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澍同志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完全错误”。其理由之一就是,“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辩解”,这就“把‘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看做是善,是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承认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就是错误的。(《再论历史的创造者及其他》,《光明日报》1986年7月30日)在黎澍看来,要么承认“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要么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者不可同时而语;他用承认“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来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于他的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认为,承认“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与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矛盾,两个命题是一致的:前者是就历  相似文献   

2.
首先,他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财富包括物质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这两种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次,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对于“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这个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突出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性 ,必须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民”的含义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只有坚持主体性和广泛性的统一 ,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最广大人民的含义 ;改革使党的群众基础更加广泛 ,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 ,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在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必须实现改革主体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关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搞清楚“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 ,首先要将它定位于“谁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个逻辑层面才有实际意义。而要真正树立起“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驳倒“英雄史观” ,就必须将“人民群众”界定为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相似文献   

5.
我国六十年代以来出版的哲学书刊,在讲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几乎都把“人民群众”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为了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还引用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这个概念的解释。我认为上述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毛泽东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讲“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的呢?他说:“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①这里讲的是作为敌人的对立面的人民。“人民”在这里是一个政治概念,它同  相似文献   

6.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太平天国革命的动力是人民群众,太平天国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和英雄们乃是在当时的历史转折时期,在急剧转变的社会冲突时代,在革命战争当中从人民群众里面成长起来和锻炼出来的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我们必须肯定太平天国那些领导者和英雄人物在太平天国革命当中所起的个人作用,他们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站在历史斗争的前列,组织了千千万万人民  相似文献   

7.
<正>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群众观点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概括地说,这个观点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当家作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这个观点表现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一、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自有人类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由每个人的活动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如果把社会中某一部分人排除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之外,那么历史就会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质。但是,不同的入和不同的社会群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不仅作用大小有别,而且历史功过各异。到底谁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曾深刻地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1页)这是因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相似文献   

8.
馬克思主义者認为,人类社会历史是物質資料生产者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馬克思主义者坚信人民群众的偉大創造力量和智慧,坚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同时,馬克思主义者又認为必須承認个人的历史作用。人类历史的进程,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社会运动的必然产物,但“历史的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构成的。”馬克思主义者还認为能代表人民群众利益、体現人民群众意志、站在历史斗爭的前列、坚决地领导人民群众的  相似文献   

9.
<正> 三、历史是谁创造的 历史是谁创造的?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唯心史观主张英雄创造历史。近年来,我国思想界对这个老问题进行了新的争鸣。这次争鸣中没有出现英雄创造历史的提法,但除了一部分人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以外,一部分人提出历史是整个人类创造的,不同意“奴隶创造论”者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几千年的积累与扬弃,才成就了今天的高度文明。我们要培养有理想有文化的接班人,有必要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教育。一、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教育,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是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推动了历史前进。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从工场手工业时代跨进“蒸汽时代”,迈进“电力时代”,跃进“电子时代”,从望月兴叹到登月旅行,人类文明的每一次收获都是人民群众汗水的凝结,每一次进展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结晶,每一次辉煌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升华。语言产生于群众的生产劳动,最早的诗歌源于民间,《诗经》三百篇多数是民歌。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虽然高于生活但都是源于生活,没有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和斗争,杜甫写不出流传千古的“诗史”,罗贯中写不出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鲁迅写不出投枪匕首般的杂文……离开了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文艺家们的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群众生活凭空杜撰的作品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段话基本概括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创造问题的完整思想。“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中的“创造”,指的是具体的创造。既然历史是过去了的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一切便都有其历史,那么具有主观创造力的人,也自然是人人有份地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人民群众有人民群众的历史,帝王将相有帝王将相的历史,革命者有革命史,反动派有反动史。统而言之,构成了人的历史。我们过去讲历史,多讲人民史。不错,人民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人民史不能代替人类史,人类史应该是全  相似文献   

12.
段淑娟 《南方论刊》2011,(4):4-6,20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命题,把握以人为本首先要正确理解“人”。从本体论上说,它是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的人;从认识论上说,它是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自由的人;从价值论上说,它是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实践的人;从历史观上说,它是剧作者和剧中人相统一的现实的人。在当前阶段,以人为本之“人”的哲学内核是作为以上所有“人”之集中表现的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科学化与执政理念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和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执政的价值诉求;人民群众是主体存在、客体存在的统一体,因此实现每个人的人格平等和法律平等是科学执政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目的存在和手段存在的统一体,因此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是科学执政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剧作者和剧中人的统一体,因此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当下的正当权益是科学执政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3.
持人人创造历史观点的同志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命题是这样进行推理的,即:人们创造历史必然先具备为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这些物质条件的创造者;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把物质条件创造者和历史创造者完全等同起来是错误的。因而,由此推导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命题存在如下问题:(1)理论来源并非马列经典及其思想;(2)是用“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提出;(3)对概念的表述、使用和理论论证不合逻辑;(4)割裂了具体和抽象的辩证关系。因此,不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历史的创造者是所有参与历史活动的人,坚持这种观点,(1)恢复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2)明确了“推动历史”不等于“创造历史”,避免了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群众创造历史的脱离实际的争论;(3)走出对人民群众的作用只作整体肯定、不作个体肯定的误区,转换“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命题的政治性,恢复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性及其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4)体现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无论过去、现在与将来,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都必须保持正确的清醒的认识。 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史,也就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底历史”,“不能把社会发展归结为帝王将相的行动”(联共党史)人类社会不能缺少物质条件,人类为了生活就必须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需要各种各样  相似文献   

16.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文化关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当前,宣传文化战线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课题,就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文化关怀给予充分的研究和关注。任何社会都存在弱势群体,在转型…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有多种说法,如“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斗争(革命)”、“人民群众”、“历史合力”、“现实的人的需要(利益)”、“现实的人”、“创新”、“改革”等。就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表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有七个层面——现实的人的需要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体现;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历史规律性发展的根据;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历史的“合力”构成社会发展的系统动力机制。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不同语境中,从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出发作出的不同表述,彼此相通相融,不存在矛盾现象。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其“动力”是指客观现实性的、本原意义上的动力。当前,又有几种新提法,如“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需要(利益)”、“创新”、“改革”、“新‘合力’动力论”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并非对“生产力”动力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与时俱进:保持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先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丹娜 《学术研究》2002,1(9):47-50
江泽民的“5·31”讲话提出了保持无产阶级执政党先进性的新思想新举措。明确指出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是“形”与“实”的统一 ;要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主客体理论是其历史哲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理论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和检验四个相对独立的历史阶段。追溯其演进过程 ,一是有助于从理论上正本清源 ,促使我们“回到马克思”的“文本” ;二是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具体实践进一步结合 ;三是有助于坚持群众史观 ,真正地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到实处 ,更加切实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实际地推动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20.
“思想掌握群众”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判定,不仅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而且这种非历史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势必造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自由的尖锐对立,以及对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地位的遮蔽.对“思想掌握群众”观点的批判,需要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上的自觉,以超越“思想掌握群众”无批判的实证主义,从而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以明确“群众掌握思想”的何以可能;进而分析“思想掌握群众”的和“群众掌握思想”的两大思想主体互动何以必要及其可能,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所赖以实践的公共空间及其公共性的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