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3 毫秒
1.
本文所提的 2 0世纪的壮族文学仅指壮族作家运用汉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从 2 0世纪初起 ,壮族作家就投身于中国社会大变革运动 ,拓宽了民族审美视野 ,广泛接触、研习、借鉴和吸收了先进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创作经验 ,用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为中华民族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使壮族文学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中国回族文学通史》对一千多年来回族民间文学、作家文学的整体历史进行了深度描摹。它以独特的编撰范式成为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典范,对民族文学史建设工程具有启示性。它对回族文学的文化阐释,尤其是对回族文化心理的研究,具有民族志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利海 《民族学刊》2022,13(8):72-79, 160
少数民族文学不能因为“少数”而固步自封,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中国文学史”中被边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启示学界需要践行一种新的多民族文学史观来适应时代发展,“大文学史观”以“一个中心、三层视野”为框架:一个中心即以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学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为核心,三层视野即以民族性、中华性、世界性三重研究视野,关注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一体性、全人类性。通过三层视野建构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层级较为完善的多民族文学史观。依此“大文学史观”,将多民族文学置于民族共性、文化共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坐标中,提炼出具有“中国话语”特征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1958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座谈会,确定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或文学概况,“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到60年代初,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就已编写出版了《白族文学史》、《纳西族文学史》、《藏族文学史》、《广西壮族文学》  相似文献   

5.
壮族有自己的文化根系,有典型的文化生态美的范式,与其他民族文化种群一起构成岭南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群落.而在壮族文化根系中,首先是其重生文化根系,它表现为对生命之根、生命本源的独特看法和理解,从而形成了壮族色彩斑斓的古代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文学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丰富多彩且源远流长.民族性作为民族文学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其固有属性.而现代性作为其附加属性,同时也是其必备属性.而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中文学怎样在适应主流汉文化基础上,对自身民族性进行更好的保持方面的研究,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继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各民族同胞共同步入了社会主义的大家庭。各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多民族性,绚丽多彩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包含着56个民族的文学,在这个多民族的文学花园里,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用执著的创作构建着本民族文化,肩负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重塑,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精神守  相似文献   

8.
魏清光  李跃平  周绪琳 《民族学刊》2021,12(6):19-26, 117
结合经验材料梳理“少数民族文学”概念范畴下对少数民族文学独特性、差异性的强化以及由此形成的隔阂与不调适,分析“多民族文学”实践与理论探索的新拓展。指出“多民族文学”的命名是对“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超越,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了由二元对立向多元一体的转变,在心理认知上体现了由民族视野向国家视野的转变,这一转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9.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6年年会论文中,有关西北民族文学研究的部分可以用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作家文学研究及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三类专题进行分类述评。其中所涉之文无不以西北之地域、民族、乡土、民俗等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作为研究与探讨之出发或旨归,体现出文学与文化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西北民族文学的深刻植根性。此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亦应成为西北民族文学探讨的重要理论支点,对于民族文学的理解更不能离开这一基本语境。  相似文献   

10.
“骏马奖”     
《中国民族》2008,(11):42-43
“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出是在1958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一次关于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或文学概况的座谈会上。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教民族作家的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志诗学特征.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与之有着密切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民族志诗学所彰显的民族性和异质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其中历史追忆和文化忧虑成就了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价值;但是,民族志诗学中的民俗叙事在新的消费语境中却沦为市场炒作的消费符码.这也袁现出现代语境中少数民族作家在言说立场和文化表达上的悖论处境.  相似文献   

12.
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评论、研究、教学的深入开展,促进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中国第七届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评选会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召开.  相似文献   

13.
白崇人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不断反思"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理论之路,审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与走向。对"少数民族文学"概念和价值意义的重释以及他在批评实践中呈现出来的开放多元、富有创新的批评理念,成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内的重要收获。其中,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自觉意识成为白崇人文学批评的表征模式,也展现出白崇人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学者难能可贵的学术品质。  相似文献   

14.
田润润 《回族研究》2023,(3):97-104
笔者主要以中国当代藏族文学在日本的译介为例,考察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的译介特点及启示,认为迄今为止日本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呈现出积极且面面观式的译介特点。通过剖析掌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外国译者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译介特点,指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的内在因素在于作品本身的价值。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由外国译者直接译成目的语是捷径,但也存在隐患,亟须进一步加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与外国译者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韦杰三的文学创作实践,以鲜明的时代色彩,抒发了对个性解放的向往,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强烈的彻底的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为壮族文学注入了现代化的气息;他广泛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的精华,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为壮族文学与先进民族文学接轨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壮族文学逐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韦杰三对壮族文学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某种程度上,少数民族地区反而成为网络传播革命的最大受益者。一根网线缩短了少数民族与文化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改变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生存空间,巨大而无形的网络因此成为新生一代民族作家成长的崭新摇篮。毫无疑问:民族地区和网络接轨已成为事实,少数民族文学正在步入网络时代。  相似文献   

17.
成吉思汗(1162-1227)是蒙古族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也是蒙古文学史上的特殊人物形象———永生不朽的传统人物形象。从文学史研究角度看,可以说成吉思汗形象是蒙古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现象。蒙古文学史上的成吉思汗从原型性艺术形象发展成为神化的成吉思汗形象和理想化的成吉思汗形象。成吉思汗形象植根于蒙古民族的成吉思汗崇拜文化,形成于蒙古人的成吉思汗崇拜心理,并具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18.
鄂温克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是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民族,是一个英勇剽悍的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黄任远。白杉等著的《鄂温克族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学术著作,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空白,有史以来首次向世人展示了这一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我们从中看到了辽阔草原莽莽山林赋予鄂温克人自由豪放的性格,看到了世代延续的民族传统所形成的鄂温克绚丽色彩的神话传说,看到了口耳相传的民间歌谣和故事所表现的鄂温克族别具一格的驯鹿文化。 综观全书,主要有以下…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族众多,各有独具特色的文学传统。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一部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学面貌的作品选集。由马学良教授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的问世,满足了广大读者和有关民族文学研究、教学人员的要求,这是值得我们庆幸的。这部选集约一百五十万字,按地区分为五册,基本上汇集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精华。一个民族自成一个单元,包括该民族的文学简介和若干作品。共选入古今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作品六百余篇、首(包括长篇节选的作品)。这主要是为高等院校语文专业编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壮族传统节日自成系列,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稻作文化色彩.壮族称过节为“吃节”.因而,节日是壮家人畅饮的盛宴、祭祀的盛典、娱乐的平台、交友的良机,凝聚着壮民族深厚的情结,承载着壮家人对人寿年丰、平安生活的追求与期待,储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铭刻着壮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记,具有调节身心、振奋精神、促进团结、增强信心、丰富文化生活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加强对其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现节日文化的重构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