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翻译作为一种过程进行研究 ,实际上是探讨双语转换的认知心理过程 ,在翻译转换过程中 ,不管是始发语的理解还是目的语的产出都要受到认知的制约。翻译是人脑对语言、文字内涵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语言与思维密切联系 ,只研究语言而不探讨思维不能诠释翻译的本质。翻译的内在规律在于人脑的思维 ,深入研究翻译中的思维活动将是翻译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思维的形式,思维方式决定语言形式。由于各民族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就造成了不同民族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因此,研究语言的等值转换,首先应是思维方式的等值转换,思维方式的等值转换是等值翻译的核心。本文依据英汉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语义调整及语言结构调整两方面,详细论述了在等值翻译过程中思维方式转换的重要意义,并指出翻译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语言表面,片面地强调翻译技能的培养,应进行两种语言思维的对比教学,引导学生从语言深层语义上进行逻辑分析,提高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对思维转换的敏感性,从而提高翻译效率。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交际活动.思维与语言紧密相连.文章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探讨英汉思维模式在语言上的表现,揭示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寻找翻译中思维模式移植与转换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4.
探讨翻译过程的思维活动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翻译的本质,通过分析和对比现有的描述翻译过程中思维活动模式,尝试提出一种新的模式——先验图式模式,翻译行为的实验研究结果能更好地了解文本的语言处理、语言接收、语言生成以及语言使用者的思维策略,旨在揭示译者思维活动和翻译的认知性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讨论语用翻译论的问题。语用翻译论指以语用学理论和方法指导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语用翻译论的核心思想是,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做到等效转换,努力达到“为译文读者而译”这个终极目标。语用翻译论提出译事必须处理好“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为了处理好三元关系,就要注意翻译过程中思维模式与概念结构的转换。文章作者通过译例对比汉英两种语言转换时在“笼统与具体”、“过程与结果”、“动态与静态”、“婉转与直言”等方面的差异,说明翻译过程必须辨识思维模式不同导致概念结构的差异。文章指出,翻译时必须考虑“同一概念可能存在不同思维结构”,因而在翻译中须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手段。文章作者最后强调,母语为汉语的汉译英工作者必须重视翻译实践,要在汉-英语言对比研究中注意识别两种语言因思维方式不同形成的概念结构差异,从而在目的语中选用恰当的语言结构,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等效转换。   相似文献   

6.
思维模式、成份空缺和汉英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 ,而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 ,又是思维的结果。生活于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 ,不同思维模式在语言上的反映是不同的表达方式 ,而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对翻译所造成的影响是广泛且深刻的。本文拟从汉民族和英美人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入手 ,分析汉语和英语在表达上的一些差别 ,剖析其对汉译英的影响 ,并讨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7.
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相异所致人们思维差异之维入手,文章就东西方人们的思维模式以语言符号物质化同、异性表证进行了的分析和探讨:认为认识精神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思维模式的相异导致了语言符号逻辑组合的异性和审美意趣价值观的异性。但对某个意指对象认知共识奠定了跨文化跨、跨语际人类交际活动的基础,故建立在“和而不同”认识关照的翻译原则是跨越由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思维模式,实现成功交际的思维认知转换的“一般原则”,它有助于译者在具体的译文活动能从“形而下”的思维过程升华至“形而上”的思维转换过程,再从“形而上”的一般认知回到“形而下”的微观操作。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转换过程,将它作为一种过程进行研究,实际上是探讨翻译时的认知心理过程。作为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翻译活动,其中的言语理解和言语产出、概念的转换、语言与思维的复杂关系等内容都需要借助认知心理学理论进行研究,因此对翻译的认知心理过程有一个由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全面认识是必要的,有利于思考更科学合理的翻译教学方法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活动.语言受思维模式的支配,朝汉思维模式有类似或部分类似之点,这可以通过移植或部分移植的方法来实现,而思维模式完全不同的,可以通过转换的方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认知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文章试图用认知语言学中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翻译中译者的思维认知活动,即译者转换意义时的心理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认知发展的产物。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本文试图用认知语言学中Fauconnier(福柯尼耶)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来分析翻译中译者的思维认知活动,即译者转换意义时的心理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现代认知学理论把隐喻看做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认知工具,而非传统概念中的修辞格。在跨语转换中,隐喻的广泛存在和不同文化间的认知差异为我们的翻译工作增添了很大困难。文章从介绍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相关研究入手,分析了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影响的,汉英语言是隶属两个完全不同语系的语言,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探讨了隐藏在汉英语言背后的思维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汉英语言转换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做好汉英思维模式的转换以便译出高质量的英语译文。  相似文献   

14.
翻译过程中的两种语言转换实际上是两种思维模式的转换,即概念结构的转换.通过分析概念结构中的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对外宣传翻译过程汉英概念结构转换中动词聚集特点进行探讨,指出译者进行概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研究尝试采用整体思维、概念联想和语义解释等转换模式为对外宣传翻译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并结合大型COCA平衡语料库进行验证,使抽象的概念转换过程具有动态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和语言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英汉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各自的行文方式也大相径庭。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表面文字的相互转换,同时还是相互间思维方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中英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之间转换的模式。翻译这一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本质,要求我们把文化差异与翻译联系起来研究,否则就会产生误译。中英文化在文化渊源、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上存在着差异,由此形成了翻译中的障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采取直译、意译以及变通翻译法。  相似文献   

17.
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转换问题紧密相连,不仅涉及到语法,还有思维模式差异。其主要差异在于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这两种倾向在表达方式上相去甚远,给翻译造成的困难尤其明显。本文旨在探讨英汉对比中"主语"与"主题"两个影响双语转换的核心参数,试图找出符合两种语言思维特征的译法,脱离语言外壳,正确处理好两种结构的转换,使译文语篇连贯流畅。  相似文献   

18.
翻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转换活动,而是被提升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活动中的文化建构成为跨文化语境下搞好翻译工作的关键,因此翻译工作者必须要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在翻译实践中运用跨文化的思维,转换翻译视点,准确传达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从心理典型视角论英语和汉语心理使役结构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兴圣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3):71-74,89
采取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典型理论(心理原型理论)为论证的理论基础,以英语心理使役动词为研究对向,以汉语心理使役动词为参照,对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特点及其相互转换进行全面地分类论述。在论述中构建典型转换模式,并力图把转换模式运用于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以期这种新的分析模式能对语言理论研究、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研究提供新的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20.
浅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范畴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把人的认知和语言的关系纳入翻译研究的范围,对翻译研究具有科学的导向和启示。词是翻译中可以传输的最基本的语义单位。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词不仅仅是简单的语义符号,而是具有认知和心理基础的。因此,词的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间语义符号的转换,在本质上是语言间认知范畴的转移过程。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中范畴的视角,对英汉翻译中词汇的范畴转移作一尝试性的分析和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