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居民储蓄分流问题新视角:储蓄替代型证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高速增长趋势,其形成的巨额居民储蓄存款已部分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和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现状和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以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作为有效解决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红利和居民储蓄水平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 Leff 模型基础上,运用福建省三十多年来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口红利变动与居民储蓄水平正相关,同时,人口红利变动通过作用于居民储蓄水平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高速增长的趋势,其形成的巨额居民储蓄存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拉我国货币传导和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国外储蓄替代型证券品种的发展状况,提出借鉴国际经验,以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作为有效解决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2006年初,我国城乡居民储蓄高达16亿元,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储备,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资金向投资的转化。高储蓄现象的形成,主要受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投资渠道、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影响。而要改变这种现象,既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又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还需转变居民个人理财观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高速增长趋势,其巨额储蓄存款形成了严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和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因此,居民储蓄分流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正是在对以上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以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作为有效解决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可比价格和可比货币比较了居民消费和储蓄增长的态势,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居民消费与储蓄倾向的变动特点,指出我国改革以来存在着居民储蓄增长和储蓄倾向上升过快的问题.从居民储蓄与消费变动的内在机制可以看到,居民储蓄倾向过高既有统计方面的原因,也有国民经济变动的内在原因,但与非自愿储蓄或强制性储蓄无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居民消费与储蓄变动关系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应当通过宏观政策和体制改革来推动这种变动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7.
储蓄国债是指由财政部主要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储蓄类债券。今年7月1日,我国首期储蓄国债(电子式)的成功发行,改变了我国储蓄国债形式单一的状况。从发展前景来看,储蓄国债(电子式)将成为我国居民个人投资的主要品种。但在短期内,由于受我国居民的传统偏好、金融意识的影响,储蓄国债(凭证式)①仍有极大的市场。因此,我国储蓄国债市场的发展思路是:平稳发展凭证式储蓄国债,进一步完善电子式储蓄国债的品种、发行条件,拓展购买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稳步扩大电子式储蓄国债的发行规模,最终以电子式储蓄国债代替凭证式储蓄国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高速增长趋势,其形成的巨额居民储蓄存款构成了严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和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因此,居民储蓄分流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放开经营界限、加快业务融合,加大创新力度、完善产品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打破制度障碍,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不失为有效分流巨额居民储蓄、填充银行体系"黑洞"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借鉴预防性储蓄理论,通过对山西居民高储蓄现象的实证分析,发现重化工产业结构存在高储蓄效应。其传导机制是:在重化工产业结构下,工业的波动性大,居民收入不确定性大,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较大,从而表现出高储蓄率现象。本文的启示是:我国产业结构的持续重型化导致的较强的经济增长波动性,可能是居民储蓄率不断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警示意义是:保持产业结构的适度均衡对于经济的长期协调发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1978—2009年人均消费支出、人均收入、人均储蓄、住房价格以及贷款利率数据,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变动进行了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效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人均储蓄的增加则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住房价格的上升影响了居民长期消费水平;利率调整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并不明显。因此政府应该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降低房价以及推动利率的市场化等方面入手,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中企业部门的储蓄率变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发现,国民储蓄率自2008年增势减缓,主要因为企业部门储蓄率出现下降,企业支付的劳动者报酬、财产支出以及融资渠道的变化是企业储蓄变动的主要原因。进一步通过E-G协整法探究企业储蓄率对国民经济、投资率的影响,发现企业部门对经济发展和投资水平起到积极作用。最后,根据企业部门的国民地位和储蓄率变动趋势给出密切关注企业储蓄率、合理降低居民储蓄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问题的理论研究。结合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储蓄数据,分析了中国转移收入对储蓄影响状况。得到的结论是,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转移收入增加减少了居民储蓄。从不同收入阶层看,转移收入对储蓄的影响多体现在高收入阶层,对中低收入家庭储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家庭经济脆弱性反映了居民家庭可能陷入财政危机的状态,在经济不确定性较高的当下,中国居民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负债对经济脆弱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负债规模扩张显著提升了家庭经济的脆弱性,资产负债率每增加1个标准差,家庭经济危机发生的概率约增加0.91个百分点。居民健康状况、应急储蓄在负债与家庭经济的脆弱性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即家庭负债的增加,会导致户主健康状况恶化,降低家庭应急储蓄水平,从而加剧其经济脆弱性。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城镇家庭,农村家庭更容易受到金融排斥,其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更差,家庭经济脆弱性更高;同时,领取政府补助和拥有多套住房的家庭应对风险的能力更强,家庭经济脆弱性更低。因此,政府应当重视引导居民家庭合理负债,构建更加完善的健康服务体系,必要时提供适当的应急储蓄,以提升居民家庭的总体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4.
结合我国居民具体情况,以一种划分居民储蓄阶段的分析方法,不仅考虑居民现期收入对居民现期消费的影响,而且侧重分析居民储蓄存量与居民现期消费的关系,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低下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原因是:第一,我国储蓄—投资转化的渠道存在障碍,表现为住户储蓄向实物投资的渠道不畅,储蓄—投资转化的政府渠道存在障碍,国外部门储蓄对国内投资的替代;第二,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失调;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储蓄—投资转化的制度(包括非正式制度)供给不足。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方向和利用效率的问题,本文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利用ADF法检验变量平稳性和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对1987-2008年黑龙江省农村金融资产中各类农村金融资源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长期贡献差异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贷款对农民收入和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326和0.642,农村居民储蓄存款对二者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600和0.553,农业贷款和农村居民储蓄存款对农业产业发展长期贡献大;农业存款对二者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220和-0.318,说明大量的农业存款被转移出了农业领域;1999年之前,乡镇企业贷款对乡镇企业总产值长期贡献较大,2000年之后贷款投向"非农化"趋势增强,长期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7.
运用统计图解方法研究,发现中国农户家庭偏好中存在防卫性机制。适当选取模型和计量工具,随后的参数检验也证实防卫性机制存在。防卫性储蓄是金融保险制度缺失条件下的行为替代,决策应沿着合理利用这一行为机制来思考,以建立城乡一体的国家社保体系。  相似文献   

18.
针对储蓄率影响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基于1978-2007年的宏观数据,采用VAR模型分析了中国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结果表明,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虽然具有显著性,但影响程度相对较低。以中国的数据为例,不支持高的储蓄率带来高的经济增长率,索洛模型的主要结论在中国不适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家庭资源消费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一直是社会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借助生态足迹模型,以家庭资源消费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结构和可持续性,指出家庭资源消费中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将可持续发展研究延伸到微观尺度。最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减少家庭生态足迹的对策,以便家庭个体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