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熊艾伦  孙衔华  王子娟 《社会》2019,39(5):184-202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对劳动力市场上中间人行为进行分析,具体考察影响其分享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帮助和最终成功匹配的因素。研究表明,就业信息的分享体现了社会资本的“运作效用论”而非“地位效用论”。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较高的中间人并不热衷于信息分享,而就业帮助体现了趋异性交往原则。中间人倾向于向教育水平低于自己的求职者提供实质性的就业帮助。此外,间接关系比单一的强关系或弱关系更能预测人情资源。教育水平较低和有迫切就业需求的劳动者对社会资本依赖较大。与女性相比,男性更依赖关系渠道。企业设立固定金额的推荐奖金可促进员工分享就业信息概率,但不影响成功匹配的概率。  相似文献   

2.
简析“劳动的价值”张学安关柏春同志在《简论劳动的价值》(以下简称关文,《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一文中论述的“劳动的价值”,其基本理论逻辑是:价值反映劳动交换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劳动成为交换的对象,且采取了价值的形式,个人劳动=货币工...  相似文献   

3.
资本范畴与资本市场属性宋冬林一、中国发展资本市场问题的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当前我国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是发展和完善以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在发展金融市场的过程中,资本市场要积极稳妥地...  相似文献   

4.
现代公司组织形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司最早的标准组织形式是支薪制,由于支薪制本身的内在缺陷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分享制逐渐成为与支薪制相竞争的另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并且通过具有浓厚分享色彩的日本企业在全球竞争的成功而表现出愈来愈明显的优势,分享制能引发更高的经济效率,同时,自治的民主原则和劳动的财产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的解释和支持。支薪制和分享制这二种不同的公司制度对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较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分享制的形式、本质与主要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柳新元  张铭 《浙江学刊》2002,(2):197-200
分享制的形式主要有 :利润分享制、收入分享制、职工股份所有制计划、劳动者管理的合作社和劳动资本合伙制等。分享制本质上是一种产权分散分布于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制度安排。分享制模式中最为著名的有英国的利润分享制、美国的职工股份所有制计划、日本的职工持股会、西班牙的蒙特拉贡合作社以及中国的股份合作制等。  相似文献   

6.
“一人公司”写入公司法,是市场平等原则的回归,既体现了立法者对市场平等原则以及个人创业愿望的尊重,也无疑是一种顺应世界潮流和我国现实需求的务实之举。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蕴藏着深厚的“草根工业”文化土壤,我国的自然人“一人公司”能够存在和发展,就是因为植根于传统的“草根工业”精神的支撑和驱动。一人公司建立定会极大的刺激中国资本运营市场。但是如何建立个人的信用市场和个人信用的立法都是中国立法上的缺失,一人公司建立后是对于中国个人信用或是市场信用具有有效建设作用,或是只能起到阻碍市场信用体系完整形成,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相似文献   

7.
李泽 《求是学刊》2023,(5):112-122
数字能力鸿沟是基于数字生活能力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数字鸿沟,它会引发技术赋权的不均衡性、能力鸿沟的自我强化、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张力以及对尊严和平等价值的消解等深层问题与困境,从而对数字法治建设构成严峻挑战。这就需要遵循普惠公平、共建共享的价值原则,通过提高全民数字素养、加强算法治理、构建保障机制以及塑造数智人文生态等法治化路径,解决数字能力鸿沟带来的问题,将数字能力鸿沟转变为“数字能力跳板”,让所有人都能分享数字社会发展红利,促进数字权利的有效实现和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8.
世界信息社会高峰会议(WorldSummitontheInformationSociety ,WSIS)第一会期于2 0 0 3年1 2月1 2日结束。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旨在引导信息通信技术未来发展的原则以及展示如何将这些原则付诸实践的“路线图”。来自超过1 75个国家的与会代表签署了《原则声明》(DeclarationofPrinciples)。声明指出:“构建信息社会的诸多单元是由于对研究成果的分享而使其成为可能的科技进步的产物”。在会议通过的第二份文件《行动方案》(PlanofAction)中写入了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国家作出的承诺,它们包括:为所有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在其支付能力之内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主义形式,自主劳动规定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成为自主联合劳动者.自主劳动关系表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特性,"社本"是生产资料价值(资金)的社会主义形式,它是自主劳动关系在物化劳动方面的表现.需要价值(即社会主义必要价值)是价值产品或新创价值的社会主义形式,它是自主劳动关系在活劳动方面的表现.需要价值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新创造价值的统一.公式W=c+n=c+n1+n2+n3则说明了自主劳动、社本和需要价值三个范畴的内在联系,表现了体现自主劳动关系的商品价值由社本和需要价值组成,因而这一公式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体系的总纲.  相似文献   

10.
王世梅同志《流徙文化论》,“把人类的流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这是一个贡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进步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明创造了生产工具。人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创造文化。这种物质形态的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劳动同本能的、动物式的劳动相区别,才成为真正的人类劳动。  相似文献   

11.
潘国雄 《探求》2013,(1):31-35,41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起始性的条件平等,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三大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青年获得实现自身社会化的条件平等提供保障。当前,青年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现象,本文结合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大公平”原则,通过分析公平的实质和实现途径,提出保障当今青年公平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生产伦理具有利他性、服务性和利己性、谋利性并存的双重属性。在现代社会,生产伦理是通过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制度建设途径有机地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价值取向的生产伦理。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伦理的终极理念是生产者平等。实现生产者平等的必要条件是生产性资本必须为社会所有,而不是国家所有,更不是私人所有;其充分条件则是每个生产者都有充分发展自身天赋的平等的机会。现阶段,推动生产者平等的基本路径是组建与等级制企业相对而言的参与制企业,其本质特征是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所有者在企业内部的权力结构中不再是统治与被统治关系,而是协商与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3.
起点平等来源于现代社会人们对人人生而有别这一社会现实的道德反思。起点平等不推崇平均主义,它旨在减少或降低社会偶然性因素对人们前景的影响,给人们提供相类似的初始资源和发展机会,从而为他们展现同样的成功前景。起点平等也不反对竞争,它试图构建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应该说,起点平等是结果平等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不能保证起点平等的社会很难实现结果平等。起点平等维护了人的尊严和社会公正,它不仅要求保障每个人都享有生命权、健康权和受教育权,而且要求遵循正义原则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实现起点平等,市场无能为力,个人或社会团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政府则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这是由政府自身性质和能力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一、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与生产力经济学的主线马克思在其名著《资本论》中,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列宁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①恩格斯认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项最重大的发现之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其经济理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虽然《资本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论,但其理论基础却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的规定取决于价值规定”。②劳动价值的规定又是什么呢?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不仅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尺度,而且是交换价值的实体本身”。③纵观《资本论》,从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到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相似文献   

15.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完全竞争的假定条件下,按照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可以建立一个既包括劳动市场又包括产品市场的双市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的秩序是:首先根据劳动价值论分别推导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模型,说明均衡的劳动力价值和均衡的产品价值的决定,然后把两个市场综合起来推导一般均衡模型,说明一般均衡的劳动力价值和一般均衡的产品价值的决定,最后在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一般均衡的变化和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1962年,蒋学模同志提出了“劳动的潜在形态”(见《学术月刊》1962年第四期)这一新概念。这是蒋学模从马克思给劳动力和劳动下的定义中“反过来”“看出”的。他还以一个图式来表达“劳动形态”与“劳动过程”、“潜在形态”与“劳动力”的对应关系,力图证明。(1)劳动有一种潜在形态;(2)它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本身”;(3)劳动力包括在劳动过程之内,所以是劳动的一种形态。所谓“潜在”,是指事物的存在表现得隐蔽或不明显。“在”是事物的存在,“潜”则  相似文献   

17.
所有权是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是理解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性依据,也是破解马克思正义悖论的关键概念。洛克将劳动确立为所有权的根据,实现了劳动和所有权的同一性,奠定了近代社会的正义信念。黑格尔在洛克劳动所有权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贱民的反抗”揭露了以资本主义所有权为基础的市民社会正义的虚伪性。黑格尔的思考推动马克思从具体的社会经济关系出发考察资本主义所有权的实质,进而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特质在于通过对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梳理,考察了劳动和所有权从同一到对立的转变,揭示了在此过程中渗透的资本所有权对劳动奴役的非正义性,由此揭露资本主义鼓吹的自由、平等和正义的伪善本质,要实现实质正义必须超越资本所有权实现劳动正义,重建个人所有制。  相似文献   

18.
刘景林 《学术交流》2006,(6):189-19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更是经济理论研究和建设的灵魂和动力。这里,仅就纪文奎先生的著作《从资本到劳动本》的创新意义谈点初步的粗浅的看法。《从资本到劳动本》的创新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研究选题的创新意义第一,《从资本到劳动本》是一个新课题、新角度、新视野。以往,研究《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国内外专家并不少见,专门研究劳动价值论(或称劳动论)的也大有人在,但设计和选择《从资本到劳动本》课题进行研究却极富创新意义。把资本和劳…  相似文献   

19.
对社会革命的“恩赐”与“男女平等”的误解韦树一最近在《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3期)上撰文认为,在我国,妇女解放在政治上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地位,经济上通过参加社会劳动而自立,但并没改变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并凝固了的人的心理结构。因为对解放本质的陌...  相似文献   

20.
原工业化时期西欧的家庭、婚姻与社会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帆  陈钦庄 《浙江学刊》2002,(5):207-211
1 970— 80年代 ,门德尔斯将 1 4-1 8世纪末的西欧农村家庭工业 ,给出了一史“原工业化”的概念 ,引起较大的反响。“原工业化”是指以市场为主导向 ,以农村家庭工业的迅速发展 ,并与商品农业相共存为特征。农村家庭工业经济是以“劳动—消费平衡”原则运行的。原工业化促使西欧的家庭、婚姻与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家庭作为劳动单位组成 ,男女的劳动能力是婚姻的主要前提条件。家庭的规模扩大了 ,家庭的劳动分工也导致家庭角色的变化 ,同时促使了社会的演变。农村工业生产者在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均产生较大的改变 ,一种“平民文化”得到体现 ,产生消费“过量的”奢侈品的倾向 ,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提高。这种演变最终将导致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