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近年来中国“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主导的海外金融活动在欧美市场尤其是美国资本市场遭受歧视性金融政策,阿拉伯国家则由于宗教和地缘政治因素同样遭遇不公正的对待.争取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发展空间、权力资源分配和公平待遇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共同的利益诉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提供了新空间,也是中阿双方开辟抵制金融民族主义、金融保护主义、更好地实现“走出去”和互利共赢新路径的机遇.在此背景下对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金融市场结构和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发掘中阿在主权财富基金和伊斯兰金融领域的合作潜能并从中探索中阿金融合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进程中清真寺功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进程中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制约力日趋复杂和重要,一系列"涉寺事件"更将阿拉伯-伊斯兰问题复杂化,并在重大全球性问题上出现"外溢",研究清真寺功能影响,旨在对国际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3.
叶青 《回族研究》2007,(4):35-37
近读马丽蓉教授的力作《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一书,颇有所感。本书从媒体传播这个角度出发剖析西方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关系这一当代国际政治中热点话题,观点较为新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书的立论基础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强大的硬实力的支持下,通过其手中掌握的强势传媒力量,主导了当前全球舆论的议程制定权,使全球的话语体系为美国的利益和霸权服务。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受到了很大程度的误导和歪曲。“国际政治不平等与国际传媒不民主,两者之间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1](P13)因…  相似文献   

4.
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收藏有一批阿拉伯文和龙图案装饰的、铸造于明代的伊斯兰青铜器皿,如果它们是真品的话,它确实反映了中国伊斯兰文化和中国穆斯林工艺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伊斯兰器皿中龙的图案出现,证实了明代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平 《回族研究》2004,(3):100-103
波斯伊斯兰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一样,与中国伊斯兰文明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时至今日主要信奉逊尼派的中国穆斯林社会中,仍然可以发现许多伊朗什叶派的痕迹。波斯籍的传教士、波斯语的伊斯兰宗教经籍,对于中国穆斯林恪守宗教信仰、保存民族文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为内核的中国伊斯兰文明,对中国穆斯林的未来发展走向,必将继续起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教授马丽蓉的新著《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中东地区和国家涉及伊斯兰教的诸多问题,介绍了西方传媒的各种立场,对其进行了辨析,资料翔实,论证客观。这是一本难得的深入论述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的好书。书中处处显示了学术的尊严、学者的良知以及作者公正的学术品质。全书卷首为前言,正文12章,第一章西方传媒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东西方传媒发展现状,美国、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宣传,西方传媒臆造阿拉伯—伊斯兰形象的历史;第二章美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媒体对阵概述,美国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舆论战之策略及其表现,修复"美国形象"以缓和仇美情绪之要措及其得失,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抵抗美国舆论战之策略及其经验,美阿舆论对阵的制约因素及其后果;第三章最敏感的传播话题——伊斯兰妇女问题文化辨析:《古兰经》中的女性关怀思想,伊斯兰妇女问题误读要点辨析,西方传媒语境中"伊斯兰反妇女"论之成因;第四章最漫长的传播焦点:耶路撒冷问题文化探源,缘起于三大传说的夺圣地与争国土之冲突,缘起于复杂"朝圣情结"的宗教、土地与种族等冲突,缘起于耶城的巴以和平走向的判定与预测;第五章西方传媒的泄愤之作:"9.11"袭击事件,"9.11"事件报道回放,是政治事件,也是传媒杰作,逼迫"9.11"事件真相,求索真相,质疑"反恐",强势媒体搅动"9.11"后的国际政坛,事件效应,显而易见;第六章西方传媒的反思之作:伦敦连环大爆炸,伦敦大爆炸与"伦敦斯坦现象",伦敦大爆炸与欧洲穆斯林移民问题,伦敦大爆炸与文明对话问题;第七章西方传媒的就景之作:"阿拉伯民主之春",西方传媒所爆炒的"阿拉伯民主之春",美国所推行的"大中东民主改造",中东所要实现的"捍卫文化尊严与民族国家利益的民主","大中东"民主出路何在?第八章西方传媒的蓄谋之作:阻碍中阿合作的传媒因素,西方传媒精心臆造"中国威胁论",西方传媒苦心营构"好战而恐怖的伊斯兰",积极的应因对策,乐观的合作前景,关于文化安全策略的若干建言;第九章身份危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认同及其重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面临身份危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认同的成败得失,在辩证、多元、务实中重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第十章心灵遭挫: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群体文化心理蠡测,失落感的形成及其表现,受辱感的形成及其表现,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现状透视,历史情绪与现实困境交织而成的心理死结;第十一章美国"双重标准"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之解决:美国在中东实行双重标准的主要表现,美国在全世界尤其是中东地区实行双重,西方传媒的泄愤之作:"9.11"袭击事件;西方传媒的反思之作:伦敦连环大爆炸;心灵遭挫: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群体文化心理蠡测;美国的"双重标准"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之解决;西方霸权语境与文明对话和文化自觉之构建。在书的封底,作者也作了这样高度的概括:拥有强势传媒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以引导全球议题、设置传播框架及营制舆论环境等方式掌控了国际传媒的话语霸权,我们所接受的国际事件,亦多掺杂了西方霸权政治及其学术的立场和观点,臆造、妄论在所难免,"恐伊症"蔓延全球即为此种文化霸权之产物。在美阿关系已成为影响国际政治重要因素、西方将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置于全新语境下进行诠释,以期达到辨析真伪、还原本我的研究目的。为此,本刊特地发表对这本书的3篇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试论伊斯兰教在西夏的流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时期,境内活动有不少阿拉伯人,西夏和阿拉伯世界有正常的政治、经贸交往。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夏,马可波罗所见西夏末期伊斯兰教的流传情况,正是最好的说明,只不过伊斯兰教在西夏的影响远远不及佛、道二教。  相似文献   

8.
一、经堂教育的产生 元、明时期,以伊斯兰为纽带的回族先民逐渐形成了“小聚居,大分散”的居住格局,其居住形式也以“绕坊而居”固定下来。这里的坊就是今天的清真寺。据史书记载“元时回回遍天下”,到明初,回族更是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运河两岸,长江南北,回坊遍布,清真寺相继而建,其中,西北尤甚。这一时期,回族先民已在明初朱元璋禁止“说胡语、穿胡服、严禁自相嫁娶”的旨令下,失去了各自的母语,采用汉语文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而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回族穆斯林的伊斯兰教信仰的传承维系显得尤为紧迫,绝大部分回族先民已不懂以阿拉伯语、波斯语为主的伊斯兰经典。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探索引进和发展伊斯兰金融模式,伊斯兰金融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商务界和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宁夏是我国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地,具有同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相同的宗教信仰和高度的文化认同。同时,宁夏丰富的穆斯林产业也为宁夏深化中阿交流奠定了基础。本文总结了当前伊斯兰金融的主要模式和业务发展趋势,重点从伊斯兰金融的角度探讨了宁夏深化中国与阿拉伯地区金融合作的可行模式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埃及近代学者穆罕默德·伊玛尔,学术成就斐然,著作等身,他的《伊斯兰思潮》是研究伊斯兰思想史不可多得的名作。该作品从史学角度详尽论述了伊斯兰史上每一个社会思潮的主要观点及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对学界全面了解伊斯兰文化内涵与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强大的国家硬实力的支撑下拥有强势传媒,以引导全球主导性议题、设置特定的传播框架以及营制有利的舆论环境等方式掌控了国际传媒的话语霸权.其中,阿拉伯-伊斯兰、中国等议题一直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流媒体传播的"重中之重",由此引发了因国际传媒冷战格局所致的西方媒介霸权主义这一全球性问题,并对当今国际关系构成巨大挑战,影响并制约了全球软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2.
文明对话与大中东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斯兰世界在抗议和反对“文明冲突论”的过程中提出了文明对话的主张,美国在伊战后提出了全面控制和改造中东的大中东计划。本文从伊斯兰世界的宗教文化、改革文化和政治文化三个层面分析归纳了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在美国大中东计划出台前后,开展改革初期的文化观察点和当前处境,旨在引起我国回族学者的关心和兴趣,推动、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伊斯兰文化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伊赫瓦尼教派是中国伊斯兰教主要派别之一,该派受沙特阿拉伯瓦哈比思想影响,结合中国伊斯兰实际,提出“凭经立教、遵经革俗”口号,得到了教民的响应,形成了教派。本文根据一些民间资料,调查、整理伊赫瓦尼教派在西安地区形成、传播的始末,删去一些有争议的细节问题,基本上勾画出其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马丽蓉教授的新著《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沿着从霸权到话语霸权再到认同的逻辑思路,辅以对西方"东方主义"心理状态的分析,对西方霸权语境之下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对于以中东为核心的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争夺和控制是西方霸权的重要体现,霸权必然发展为对话语权的争夺以获得话语霸权,从而形成以妖魔化伊斯兰为特征的"遮蔽的伊斯兰"。霸权与话语霸权的争夺是深层的认同政治的表现,如何在文明对话和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进行认同重构,则是当前包括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在内的各大文明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5.
近作为苏丹伊斯兰复兴运动的领军人物,哈桑·图拉比推崇伊斯兰教,主张泛伊斯兰主义,鼓吹普世主义;提倡穆斯林共同体,反对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主张"认主独一",否定国家权威,坚持真主主权论;革新苏丹社会.建立伊斯兰秩序;推崇沙里亚.主张"舒拉"、"咨议"、"公议"及"伊智提哈德".图拉比以自身思想为指导在苏丹进行了伊斯兰实验.图拉比的思想是自相矛盾的,在苏丹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他的伊斯兰实验注定要陷入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困境.他领导的伊斯兰实验不仅是北方伊斯兰教极端化的表现,而且是苏丹历史进程的滑轨,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脱节,必将失败.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地区的伊斯兰建筑艺术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长期相互影响的结晶,是伊斯兰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相互融合的结果。中国伊斯兰建筑主要是以清真寺为主,体现出浓郁的东方建筑色彩。内蒙古地区清真寺建筑集中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多元文化及建筑艺术的交融使内蒙古地区清真寺建筑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以儒为正唐宋元时期,载负着辉煌的伊斯兰文明,落居中华大地的阿拉伯、波斯、中亚各民族的穆斯林移民群体,谨记先知穆罕默德的教导:"你们应该到遥远的中国去求学。"中国是文明古国,文化丰富多彩,他们审视选择,"以儒为正",认为儒学与伊斯兰文化有相通之处,值得学习。仅元代元统元年(1333年)考中进士的回回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从来不是一个民族,甚至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宗教。伊斯兰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制度,是地球上一种人类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是彼此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和合作奋斗的凭借和媒介。伊斯兰的内涵要远比一个宗教的内涵丰富、深刻得多。在历史上,没有阿拉伯的文明当作桥梁,欧洲文明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当代西方政治人物能够铭记于斯,西方同伊斯兰的冲突何至于弄成今天这样吗!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思想与其说是儒家化了,倒不如说是在化儒家了,因为它们的神学内核并无变动,可以认作是伊斯兰世界各类不同思想派别认识的一种,应当在伊斯兰世界思想史上占一席位置。  相似文献   

19.
林松教授潜心收集史料,悉心探索推敲撰成的《〈古兰经〉在中国》终于要结集出版了,这是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作者多次盛情相邀,嘱我写几句话,只得不揣浅陋,试作涂鸦。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最多的宗教之一,伊斯兰文化根深叶茂,具有巨大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影响,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明白的阿拉伯语言”降示和录写成集的《古兰经》,则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经典,也是传播展现研究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的根本。在伊斯兰教的发展过程中,对《古兰经》是否可以和是否能够译成其他语言,教法学家们一直存…  相似文献   

20.
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让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紧密相连。穿越时空,站在新历史起点,以举办中阿经贸论坛为契机,"向西开放",打造"内陆经济开放试验区"所搭建起的海、陆、空"新丝绸之路",让宁夏从一个偏远内陆省区成为中国面向阿拉伯国家及伊斯兰世界开展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桥头堡"。从中阿经贸论坛这个视角,"宁夏看到了一个多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