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声音把文字所包涵的思想和感情传达出来,就叫朗读.朗读是语文课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在讲读教学中,讲解固然不可缺少,但朗读也不能没有,在阅读教学中,默读固然重要,但朗读也不能忽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固然主要是指默读的能力,但默读能力的获得是需有朗读为基础的;朗读是默读的先导,不会朗读也就不会默读.朗读,可以说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要想让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让文学底蕴不断丰厚,就必须让他们大量阅读。这就关系到阅读速度的问题,而学会默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语文教师应该提高学生默读的能力,并将其看作阅读训练的基本目标。笔者在强调朗读指导的同时,也强化默读训练,而提高默读速度和质量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理解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为完成这一目的,作为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阅读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进行阅读学习。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对学生来说是增加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所以在日常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指  相似文献   

4.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阅读建议”、“阅读评价”等部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反复强调了朗读、诵读、默读、略读、浏览、精读等六种阅读方式。这六种阅读方式各有特点,有各自的功能和要求,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弄清这六种阅读方式的概念,正确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阅读。  相似文献   

5.
阅读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综合能力。它包括两部分: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程度。因此,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以及较高的理解程度进行阅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默读、限时阅读、整体阅读等。教师应该设置不同的阅读问题和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机会和明确的目的去阅读。阅读教学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各种阅读技能,如略读、跳读、精读、泛读、抓关键词和主题句、猜测词义等。  相似文献   

6.
自主学习是目前教学界比较推崇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它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阅读动机、掌握较好的阅读策略以及构建自主阅读运行机制等手段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英语能力,是指“听、说、读、写”这几方面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的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把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放在了首要地位,可见阅读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提高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取决于阅读者的英语整体水平,词汇量的大小必然影响阅读能力。阅读是扩大词汇量的…  相似文献   

8.
词汇附带习得是掌握英语词汇的一种方式,主要发生在阅读过程获得词汇学习的方式.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理论基础是“加工层次理论”和“投入量假设理论”,影响词汇附带习得的因素主要包括语境、语篇、词汇和学习者等因素.因此,词汇附带习得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有益的启示,精选、设计阅读材料和任务,重视文章语境线索提高学生猜词能力,将词汇附带习得与有目的学习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课外大量阅读,拓展获得词汇知识面.  相似文献   

9.
任务型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倡导语言学习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形式,更要注重意义,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途径。这一理念恰恰符合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精神。而阅读是重要的输入途径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把这一理念引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目的在于用此种教学模式推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是理解和吸收信息的认识活动,既是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本文通过对阅读方式、阅读技巧以及阅读教学方法的论述,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公共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一般题材的语言难度较高的文章。培养学生的猜译能力是公共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一种主要的手段。 猜译解难,运用到公共英语课文教学上,就是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生词或“难点”时,教师不用汉语直述其义,而是设法让学生去猜测,以达到对课文正确理解的一种方式。当然,所谓猜译解难,并不是让学生去胡猜,而是要有目的地给予适当的疏导,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对生词或“难点”进行释义,以达到猜译解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阅读在听、说、读、写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阅读也是学习语言的方式之一,相关统计显示,学生60%~80%的知识是靠阅读获得的,通过阅读会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阅读量的多少决定了英语水平的高低。基于此,文中对阅读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相关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以此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及英语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设计理念(一)根据课标中对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要求:1.识字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2.阅读:(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速度。(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在阅读中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5)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英语阅读能力发展过程中,仅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在语言学习基础上的跨文化学习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有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贾艳敏 《新天地》2011,(5):128-129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品质的培养。所谓阅读品质,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和品性等方面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语感作为一种能力 ,有着高低之分 ;语感能力的高低则决定着编辑加工稿件的速度和质量。编辑的语感能力主要包括语音感、语法感、语义感和修辞感等。身为编辑 ,应学习、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敏锐的语言直觉。具体说来 ,编辑要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 ,一要广泛阅读 ,及时学习新知识 ,勇于接受不同风格的言语表达方式 ;二要反复默读、诵读 ,培养自己的语感能力 ;三要勤于写作 ,勤于写作是提高语感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以课文教学为中心,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教学活动。然而,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而已,“教”是为了“不教”,因此,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个“例子”的认知学习,达到学习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方式之一。进了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心智并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阅读活动中都在自发地学习迁移。根据当代认识科学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阅读理解时同时存在两种信息加工的方式。一种是:“底朝上的加工”,也称为“资料驱策加工”,这种阅读过…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必须首先明确阅读的性质和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可能方式。阅读是以意义为中心的一种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意义的过程。它要求读者动用"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u)的言语处理方式与作者/读物展开积极的交流。换言之,阅读行为的中心是意义,而不是言语形式,学习阅读的中心也是如此。同时,就如何实施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引进报刊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落实交际实践性目标的主要途径。仅限于课本有限的教学阅读材料是很难达到这一目的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报刊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英语教学方式引入课堂,丰富了教学资源,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英语自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依据作者的书面语言,由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形式,理解文章中的字词、句段,进而辨别文章主旨,领会作者思想,赏析作者写作风格及表达技巧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是,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我们扪心自问:学生有多少时间阅读?学生对阅读还有多少兴趣?学生能从阅读中找到快乐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