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田夏彪  黄丽 《学术探索》2009,(3):134-139
民族礼俗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礼俗与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共生的关系,民族礼俗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涵(教育主体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生活性、教育过程的活动性)和教育价值(生命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民族认同价值、生态保护价值)。从借鉴和反思出发,民族礼俗对民族学校教育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民族学校教育发展须遵循民族文化的特性,形成与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育视野中,文化认同的取向不但是学生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文化的接受,而且包含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接受和吸纳,将文化认同特指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时,是指中国少数民族操双语者对母语文化和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个性及共同性的双向理解及接受,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对于民族学校构建与"多元一体化教育"模式与教育资源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特点与深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官学的设置、书院的创建、专科学校的兴起、乡村社学的发展,是该地区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类型。当时学校教育呈现的特点有四:一是中原文化从巴蜀地区渐次传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二是初步建立起学校教育体系,三是地方教育逐步普及,四是区域间学校教育发展不平衡。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发展改变了土司统治集团的风俗习惯,提高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素养,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深入研究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特点,有助于深刻认识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卫英 《学术论坛》2007,19(10):177-180
我国的民族学校教育是以"关注社会"为其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为追求社会的均质化、地方性知识的失语和民族学校教育与民族社区教育的割裂.可通过以关注生命发展为目标重构学校课程体系、以成全生命自由为宗旨重组学校课堂教学、以尊重生命差异为基础重设学校评价体系的具体策略来重构民族学校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成年女子的家庭文学教育表现为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自觉的个人学习,即成年女子出自于内心的需求和个人的兴趣,耽于文史,自学自修,从而主动地掌握、不断地提高文学知识和技能;另一种是成年女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教互学,吟咏唱和,互相切磋,从而使每一个参与文学教育活动的成员都得以掌握和提高文学知识和技能.在明清时期,与成年男子的学校文学教育相比较,成年女子的家庭文学教育体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它是一种纯粹"兴趣至上"的学习活动,呈现为"快乐学习"的教育情境;它还是一种纯粹审美化的生活形态.呈现为"审美活动"的教育情境.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分裂危机,在社会政治不同层面上均出现国民分裂为相互对峙的"两个法国"的现象。第三共和国政府致力改革国民教育,希望将学校建设成为法兰西民族统一的熔炉,相继出台世俗化教育、统一学校教育、修订教学大纲等教育改革举措,践行从"一个祖国"、"一个共和国"到"一个民族"逐层递进的教育理念,将爱国主义和共和主义思想教育融入民族统一思想教育之中,推动民族整合与国家整合同步进行,从而为现代法兰西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的构建与巩固奠定了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创办和执掌新亚书院的过程中,钱穆注重人格教育、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提倡通识教育,提出了行政制度化、课程学术化、生活艺术化等方针。新亚精神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但都贯穿着钱穆弘扬中国文化的宏愿。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中,精神性教育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幸福感低下、对生活无兴趣、网络成瘾等现象,都是精神性匮乏的一种表现。面对教育的深层次弊端,对当代教育进行反思,让教育回归人生的根本动力——精神性,通过呼吁国家政策层面作出对精神性教育的法律保障,在学校教育中实施人的精神性教育,在非正式教育中提升人的良好的精神适应性等路径,以提高和发展人的精神性。  相似文献   

9.
道德具有精神生活、实践生活、"可能的生活"的特性,因而公民道德教育既要直面现实的"生活世界",又要追求"可能生活"的道德理想。公民只有在道德的灵光、教育的指引以及制度化规则的多重规约下,才能创造完美的人生,走向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由于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内容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学校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并没有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在民族地区的学校中增加地方性知识的内容,可以使学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但这会导致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竞争能力的下降.在面临保留传统民族文化和享受现代生活的选择时,我们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王鉴  安富海 《学术探索》2011,(2):124-132
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围绕国家民族教育政策及民族教育的科学理论基础形成的研究热点问题,主要包括: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等。透析这些民族教育学科前沿的研究领域,对于进一步推动民族教育研究、深化民族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族教育价值观的后现代倾向表现为学校教育内容的游戏化、生活实践的教育意义、教育研究的场域性等。具有后现代倾向的民族教育价值观为理解民族教育提供新视角的同时,导致民族教育在民族地区发展的主次问题、整体发展问题上产生价值混乱。民族教育发展要超越后现代困境,必须确立生命化的民族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非正规就业市场空间极大。加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教育着重要加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课程教育,提高大学生对非正规就业的认识;建设非正规就业的教育基地,增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能力;制定非正规就业的支持政策,鼓励未就业学生参加非正规就业。同时,要树立非正规就业的示范榜样,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1月5-6日在西南大学举行的"西南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人类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民族文化与教育关系研究、西南民族教育发展现实问题研究、民族教育、文化发展与民族认同、民族宗教文化与教育、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人类学考察展示、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影视人类学、西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新途径、民族教育与文化的多类型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而引起对民族文化与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共生"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分析了制度化教育的封闭落后性、功利刻板性、成本昂贵等弊端,接着依据新的时代要求分析了制度化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最后,从三个方面讨论成人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敏  杜时忠 《江汉论坛》2012,(5):126-131
学校教育的公共性不仅意味着公民培养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公共使命,而且昭示着学校教育是学生公民精神养成的有效方式。然而,当前学校教育中所存在的教育私利性倾向、教育不公平与自我封闭现象及学校公共生活的无序等共同冲击着学校教育的公共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公民精神养成。从公民精神养成的角度看,需要从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鼓励家长、公众积极参与学校事务,营造学校公共生活等方面来保障学校教育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7.
隐性课程研究的兴起为隐性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为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隐性教育的"隐"表现为教育者传递信息方式上的隐蔽性、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无意识性和教育结果的隐蔽性.从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出发,结合隐性教育的"隐"之特征,可以看出,回归生活世界,是深化隐性教育研究的一种可能性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国际理解教育是对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想.本文在整理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内涵,以日本为例介绍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尤其是其中的"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民族认同"理念对日本文学课教学的启示.即在日本文学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坚持民族主体性的同时抛开现今的文化偏见,以"当时当地"的文化视点来鉴赏文学作品,从而更真实地体会人类关于生活世界的"原初境遇",走出片面性和极端性,获得一种理性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19.
廉洁教育作为一种美德教育,应遵循面向生活的逻辑。传统廉洁教育具有丰富的生活化印记,主要表现为:在自我廉洁教育方面,于个人生活志趣中奉行廉洁自律;在家庭廉洁教育与学校廉洁教育方面,于家风熏陶与学风培育中培养廉洁之德;在官场廉洁教育方面,于生活类比中感化并引导官员廉洁从政。传统廉洁教育的这种生活化呈现,为当代廉洁教育面向生活提供了传统智慧。当代廉洁教育要面向政治生活,融入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走进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与经济是一对高度相关变量,两个变量的自身变动及相互作用关系总是表现为低水平均衡--非均衡发展--均衡发展的演进逻辑;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进展和中国共产党破解教育与经济发展低水平均衡的成功经验,为教育与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范式;强力支持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造就足够的人力资源,推动教育与经济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的均衡水平,是共建民族地区发展"造血"机制的正确选择,符合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