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常生活、身体、政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赖立里 (以下简称主持 ) :您二位分别都在编辑关于“身体”的书籍。能否先请介绍一下 ,你们为什么认为“身体”这个题目很重要 ?冯珠娣 (以下简称冯 ) :在美国这个研究方向是有历史渊源的。 1 987年美国的两位医学人类学家写了一篇文章 ,“关心的身体 :身体人类学导论”(TheMindfulBody :AProlegomenonforanAnthropologyoftheBody) ,提出 :医学人类学基本上是关于身体的人类学。作者之一 (MargaretLock)是我正在编的这本“身体”读本的合作者。医学人类学在美国大学课堂上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论题 ,由于 87年那篇文章影响非常大 ,很多人类…  相似文献   
2.
五月底,《武钢文艺》编辑部组织武钢作家一行五人,来我校与中文系部分师生座谈发表在《武钢文艺》1、2期上的武钢作家的一组新作,这里选登的,是殷安建、汪民安、盛微三人就郑因的中篇小说的《凡俗人家》发言稿。  相似文献   
3.
对爱的关系的理解有三种不同的视角。第一种是从相互承认的角度来理解爱的关系。对黑格尔来说,人和人之间存在着永恒的争斗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克服手段之一就是爱。爱意味着爱的双方彼此都要自我否定从而达成和对方的同一,只有这样完全的同一,才能彼此相互承认从而消除战斗。对拉康来说,爱的实质是自爱,爱对方从根本上是要操控对方,不是要承认对方,而是要让对方承认自己。爱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对方的主人。爱在这个意义上还是对主奴关系的确认。与拉康截然相反,列维纳斯认为,爱是绝对地爱对方,就是要承认对方,在最大限度上让对方成为自己的主人,真正的爱应该是一种被动之爱。相互承认、让对方承认自己而不承认对方、自己承认对方而不求对方承认自己,这就是爱和承认的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4.
5.
本文试图对九十年代的文学先锋派作一个宏观的描述,并简要地分析一些具有前卫特征的先锋文本,力图指出,先锋派总是变幻不定的,他们总是位于文学主潮的边缘并县有潜在的颠覆力量,这种颠覆行动实质上乃是对汉语文学的一次新的实验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这一概念本身包含着多种层面的意义,其内在的诸多意义,本身就相互抵触和冲突.现代性的冲突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讨论现代性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冲突和文化-技术领域中的冲突.前者的冲突表现为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意识形态的纷争;后种冲突表现为审美现代性和技术现代性的对抗,以及哲学领域中的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攻击.  相似文献   
7.
在本雅明的笔下,现代都市中的游荡者既是现代性的产物,也是现代性的观察者.游荡者漫无目的地在都市中游逛,行走在店铺林立的街头,穿梭于熙攘的人群中,欣赏着商品经济制造的琳琅满目的文化形象,但却脱离于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游荡者被现代都市生活所遗弃,但又深处都市生活的中心地带,以冷眼旁观的姿态观察着都市生活,他的视角是那些忙忙碌碌的都市男女所不具备的,正是这个视角使他能够洞悉都市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批评是体验之后压抑不住的语言倾诉,它以刚直不阿的发言干扰着文学的步伐,鼓励或阻滞着文学的进步;文学文本的指涉是无尽的,而批评却永远无法囊括所有本文的所指,每一种批评都振振有词却意见相左,也许文学在根本意义上不能被批评,批评永远接近不了文学的真实,只要你一批评,你就错了,然而如果没有了批评,文学将会孤寂难耐。当批评家多半不是批评家的本意,他们大多是从事创作而失败了的人于是一干起批评,自卑和自傲成了他们发言的心理基调。批评家都是智慧型的,是很灵智也很理智的家伙,他们在很多方面是优秀的,却又出奇地平凡,他们的名字与作家、歌唱家、科学家们放在一起显得黯然失色,可他们毫不介意。  相似文献   
9.
“第三世界文化”是一个新的话题,它和“第三世界政治”、“第三世界经济”一样是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性话语,“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体现为一种文化的认知方式,一种文化的选择精神和一种文化的解构意向,它反映了第三世界文化建设者们独立的愿望和解放的呼声,“第三世界文化”的理论根基就是摆脱“第一世界文化”的压抑和渗透,建立第三世界独立的具有“本土性”的文化话语。对第三世界的写作者来说,他们的具体行动就是以写  相似文献   
10.
论福柯的"人之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福柯“人之死”的观点广为流传 ,但也引起了广泛的误解。本文记述了福柯“人”这一观点的特定含义 ,指出 ,“人”在福柯那里主要是人文科学意义上的“人” ,即有关人的观念、学说和思想 ,也即康德意义上的人类学。福柯分析了对“人”的现代思考是从 19世纪出现的 ,到尼采为止 ,这种关于“人”的思考和观念趋于终结。因此 ,“人之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死掉 ,而是一种始于19世纪的关于人的学说、观念和学科的死掉。而这种学科的死掉 ,同尼采的“上帝之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