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昭穆制度当产生于原始的两合氏族婚姻组织向地域性的两合氏族婚姻组织转变的过程中.父辈称昭、子辈称穆,旨在严格区分父子两代人的氏族界限,杜绝近亲婚姻关系的发生.关于鲁国的昭穆制度,由于史料缺乏,后人有一些不同甚至错误的看法.因此,欲得鲁国昭穆制度之真谛,首先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定位问题,一个是鲁闵公、鲁僖公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问题,另一个是鲁国的始封之君的为昭抑或为穆问题.本文对鲁国国君昭穆次序的排列,既体现了“父昭子穆”的原则,又解决了“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问题”.  相似文献   

2.
周代继承制的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嫡长子继承制是在商末周初确立的,它是传子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商朝前期虽兄终弟及仍常见,但主流仍是传子。不能因为有的诸侯国有传弟现象而认为周代的继承制是一继一及制。  相似文献   

3.
从《左传》看嫡长子继承制与春秋动乱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代基于商王朝传弟制度的弊端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却并未真正避免争位之乱,除了复杂的社会政治原因外,这种制度并未彻底实施也是引起动乱的一个重要因素。导致这种制度未彻底实施的原因有三:嫡长子继承制本身的逻辑漏洞;该制度与人情人性相违背;该制度与现实政治相脱节。  相似文献   

4.
先周时代周人实行兄终弟及制,因此,周公据武王"乃今我兄弟相后"的意愿,即位为王。据兄终弟及制,周公理应再传位于管叔、蔡叔等其他的兄弟。但周公却力图改革,推行一继一及制,即传一次子,传一次弟,再传一次子,再传一次弟,依次类推。从而使管蔡即位为君的希望成为泡影。管蔡联合武庚叛乱,周公予以镇压,捍卫了新生的一继一及制。根据一继一及制,周公本可以传位于其子伯禽,但却传位于武王之子成王,以表明改制创新的公而无私。一继一及制在西周时期盛行了二百余年,"厉始革典",周厉王改革旧制,不再传弟而传子。此后周王朝基本上确立了"子继之法"。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中外学者虽然相继发现了一继一及制,但却囿于王国维西周实行"立子立嫡"即嫡长制的成见,不能对一继一及制做出正确的判断。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更兴起了对一继一及制的否定抹杀之风。有必要通过讨论,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匈奴单于位继承基本经历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传弟与传子相结合的混合继承”的过程。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清晰发展脉络,后一种是前一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前一种制度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对匈奴社会不同时期政权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实际上匈奴单于位继承的性质是世袭制为主,世选制为辅,匈奴单于位继承以这种方式进行了几百年...  相似文献   

6.
<正> 在武王死后的最初几年中,西周政治舞台上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种十分独特的现象——二王并存。一是武王的长子诵继承父位,是为成(?);一是武王弟周公旦“践阼”友兄,执政称王。这种局面从武王死后一直延续到周公归政成王,嫡长子继承制在西周确立为止。因此,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周初的各种社会现象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试图对这一局面的产生所反映出的周初两种不同的王位继承思想和以周公归政成王为标志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的斗争过程作一尝试性的探究,不当之处,敬请有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7.
族坟墓制度作为先秦主要的墓地制度之一,是奴隶社会宗法制度在丧葬领域的具体体现.楚国作为先秦时期南方重要的诸侯国,其仿周制以立国,自然继承了周代的宗法等级分封制度.而楚国等级制度并非与西周完全一样,其等级更为森严,这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应.随着宗法分封制与井田制的解体,楚国各阶级逐渐打破西周以来的族坟墓制度,最终楚国丧葬中的族坟墓制度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8.
族坟墓制度作为先秦主要的墓地制度之一,是奴隶社会宗法制度在丧葬领域的具体体现.楚国作为先秦时期南方重要的诸侯国,其仿周制以立国,自然继承了周代的宗法分封等级制度.故可知楚国族坟墓制度起源于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并且在一系列楚墓发掘中均能发现族坟墓的例子.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发展历程是渐进式的。周代宗法血缘政治统治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形态的演变是由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完成的。因此,周制与秦汉制度尽管在社会经济基础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彼此之间仍然有诸多联系。秦汉国家形态重要侧面之一的官僚制度,无论在职官名称,还是官职职掌上都可以溯源至周代。周代国家若干重要的职官制度,也对秦汉产生过深远影响。探讨秦汉官僚制度与周制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完整把握和研究秦汉国家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两兄弟型故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兄弟型故事(AT503E)是广泛流传于各民族的一类民间故事,云南省境内少数民族民间两兄弟型故事主要分为兄害弟亚型、弟害兄亚型、兄弟和睦亚型和兄弟相争四个亚型,各类型故事反映出对应民族和地区传统家庭财产继承习惯法、家庭成员地位差异和家庭伦理观念等内容,以及其流行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对《穆天子传》所反映的西周玉文化的发展,既要考虑到历史发展的逻辑,同时也要考虑到昭王南征而不返等历史偶然性因素的作用.穆王去昆仑观黄帝之宫,可以说是对早期巫玉文化的一种回归.从以神为本的尊神文化到以人为本的尊礼文化,这种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昭穆时期,是周代具有人文精神的礼乐文化的确立时期,也是新旧文化的交替期.在这种新旧并存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周前期文化的发展和处于转型期的阶段特征.而这其中“礼玉文化”的最终确立是以对前期“巫玉文化”的全面总结为条件的.穆王的西行寻玉、寻求巫权的支持,乃是为了完成王权神圣化的目的而采取的变通之法.  相似文献   

12.
《仪礼》所见周代等级臣僚形态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仪礼》作为"三礼"之一,为周代贵族相关礼仪汇编。其书保存了众多珍贵的周代职官史料,记载了具有等级制特征的各级贵族之臣僚,为其他先秦文献所鲜有。若究其实质,将《仪礼》所记与周代职官制度史实相参照,等级臣僚形态实是西周春秋封建政治体制下多级君权的产物,其编纂显有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3.
周代有七祀之制,王及诸侯皆祀司命。司命有二:一为百姓所立,祀于国中;一为王室所立,祀于宫中,司王与诸侯之天命、爵命。从楚简来看,楚所祀司命与《周礼》《礼记》所载制度相合。《九歌》中,《大司命》言楚王薨后灵魂升天,《少司命》言新王继位而受命,其中所歌细节合乎楚怀王、顷襄王之际史事。秦汉后,王与诸侯的司命之祀式微,司命演变为民间泛祀小神,二司命的早期祭义遂湮没不闻。  相似文献   

14.
葛志毅先生的《周代分封制度研究》一书,是当代西周史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今年初作为《金景芳师传学者文库》第一辑的一种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修订出版。这对于西周史的研究当是一件极有意义之举。西周的分封制度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重要研究课题,它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早期的国家起源及西周的政治体制问题。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研究与争论,自秦汉至明清不绝于史,近代从学术上研究分封制而又有较大影响的首推王国维先生的《殷周制度论》。但他对分封制的研究尚比较粗略,只是有开拓之功。而葛先生的《周代分封制度研究》对周代分封制度的起源、性…  相似文献   

15.
《保训》是我们认识清华大学藏竹书的开始,也是其中争议最大、引起讨论最多的一篇。将《保训》看作周文王临终遗训,是根据文本内容做出的合理推测。奇怪的是,在继位这样的大事上,周文王告诉太子要学习的并非周人祖先,而是商人祖先舜、上甲微。这是一个在先前讨论中忽略了的问题。《国语·鲁语》和《礼记·祭法》等所记载的商周祭统和五帝系统,以及周原出土西周甲骨所揭示的西周早期祭祀商王祖先的现象,说明《保训》所显示的王位继承语境确实反映了西周初年的历史真实,但其对求“中”的强调表达的却是东周的五帝和五行观念。或许可以说,《保训》是一篇准确反映了西周早期历史的东周时期形成的文献,它所反映出来的西周早期的史实以及东周礼制宗教思想对研究周代社会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12、13世纪拜占廷皇位继承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以血缘继承中的父死子继为主,辅之以兄弟继承、女儿继承等,其次还有非血缘继承。表面上的多种继承方式无法掩盖皇权争夺的激烈性,军区制的衰落和普罗尼亚制的兴起造就了一批军事贵族,他们同中央抗衡,进一步加剧了皇位更替频繁和皇权不稳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对辟雍—泮宫制度的考察入手,通过对《鲁颂·泮水》的阐释,分析了周代礼乐文化在春秋时期的一些演变,指出鲁僖公时期在鲁国一度存在过一个复兴周礼的文化运动。这一发现对于认识儒学的源流,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特征,都具有相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通过制礼作乐,建立起一套以礼乐为核心的完整统治制度。周公构建的制度中影响重大的有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法制等。  相似文献   

19.
友谊是人际关系中最宝贵的一段因缘——朋友虽列于五伦之末,而朋友的范围却包括得最广,你的君(现在可以说是领袖、上司),臣,父,子,兄,弟,夫,妇,同时都可以是你的朋友。  相似文献   

20.
先秦士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文化群体."士"的指称对象.在西周初年,主要是"殷遗"或周邦以外的"有方"人士.由于周人需要培养自己的官司民守,"士"要领的内涵也就发生了转换和锐变.这一转变的关键,便是周人各级教育网络所具有的"造士"功能.周代教育十分完备,贵族子弟享有各级教育的权利,平民不乏受教育的机会.周代士子受教科目,包括"德行"与"道艺"两类;其培养目标就是德艺兼备,"出使长之"入使治之"的文武兼能之士.周人以射礼选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周代选士,有相应的爵命制度,胡有"命士"与"庶士"之别.周代士人的培养、考选与爵命之制,决定了他们作为新型知识群体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