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两国人民热爱花,欣赏花,对花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赏花踏花,探花咏花,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花文化。本文通过对中日花文化以及中国的梅花与日本的樱花的比较,揭示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及国民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汉籍东传日本列岛,悠久的历史和传播的规模不仅构成了中日两大民族文化交流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创造了辉煌的东亚古代文明。而且对两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的明朝时期两国的时代背景,探究当时中国汉籍传入日本的方式与特点,从中窥探中国文化的东传给日本带来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古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汉字产生于中国,传入日本作为一种表记方法,记录了日本的历史,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国都使用汉字,但是汉字所产生的联想意义,两国的爱用语以及常见的四字成语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自古以来就有着友好交往的历史 ,其中的文化交流更是源远流长。两千年来 ,中日两国的文化彼此浸润、互补短长。直到今天 ,两国在许多文化方面的共同痕迹仍是清晰可见。在中日两千年的交往历史中 ,日本学习并吸吮着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 ,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文化。本论著以唐代文化 (以盛唐文化为主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问题为研究对象 ,对唐代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文化现象做一些解释和说明。论文的主体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简略论述盛唐时代的社会现象 ,着重反映盛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良好的周…  相似文献   

5.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又是日本传统文化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如以和为贵,一直以来都是中日两国加以强调的精神之一。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传统文化中“和”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从中得出中日的“和”文化与儒学关系密切,受儒学影响巨大,两者具有同根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试析中日花文化之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两国人民热爱花,欣赏花,对花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赏花踏花,探花咏花,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花文化。本文通过对中日花文化以及中国的梅花与日本的樱花的比较,揭示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及国民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人纷纷到东方活动 ,因而中日两国均与西方文化发生大量接触 ,出现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中国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建筑艺术、自然科学等 ,日本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绘画艺术、自然及社会科学、武器制造技术和生活习惯等。由于日本和中国政府先后实行闭关政策 ,这一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在日本和中国先后中断。本文对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作了全面考察 ,并分析了两国在吸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技术创新,它包括技术本身的创新、经济生产过程的创新和组织管理过程的创新。技术创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日两国的技术发展史就是技术创新史,两国技术创新深受其历史文化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技术创新属于自主独创型,日本属于引进型技术创新;近代中日两国的技术创新都属于引进型技术创新;战后中日两国的技术创新在自主独创和引进模仿中经历了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受到日本白桦派的影响是明显的。但是中日两国社会现实、思想文化现状、文化环境以及两国国民性有很大的差异,加之鲁迅本人身世所带来的个性心理体验上的独特性,决定了鲁迅必然会改造日本白桦派人道主义思想并服务于中国启蒙事业。  相似文献   

10.
日本民间舞蹈与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李晶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虽然不同,但追朔历史我们却不难发现,这两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远渡重洋的友好往来。最有历史意义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我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为中日文化交流创造了极好的经济和政治条件。流传至今的晁...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日本国在吸收中国古代先进的律令、制度和礼仪、文学文字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和历法。而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及节气密切相关。本文以此为契机,在叙述了中日两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异同之后,提出了日本现今保留的传统节日的中国文化情结即在于其对中国包括汉字和历法在内的文化的吸收、融合的必然结果,并试着进一步分析了日本的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形似义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节日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信仰,亦体现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七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和文化传统的民俗节日。它描绘着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各自的传统信仰、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本文拟通过对中日两国“七夕”节日习俗的基本形态及其衍生过程的考察与分析,探讨日本民族对中国文化传承接受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3.
17、18世纪的中、日都市商人,在都市政治、经济上所表现出的权益与地位上的差异,实质是两国封建文化的差异。日本幕藩制都市文化是正在形成过程中的民族文化,而非早期输入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正是日本不同于中国在19世纪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的吸收欧洲文化及其“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日本吸收欧洲文化的先行者、媒介者。但是,欧洲文化在中日两国所发生的影响,悬殊颇大,有着明显的差异。即日本吸收了欧洲近代文化,渗透到社会各角落,成功地实现了初步近代化,进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列强行列,而中国吸收的欧洲近代文化只影响到社会上层、宫廷,未能真正踏上近代化轨道,却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因此,我们考察两国吸收欧洲近代文化的历史过程,比较它们吸收欧洲近代文化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分析成败的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这无疑是一个颇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职场的电话用语是人际关系沟通的润滑剂,也是促进业务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润滑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日两国职场的不同用语正是两国不同文化的反映。本文拟从中日两国公司之间的职场电话用语的不同来探讨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中国人注重交流,急于知道对方的信息以便很好地对应。日本人急于自报公司名称及部门名,体现了很强的集团意识以及为他人着想的心理。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文化中积极和消极的部分,都会以种种形式影响到中国,因此,研究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以往中国学者对二战后日本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三岛由纪夫的研究为基础,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深入了解日本民族和文化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由于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习俗、审美观念等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色彩观。其中红色认识差异最为显著。在中国,红色有祖先崇拜、辟邪、吉祥和女性之红等特征;在日本则有魔力、辟邪、禁忌和女性之红等特征;在红色能辟邪和象征女性方面,中日两国是相同的,其他文化特征则有差异。从中日两国传统红色彩文化意识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红色"依然占据中心地位,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在日本,红色的负面文化含义越来越弱,"中国式的红"正在慢慢被日本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儒家伦理曾对中日两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与中国文化相比,日本文化虽然曾大量吸取引进了儒家伦理,但因其文化内涵不同,因而在选取和融合吸收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从中日文化的早期构成探讨中日文化对待儒家伦理的不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同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相比较,它的历史发展又显得十分年轻。追溯其原因之一,日本人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而中国和西方文化对其发展则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因此,认真研究清代前中日两国文化的交往及其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3方面对中日两国的“鬼”进行了对比。首先,从现代的“鬼”的概念上进行了对比;其次,明确了中日 两国鬼的产生及各个时代鬼的形象及举动;最后,通过对中日两国各50人作调查问卷,发现现代中日两国人对于 鬼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基本上都怕鬼,而一部分日本人却喜欢鬼。通过以上3方面对比发现,日本的鬼确 实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但不是中国的鬼文化,而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及中国的道教。而现代一部分日本人之 所以喜欢鬼,大概是因为在现代日本许多地方的节日中,鬼都起到赐福于人,监督督促人们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