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成海鹰 《学术论坛》2008,31(1):10-13
弗洛姆生活在科学技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二十世纪,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敏锐的感受使他有足够的洞察力和智慧深刻揭示人的生存处境.他提出人道主义伦理学,旨在建立健全的社会和健全的人格.他看到人的孤独处境.希望藉爱拯救人类.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不同,他认为爱不仅是情感,爱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为了更好地理解爱的艺术,他提出"爱四要素说",即关心、尊重、责任、认识.这四种要素浓厚的伦理学色彩,构成了弗洛姆理论中的爱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2.
弗洛姆作为20世纪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一直热切关注着同时代人的生存处境。这种困境肇始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却因自我的丧失而导致一个不完美的结局。真正的自我既不是孤立的个体,也不是普遍的、抽象意义的类我,而是"个我"与"类我"的统一。爱是对人生存困境的解决,从为人为己的向度展现为爱人与爱己的统一。自爱是对自我的肯定,是自我的创造性活动,是自由与安全的并存。  相似文献   

3.
§1.近年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非常流行。而弗洛伊德的后学弗洛姆的著作,更为流行。我想原因很简单,弗洛伊德注重个人的心理分析,而弗洛姆注重把这种心理分析运用于社会。仅弗洛姆的代表作《爱的艺术》一书,我所见到的译文版本就有五、六种。这本书的确能够代表弗洛姆的风格:深入浅出,论理透辟。但此书所讨论的理论究竟有什么价值,为何有这么大的影响,我想,还得从这本书本身谈起。  相似文献   

4.
现代思想主流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将"理性自利的动机"(the motive of rational self-interest)看作人的主导动机。这个利益动机的概念是近代的思想创造。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在最早运用利益动机解释人类行为的思想家里,休谟是典型代表,这个传统看法是对休谟的误读。休谟虽然重视人的自利倾向,但他却否认这类激情与理性可以稳定结合,形成理性自利的动机,更否认这个动机可以持续稳定地主导人的行为。他强调激情与欲望的多种多样,批判近代式的化约倾向。考察休谟的这种分析有助于揭示自由主义在其早期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复杂性如何为现代思想主流所掩盖。  相似文献   

5.
李留义 《理论界》2007,(2):179-180
通过对弗洛姆爱的理论内涵的思考和探讨,笔者体察到了爱对于人生存的那份意义和价值,并且在对现时代爱的错位的反思中,认识到了重塑爱的生存理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朱熹"状"仁之体突出的是"公"的价值,贯穿的是"爱人"的观念。仁与公的关系,实质上即仁与人的关系。"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虽不构成爱的原因,但却是落实博爱所必需,为博爱的推行准备了条件。朱熹与张栻在仁说上的争论,重点围绕如何处理爱与仁的关系问题展开,并因此引起了性情体用之辨。从坚持仁与爱相关联出发,朱熹要求于情中体性,在爱中及体。相应地,人所应做的,是"为仁"而非"求仁"。朱熹不同意韩愈"博爱之谓仁"的界定,认为不能以用代体。佛教的无缘之爱并没有什么道理可言,毁己以成物,本身就背离了普遍之爱的原则。儒家由亲亲到仁民爱物,是实施博爱的最现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伦理考问的起点,也是当代伦理大厦构建的基石。重新检讨人性,须从人的自然存在和文化生存两个维度着手。就自然存在而论,人性即人作为自然存在者的物种存在本性、物种生存本性和物种血缘本性;从文化生存来讲,人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文化存在本性、文化生存本性和文化血缘本性。整合论之,人性即人以自身之力勇往直前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朝向,敞开为因生而利、由利而爱。因此,以生、利、爱为主轴,以自由为终极目的,以生己与生他、利己与利他、爱己与爱他的对立统一为"目的——手段"论,构成了人性的完整蓝图。  相似文献   

8.
李静 《天府新论》2020,(5):16-22
如何在苦难中学会爱,学会自爱与爱他,是每个有志个体成就自身的必修课程。《诗经·邶风·柏舟》给我们讲了一个女子如何在天灾人祸面前,在亲人逼迫、小人包围的窘境中保持贞定的故事。这个故事教会我们如何保持贞定,如何在贞定中保持爱的能力,如何将自爱与爱他连通,最终以爱的光华穿透时间和空间,照耀世人。  相似文献   

9.
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纯洁的品质和崇高的道德境界。它是现实生活中联结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纽带,是净化道德、充实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生活中只有充满爱,世界才变得灿烂辉煌;人世间只有充满爱,生命才有活力;爱,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原则,素被称为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  相似文献   

10.
哲学与生存     
哲学离不开人的生存 ,人的生存活动不断地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而哲学又提供给人类生存的智慧。哲学的“爱智”是爱人类生存之智 ,哲学发展史就是对不断发展的人的生存问题进行理性反思的历史。所以 ,哲学是从总体上对人的生存境遇及其生存方式等进行理性思考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对爱的关系的理解有三种不同的视角。第一种是从相互承认的角度来理解爱的关系。对黑格尔来说,人和人之间存在着永恒的争斗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克服手段之一就是爱。爱意味着爱的双方彼此都要自我否定从而达成和对方的同一,只有这样完全的同一,才能彼此相互承认从而消除战斗。对拉康来说,爱的实质是自爱,爱对方从根本上是要操控对方,不是要承认对方,而是要让对方承认自己。爱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对方的主人。爱在这个意义上还是对主奴关系的确认。与拉康截然相反,列维纳斯认为,爱是绝对地爱对方,就是要承认对方,在最大限度上让对方成为自己的主人,真正的爱应该是一种被动之爱。相互承认、让对方承认自己而不承认对方、自己承认对方而不求对方承认自己,这就是爱和承认的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12.
哲学的"爱智范式"通过预设某种"最高智慧"作为人之欲求的终极目标将人引向一个无限超越的过程.文章认为,对西方形而上学史唯有从"爱智"哲学范武的发展史及其终结的角度才可窥见其中的奥秘.由"爱智慧"确立的形而上学隐含着宗教-科学二元性特征.中世纪发展出宗教思想方法的爱智维度,近代发展出了科学思想方法的爱智维度.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标志着"爱智范式"的哲学的终结.马克思哲学开启了一条由"实践观点"超越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爱智范式"的道路,哲学出现了面向现实生活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爱"在莫里森的小说中一以贯之。她的小说,强调黑人的自爱、互爱,更强调超越种族隔阂和文化疆域之爱。在莫里森的思想中,"爱"是解决种族、性别、文化冲突的途径,爱可以打破两性壁垒、种族隔阂和文化界域,达成两性融合、种族平等和文化和谐。莫里森的小说以"爱"为主题,带有种族文化背景,实际是对种族冲突历史的文学解读和爱意观照。  相似文献   

14.
弗洛姆认为存在着共同的人性。人性是人生存的原初状态所提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就是人性在具体社会中的现实化,问题和答案构成了弗洛姆人性论的两个维度,也提供了他批判现实和分析现实的两个维度。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中的自爱与友爱并不矛盾。首先,真正的自爱者关注的不是外在善,而是灵魂的理性部分。他把高尚当作目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以朋友为实现自己高尚目的的手段,后者是一种利己主义动机论。这种思考有亚里士多德的功能论证的背景。其次,在"明智"(实践智慧)的意义上,好人之间的友爱是以朋友为另一个自我,这种友爱的内在属性是与好人"因为自身"的性质一致的,所以自爱到友爱的推己及人过程可以成立。其它类型的友爱因偶性地具有这种友爱的某些性质而成其为友爱,这种等级序列使友爱得以作为"一"而统一地遵从上面的过程模式。当然,这种简单的序列化处理也带来了一些现实可行性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爱的本质是相爱者由于通过自我牺牲而实现与对方的和合,于是从这种和合接受一个新的自身存在的过程,而使它得以可能的文化基础是精神的自否定、自我反思和理性.一种爱的宗教就使爱绝对化了.而在东亚传统中,一种爱的宗教是难于被理解的.因为在这里,爱尚未成为人性中的直接现实;"仁"的经验也与爱在形式上存在本质的区别.这是由于在传统的自然思维中,精神之自否定、自我反思和理性的严重缺乏;要使这一局面得到改变,就必须克服这种自然思维的专制.  相似文献   

17.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只有爱学生,才不会厌弃、藐视学生,才能以慈母之情去关爱、鼓励学生,使他们逐渐战胜自我,树立信心。耳聋学生由于听力残疾带来的生理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这就更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关爱、尊重和体贴他们。 一、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 1.要做到一视同仁。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同等对待,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地位、经济状况以及教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价值基源是博爱,内容有三:爱人,爱中国人,爱现代的中国人。其现代性表现在"民主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两者贯穿了陶行知教育生涯的始终。以"民主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作为教育的原则是走出今天应试教育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人道主义伦理学以人自身的可能性与幸福为旨归,而实现这两者的前提就是人要是"自由"的人。弗洛姆正是以对"逃避自由"的批判为逻辑起点来揭示人对真正自由的渴望,而此种自由的实现又必须依托于"生产性人格"的塑造这条进路,从而构成逻辑完整的伦理体系。以马克思道德理论来反思弗洛姆的伦理体系,则存在某些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20.
何为自爱?要不要自爱?如何自爱?……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重要的道德问题。遗憾的是,长期以米自爱往往被当作自私或利己的同义语来使用,自爱之心每每被视为剥削阶级劣根性而列为禁品。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确立自爱在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的应有地位,无疑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一、资产阶级自爱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就把自爱作为一个道德规范提了出来,他说:“人人都爱自己,而自爱出于天赋,并不是偶发的冲动。”到了近代,亚里士多德这一思想引起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强烈共鸣,无论是唯物论者,还是唯心论者,是伦理感觉主义,还是伦理理性主义,几乎都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肯定了自爱的作用,热情颂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