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赠答诗是一种古老诗歌样式,如果说楚汉时期项羽作绝命诗其妻虞姬和之还不算赠答诗的话,那么汉桓帝时秦嘉的《赠妇诗》三首以及其妻徐淑所作《答秦嘉诗》;可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赠答诗。在此以后,文人以诗赠答互述友志,便屡见不鲜,成为一种专门的诗歌形式。以往文人赠答,在内容上虽也多少流露一些对现实生活以及政治的不满,但其主要的部分,还是叙说友情,应酬答对之类,属文人诗歌创作中较为闲适的部分。并且,赠答的彼此双方,或朋友,或君臣,象东坡与子由兄弟间以诗赠答的实在是  相似文献   

2.
《白桦林》是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众多经典诗歌中的一首.在该诗中,诗人运用诗歌的语言,以轻喜剧的形式来“呈自然之美”、“传人间之爱”和“言生命是美丽而优雅的坚守之志”.诗中的轻喜剧色彩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据《左传》记载 ,在春秋的各国外交等方面的会议上 ,列国的代表围绕自己国家的主张要朗诵一段《诗经》 ,而对方国家的使节则借宴会之余兴 ,以乐器伴奏也咏唱一首诗歌。在宴席上赠答诗歌是哪一个朝代都有的一种常见现象。从春秋、战国到后汉 ,在中国的宫廷和官僚世界中 ,赠答的诗歌无论赠也好 ,答也好 ,并不是自己的创作 ,而是引用《诗经》中的一节。汉代以前的诗人亲自创作赠答诗一般来说是没有的 ① 。正如铃木修次《汉魏诗研究》所指出的那样 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有意识地创作赠答诗作品的 ,是三世纪的王粲、曹植等人。编撰于六世纪初…  相似文献   

4.
魏晋赠答诗的兴盛及当时诗人的交流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相与赠答之诗 ,始于汉末 ,盛于魏晋。现存魏晋各类诗歌 ,在数量上以赠答诗居第一 ,在质量上 ,赠答诗也堪称上乘。当时诗人以赠答诗为心灵交流的重要手段 ,并赋赠答诗以“新诗”、“嘉诗”等专门名称。这些赠答诗人 ,主要出于邺下文人、正始文人、东吴遗少、二十四友、兰亭诸友等文化群体 ,赠答诗与之相应 ,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魏晋赠答诗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文人的交流状态及复杂的交流心态 ,凸现出魏晋诗人珍惜生命、张扬个人价值的基本心态  相似文献   

5.
苏轼在凤翔的诗歌创作,依据其主题可分为写景记行、咏史咏物、手足情深、寄简赠答四大类。凤翔诗在形式上以五古、七古见长。在艺术表现上,凤翔诗一方面沿袭南行诗的创作特色,另一方面,表现出进一步向苏诗整体艺术特色的掘进,强化了“以文为诗”、“以才学入诗”的艺术特色,进一步表现出豪放旷达之气,呈现出苏诗内容多歌咏自然景物,同时融入生命思索、个人情思的基本面貌,是苏诗形成期的全面发展阶段。苏轼凤翔诗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反映出其初入仕便于“出”与“入”上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诗歌中,最为宋词所接受的,是以《长恨歌》、《琵琶引》等为代表的感伤诗,其次则是那些描写闲适优裕生活的篇章.可以说,“感伤情调”、“闲适生活”是白居易诗歌给予宋词最宝贵的财富.宋代诗词借《长恨歌》或感慨小我的命运无常,或流露浓郁的麦秀之悲,或以“梧桐夜雨”状写离别之凄清,或以“梨花带雨”写花、写人、写雨,或以“分钗”叙本事、咏七夕,等等.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表情性。一切优秀的诗歌、艺术作品无不具有独特的情感内容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王维的诗歌自然亦是如此。自从北宋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问世之后,千百年来,“诗中有画”一直被公认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但是,“诗中有画”的具体内涵究竟如何,历代的诗论家很少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8.
论王维《辋川集》的蒙太奇美翟振业阅读中国古典诗歌,不难发现存在着相当于蒙太奇手法的表现艺术。诗里的不同“画面──镜头,按某种方式联接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含义,收到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王维《辋川集》自然诗就极富于这一表现特色。这二十首诗描写二十个景点,...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刘禹锡在晚唐时期的诗歌创作情况与其在中唐时差别极大,元白诗派就此进一步发展为刘白诗人群。刘白诗人群最主要的诗歌创作活动有联句、诗歌赠答、诗歌别集和唱和诗集的编定三项,而诗歌内容主要是歌咏闲适生活;其词体创作则是就曲填词,著作也颇多。由于该诗人群在诗词方面的创作均取得了一定成就,因而对宋代诗词也产生了相当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两千多年的诗经学历程中,经生注《诗》与理学家说《诗》的结果,使《诗经》逐渐脱离其诗性,而被赋予经学内涵和理学思想,异化为教化工具。《诗》被一代代的诗教“魅影”层层包裹,成为言说政治的载体。基于此,王夫之提出了“以诗解诗”的阐释方法,以诗歌艺术的角度审视《诗经》,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意之美、艺术之美,并以此祛除厚重的《诗经》政治教化之“魅”,从而恢复《诗经》活泼的诗歌生命。“以诗解诗”,不仅是《诗经》研究方法的尝试,亦是推动《诗经》文学阐释进程的动力,在诗经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诗歌中题材与诗体是一种辨证互动的关系,新题材的出现对诗体的发展变化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晋宋之际山水作为诗歌表现范畴的确立、山水描写艺术的发展,使赠答诗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诗体解放过程,突破了西晋以来四言体赠答诗的发展困境,同时确立抒情体物的新的诗体内涵,形成了新的赠答诗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12.
胡适的《尝试集》是他“实地试验白话”之作,以证明白话可以创作出好的诗歌。胡适的诗来自于他的生活,他对现实的感知,追求“自然”的白话新诗音节;胡适青睐虚词以调和文言和白话,多用“了”字,甚至用“了”字押韵,又常用“也”字;《尝试集》第二篇、第三篇大多数诗运用了“对语体”结构,因为这种形式容易造成诗歌的说话语调,形成比较自然的节奏;《尝试集》还开拓出一些新的意象,如《老鸦》中“乌鸦”的全新意象。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尝试集》白话新诗的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13.
[摘要]本文梳理了苏轼以赋为诗的主要表现,认为苏轼受赋家之心与作赋之法的影响,既能用独特的体物视角来创造美妙的诗歌意象,并据以组织篇章,形成圆融通透的艺术特色;又能抓住常人不曾注意的物象、物情来抒情说理,增加了诗歌的兴象美,从而以破体之法行尊体之实,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年十月二十四日和十二月三日,我院中文系学生和政史系学生分别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讨论会收到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独立思考,言之成理;有的文章还有一些新的见解。 中文系学生学术讨论会题名为“白居易研究”,共收到十五篇文章,其中:《怎样看待白居易自行编类的闲适诗》一文,对历来借用“讽喻”、“闲适”二词划分白诗好坏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讽喻诗和闲适诗在思想内容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决不能用任意确定闲适诗、无限扩大闲适诗范围的简单作法来说明闲适诗的消极作用;强调闲适诗是诗人从早期诗歌创作过渡到晚期诗歌创作的  相似文献   

15.
屈原从巫术文化中吸收营养,创造出《九歌》这样瑰丽辉煌的绝唱,在中国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笔者试就《九歌》的艺术特色作一粗浅的探讨。真诚直率的感情美诗歌是表达感情的。《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强调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这是我国古代诗论中一个传统看法。孔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说明儒家又是以伦理道德来规范诗歌感情的表达。而代表楚文化精华的屈原,  相似文献   

16.
被后人称为“三李”的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写下了大量的梦幻诗。他们以梦幻作为经常性的题材在诗歌中加以多角度的表现 ,以此烘托复杂繁沓的心境 ,表达幽深缅邈之情。“三李”梦幻诗的艺术特色既有相同点 ,但又有不同点 ,可谓同中见异 ,异中见同  相似文献   

17.
<正> 二论诗的标准元好问论诗,开宗明义,首先明示要以“正体”作为根本标准:“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所谓“正体”,翁方纲解释说:“‘正体’云者,其发源长矣。由汉魏以上推其源,实从《三百篇》得之。”来之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石洲诗话》)这是完全正确的。有元好问在其他诗中所写的“诗亡又已久,雅道不复陈”(《赠答杨焕然》)和“风雅久不作,日觉元气死”(《别李周卿三首》之二)可证。《诗经》中的风雅——汉代乐府中的民间歌谣——建安时期以三  相似文献   

18.
赠答诗经过先秦两汉的发轫,至魏晋时期臻于成熟。曹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其赠答诗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后代赠答诗和诗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艺作品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不朽的文艺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这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文艺常识,但由于极左思潮的长期作祟,重内容轻形式、重思想轻艺术竟成为风靡许久的时尚。比如,一提杜甫,便推崇“三吏”、“三别”,肯定诗歌的“人民性”、“忧国忧民”之类;一提白居易,就推崇《卖炭翁》、《杜陵受》,肯定诗人讽谕诗的深刻思想性。而作为诗人,杜甫、白居易在具体诗作中所表现出的艺术才华、艺术造诣、艺术技巧究竟如何,却往往置之于不顾了。于是,在我们以诗著称的国家里,竟…  相似文献   

20.
秦嘉《赠妇诗》三首和徐淑《答秦嘉诗》一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当中出现较早、艺术上较有成就的一组五言诗。秦嘉、徐淑赠答诗创作上的成功,标志着东汉后期文人五言诗创作已趋成熟,五言诗的文人化倾向已趋明朗,五言诗体已告形成且开始活跃于诗坛。秦嘉、徐淑赠答诗还开创了赠答诗这一创作形式,开拓了五言诗题材上的创作领域。徐淑《答秦嘉诗》的骚体五言形式,是四言体、楚骚体与五言诗体相结合的产物,是五言诗体发展史上难得一见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