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信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教师信息素养的量化评价首先要确立好基本原则,它应该体现出科学性、可测性、可行性、公开性和多元性等特征。评价方案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评价方法、目标与权重、实施程序以及其他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基于模糊综合法的大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大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的意义在于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大学竞争力、促进产学研合作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合理性,建立大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的数学模型并建立完整的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使用回归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评定大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等级。  相似文献   

3.
论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及其提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素养、职业信息素养和发展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时代,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必须而且紧迫的,但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以及教师本人长期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持续推进,数据素养作为信息素养的拓展和延伸,已经成为教师将教育数据转化为有意义教学信息的关键。教师数据素养评价指标作为引领和指导教师数据素养发展的重要风向标,是评估我国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发展水平、评议教师数据素养的优势和薄弱点、探索教师数据素养培养路径的重要工具。通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共10个省份的3 565名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我国教师数据素养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评价体系与实施路径,面临较多的现实难题。为应对教师数据素养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推进教师数据素养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的转变,我国教育部门可从政策保障、标准引领、试点先行、项目推进等4个方面入手,助力教师数据素养水平的提升以及向"数据主义"素养评价方式的转型,进而增强教师数据素养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精准性,同时为数据驱动教学时代的整体改革提供先行经验,进一步坚定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教育评价变革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基本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更应率先普及信息素养教育。大学生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要素,也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具有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大学生才有可能将学习延伸到正规的课堂教学之外,才能在离开学校之后,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独立研究。信息素养不仅已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的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成为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早已不是…  相似文献   

6.
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创造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如何培养和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急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在统计、对比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结构单一,体系不完备;重技术教育,轻人文素养培养;重技能学习,轻情感与伦理道德教育。针对这些问题,从课程的P-S-D(计划—实施—评价)三方面,提出培养“种子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陕西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与城市中小学教师相比存在较大距离。基于绩效技术实施流程和相关理论,结合陕西农村中小学实际情况,可通过加大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软硬件环境建设力度、树立教师现代教育理念提升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等有效途径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同时,应加强陕西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绩效管理,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绩效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提升教师评价素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对京津冀地区259名高校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考察在线教学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现状。研究发现,教师评价素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评价知识相对扎实,评价态度有待提高。教龄和教育专业背景对教师评价素养具有显著影响。此外,教师评价素养受到评价意愿、政策、自主学习等因素的显著影响。最后指出提升教师评价自主性、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是提高教师评价素养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促进新城区新办公立园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园所保教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泉州市T新城区新办公立幼儿园的调查,分析了该园教师信息化素养现状和信息素养支持系统,提出了五条建议:提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意识、增增加教师信息素养硬件投入、加大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力度、挖掘教师信息素养运用通道、建设园所信息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0.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然而,高职院校部分大学生信息意识薄弱、信息能力不足、信息道德缺失,学校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信息素养教育放到重要位置,注重加强信息教育资源建设,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育能力,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手段,加强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培养,建立信息素养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对收入函数进行方差分析,用城镇地区不同收入等级家庭收入比值表示收入差距,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劳动力教育水平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表明,教育水平对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的影响是二次的,收入差距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经历扩大、减少到绝对减少的3个阶段。分析结果表明,应通过引入平等竞争机制,促进就业,提升人力资本投资回报,建立统一健全的劳动力市场,让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和评价中起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对经营绩效有重大影响,而领袖素养对企业文化又起着浸润整合作用,因此企业应真正做到领袖素养、企业文化、经营绩效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基础水平是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基础。以中央“十二五”规划精神为指导思想,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科技创新基础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浙江省11个地市的科技创新基础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科技创新基础水平还不均衡,应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创新基础投入,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相似文献   

14.
科研考核有别于一般的工作考核,大学科研考核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科研水平和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目前量化考核方法与这一目标相矛盾,导致了急功近利、违背学术自由、损害基础研究等问题。考核方法要与目标一致,构建宽松和谐的学术评定环境、强化目标导向,实行分类考核和弹性考核周期。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的由来,尝试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其基本内涵包括人与环境互利共生、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追求公平原则,强调利益均等。同时提出当前一方面要加强环境伦理教育,树立科学的环境伦理观,支撑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养成符合环境伦理的行为习惯,要有环境伦理方面的实际行动,切实推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于初次参加评估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作用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使高校领导者和教育主管部门获得科学决策的依据;鉴定与诊断高校教学工作;促进本科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对于第二轮或者依次参加5年一轮评估的高校,则主要是发挥检查和问责作用。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办学特色应是对所有高校的要求,至少应是对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的基本要求。评估指标体系应在注重高校的差异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察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严密逻辑关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将评估结论与高校拨款、招生计划审批、专业设置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协调和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管理新理念,创新科研管理方式,着力营造宽松宽容的管理环境,协调处理好部门间、科研与教学、基地与平台的关系,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通过培育创新人才、建全评估机制、强化科研道德建设等措施,实现高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具有塑造未来的功能。人类即将进入信息网络时代 ,信息素养将成为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生存能力 ,信息素养教育将成为信息素养和创新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体系这一主旋律中的最强音 ,由此而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学习者和教育者信息素养以及教育者信息教育素质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我院实施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战略的思想基础。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发展的教育"理念,客观分析学院师资队伍的现状,才能从我院实际出发,建立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造诣高深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20.
大学教学评价的教育性视角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教学评价的教育性是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大学教学评价的教育性体现在评价要以教育性的基点、反思性的视角、发展性的评价为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评价活动中遵从知识活动的特征,处理好教育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并从大学教学活动的视角特征出发去推进评价活动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