诙谐幽默、琅琅上口,这些台词很快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语。Verschueren认为,研究语言现象必须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整体综观出发。其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一旦使用语言,他就要不断地根据语言的三种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对语言做出选择,其中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顺应包括对交际语境的顺应,交际语境涉及三个层面: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我们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角度入手,分析春晚流行语对社交世界和受众心理世界两个层面的顺应过程。对社交世界的顺应包括对受众价值取向的顺应、对网络及影视媒体文化的顺应以及对社会生活的顺应等三个方面;对心理世界的顺应包括顺应受众娱乐与消遣心理和宣泄不满与释放压力心理。  相似文献   

15.
语用模糊是语言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言语交际中使用的一种策略。语用模糊的研究是语用研究从静态描述转向动态研究的结果。文章试从Verschueren所提出的顺应理论出发分析语用模糊策略,指出语用模糊策略的使用是顺应了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和维护交际双方面子顺应礼貌原则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顺应理论与价值观,言语顺应的合理性是按文化价值观构建语言体系,而不是从经验与传统行为的准则中抽象出来.对顺应理论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语言交际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以英美文化为背景的电影中,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当具有非对等权势的交际主体出现未能顺应彼此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心理世界时,冲突性话语往往会伴随发生。  相似文献   

18.
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分析了语用文化如何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结构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认为只有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避免翻译中出现文化信息传递障碍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哪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19.
考察隐喻的使用,其说话人、言语意图以及语境三要素是认知顺应过程的必要条件,其中语境在隐喻使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隐喻的使用是在会话这一相互行为中,说话人为了传达交际意图使交际得以成功,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语言性语境相互顺应所采取的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及公共话语交际中,语言模因和语言模因变体是宿主刻意选择和使用语言的结果,体现了宿主特定的语用意图。文章通过分析语言模因和模因变体在交际语境中的语用功能,指出语言模因及其变体的运用与传播满足了日常交往中的特定交际需求,是对交际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顺应。文章最后引出语言顺应论,对社会及公共话语交际中的语言模因及其变体展开顺应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