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计算机彝文处理输入法“沙氏输入法”的发明者 ,硕士生导师、西南民族学院副院长沙马拉毅教授主编的《彝族文学概论》近日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被列为“九五”期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彝族文学概论》是继《彝族文学史》之后又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彝族文学的理论专著。该书对彝族文学史的断代、彝族不同文化现象与彝族文学的关系 ,彝族文学的内在体系等基础理论命题 ,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作出了深致、细致、全面、准确的探讨与归纳。特别是关于“彝族毕摩文学”、“彝文文学”、“彝文翻译”、“戏剧文学”、…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八卦哲学,仅囿于汉族文化,很少注意民族特别是彝族的八卦哲学。事实上,彝族很早就有用古彝文撰写的八卦哲学专著,《宇宙人文论》和《西南彝志》就是集中反映古代彝族八卦思想的哲学专著。  相似文献   

3.
居住在云南的彝族,如同四川、贵州、广西等地的彝族一样,有很多用老彝文记载的典籍文献。《查姆》①便是用老彝文记载并广泛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中的一部史诗。按照彝文经典的原意,“查姆”即万物的起源。习惯上,彝族人民把叙述天地间一件事物的起源称作一个“查”。据传,《查姆》共有一百二十多个“查”。有的“查”则分散流传在不同地区彝族中。因此,各地区对同一个“查”有不同称法,如叙述天地起源的“查”,有的称为《鲁查姆》,有的则称《托得查姆》。另外,对同一个“查”,在不同地区所叙述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根据1981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查姆》,分析一下其中蕴藏着的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彝文《指路经》作为彝族同胞的“圣经”,其崇生意识最终指向生命永生。这种永生的生命美学观,突出表征为“生”本身就是美。《指路经》之于生命永生的安顿形式原仅指对三魂,尤其是归往祖界之魂的妥善安置,以实现生死两安,后因生产力逐步发展,思维意识不断提高的同时,又展开了文化的交往共融,继而拓展出死亡理性化、自然合一、投胎转世等观念。这些观念中,汉化倾向已然呈现,其最为鲜明的表现是去往祖界生活的亡者开始拥有“转生”观念,并出现汉化佛教同中国传统汉文化审判等文化因子交合一体的文化现象。文化的交往与融合促成了彝族文化与儒、释、道终极关怀思想的共融,《指路经》亦成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5.
一、彝族的族称和历史阶段 彝族的族称解放后统一用“彝”字,最早用“彝”字作彝族族称的是清道光《沾益州志》。彝族在各地的自称或他称多达数十个(参见《彝族简史》)。多数自称或部分他称的第一个字的声母大部分为n(n)或1,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为sh或ch、t等。n(n)、l是族称,sh、ch、t为亚族称。亚族称是由人名演变为家支(族)名,再演化为支系名。汉文文献中记载的“夷”有时泛指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有时专指彝族。汉文文献中的“夷”实为彝族自称ne或ni“尼”的同音异写。“夷”、“尼”、“宜”在古汉语里同读一音,“夷”与“尼”、“宜”读音相  相似文献   

6.
建国初年,根据《共同纲要》的要求,有关部门为发展凉山彝区社会文化事业,特创制了拼音化的彝文(简称新彝文),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对彝族原有文字(老彝文)则重视不够。本文认为彝文的改革是必须的,但新彝文创制过于紧促,与彝族生产、生活脱节,由此产生新老彝文使用之争。经彝族民众的努力,借用拼音等方式,对老彝文加以规范,使之科学,从而促进彝区发展。  相似文献   

7.
彝族历史文献,是中国古籍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中,彝文《指路经》是流传广泛,影响久远的一种有独特风格和特殊内容的少数民族古籍。这类彝文古籍名称繁多,如《开路经》、《指阴路》、《教路经》、《开阴路》、《阴路指明》等,书名虽异,但内容相同,都是彝族人民在举行祭祀活动时为亡人念诵的记录,它集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历史文化为一体,反映出二千多年前彝族六祖分支迁徙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彝族文字是本民族的自源文字,它有悠久而辉煌的发展史。彝文字由于其本身笔画、结构等构字特点艺术造型,使其在彝文书法艺术创作上更有可为。在古代彝族毕摩文献上的“变字”现象应是古彝文最早的书法创作,只是那时候的人们没有书法概念,后人继承的节奏也缓慢。随着小学到高校一类模式使用《彝文规范方案》以来,近年来的彝文书法发展和创新都很快。如今彝文书法爱好者不断涌现,彝文书法也越来越具有使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彝族的归属集团意识问题,在学术界特别是作为民族认同的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就这个问题学者们从政治、语言、习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以彝族丧葬文化为媒介,试图找出形成彝族民族情感的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具体体现在彝族经典《指路经》中,并且都与彝族的祖界地兹兹普乌、始祖阿普笃慕、六祖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此根据笔者在四川大凉山以及云南的部分彝族地区进行的有关彝族的丧葬仪礼的田野调查的成果,以流传于各地的彝族经典《指路经》为文本,来弄清有关经典《指路经》的祖界/祖先迁徙原点的言说以及送灵、招魂路线的言说内容,并且联系《指路经》中的地名路线,绘制出迁徙路线图,研究《指路经》对彝族归属集团意识形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彝族文字是彝族古老文化及其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彝族文字字符中闪现着彝族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智慧和力量。彝文字符内涵包含了彝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蕴藏着彝族哲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成就。本文以彝族族名与彝文字符渊源,彝文字符蕴含的文化内涵,彝文字符的文化创意性,彝文字符中的文化变异表征,彝文字符中客观事物特征体现为内容,阐释了彝族文化在彝文字符中的表现情况。彝文不仅记录了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其字符本身的文化内涵也记录了彝族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1.
解放前,四川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人们,有其独特的鬼神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彝族鬼神观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 鬼神崇拜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最原始的文化形态。研究鬼神崇拜,不仅可以了解彝族奴隶社会人们的思维水平和宗教观念,而且还能够揭示人们心理深层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结构。本文试图运用彝文古籍《勒俄特依》及其他有关资料,对凉山彝族鬼神观念作初步探索,从一个侧面揭示彝族奴隶社会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2.
我国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即《书经》里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是最早讲到诗歌创作的主旨和社会功能,以及诗歌的声韵、格律的历史记载。彝族文学史上,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文艺论著是用彝文撰写的《彝族诗文论》和《论彝诗体例》。这两部著作,从源远流长的彝族诗歌的丰富材料中,梳缕、  相似文献   

13.
彝文《指路经》既是彝族历史源流、宗教文化的重要典籍,又是一部艺术品位较高的文学作品。目前国内的学者对《指路经》的研究只侧重于历史方面,而本文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彝文《指路经》朴素、简洁、自然而优美流畅的文学语言及它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经与经学     
在战国时期之后,“经”字是一个泛称,用来指称先秦诸子最重要的典籍。“经学”之名,始于汉代,特指关于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典籍是“中华元典”,自汉以后,这五种典籍书名皆缀“经”字。由此五部经典逐渐衍生扩大,而有七经、九经、十二经,至宋代定为“十三经”。这些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经学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主导性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彝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有悠久独特的文化传统。彝文,也称老彝文,在明清以来的汉文史志中,又称之为爨字、爨书或韪书。关于彝文的起源,目前还待进一步研究,由于古代彝文文献没有留下具体时间,所以彝文究竞起源于何时尚难确定。从目前发现的“以诺”铜印章和济火纪功碑的考古资料看,彝文约在东汉初期已经成熟,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当然,在此以前还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目前已发  相似文献   

16.
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课题。本文从远在祖国西南边疆的彝族先民口碑古籍和彝文古籍中,探讨彝族先民在天人关系中“天人合一”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彝族是我国藏缅语族中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个省区。人口480余万(1978年),有自己的彝文和彝文经书。彝文创自何时何人,向无定论,大多是根据神话般的传说,并无明文可考。有的学者认为“后汉书白狼王歌为爨文前身”(爨文即彝文),但白狼王属于何族尚无定论,则白狼王歌为爨文前身之说似为时过早。现存彝文文献过去中外学者认为最早见于明代的刻石。如云南楚雄自治州禄劝县的“镌字崖”,  相似文献   

18.
在对大自然的不断适应中,彝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反映在信仰仪式、节庆礼俗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神话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文经典《勒俄特依》记载的洪水漫天创世神话,以及以支格阿龙为代表的英雄故事等,构成彝族神话的主体。从对彝族神话结构的解读,可以了解彝区的自然风貌,彝人对于所居生境的认知,对于易发灾害的预测和减灾举措,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以及与人为善、团结互助的道德伦理等彝族传统生态文化要素。对于彝族生态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能够代表彝族传统哲学和文化发展理论思维水平的彝族典籍文献《宇宙人文论》、《宇宙源流》、《西南彝志》、《土鲁窦吉》等,以元气、阴阳(哎哺)、五行、八卦、干支、河图(付托、联姻)、洛书(鲁素、龙书)等观念元素或范畴所构成的思想体系,记载了彝族先贤对宇宙起源、天地万物生成变化、宇宙结构等宇宙图景的理论观察或自然哲学的观念论述。彝族哲学与汉代天人儒学在基本哲学观念上的有机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方法上的类比推理两个显著问题上具有共同的观念特质或思维特色;天人感应和自然现象的社会伦理性质属性,是汉代天人儒学与建立在有机自然观和类比推理基础上的彝族哲学的两个最明显的思想观念区别。  相似文献   

20.
彝文传统经籍《指路经》是彝族丧祭仪式中使用最为普遍的经籍,也是目前对外翻译介绍最早、最多的经籍。《指路经》不仅是彝族古代礼俗承载内涵最多的经籍,而且其中对彝族迁徙的路线、发展的历史等都有可以明确考证的科学内涵,并且具有活态的和生动活泼的文学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