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作为中国主流文化代表的儒家 ,其道德的公共性相当缺乏 ,这是造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缺乏公德意识的重要原因。对儒家与古希腊伦理思想的比较 ,具体地凸现了儒家道德公共性的缺乏及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体论亦称形而上学,是关于宇宙最高存在的理论形态。道德本体论则回答道德存在的最高形式,关注道德的终极价值和最高范畴的规定,即对道德问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回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在先秦至明清的宏阔时空跨度中,道德本体论的建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理论主线。从先秦孔、孟、荀对最高道德范畴进行规定始,到两汉儒家建构神学目的论的道德体系,经魏晋至隋唐儒、道、释兼综互补,最终在宋明道学的理论体系中,道德本体卓然而立。儒家传统道德本体论的建构过程展示了其伦理思想的发展轨迹,了解这个过程有助于把握传统文化的主旨。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7,(5):57-62
传统儒家伦理思想饱含古代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思考与追求,在其生发与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厘清了理想社会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中华文明精髓的集中体现。然而,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文明相互碰撞,其对外传播也面临困境。了解过往的转换与传播经验,将传统儒家伦理思想进行现代话语转换,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对外传播,是当今我国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情势下,曾经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起着支持作用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是利大于弊,还是陷井,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进行深层次地思考。笔者认为,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此为代表,研究经济全球化情势下的伦理道德文化及其经济发展的文化支持力作用等现代价值,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吉兴 《船山学刊》2002,(2):63-66,80
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学派大都把道德阐述和道德建设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教化的中心内容,因而各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论及德治思想。但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主体内容,主要包含在中国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系之中,它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和政治哲学,并构成我国传统的治国理论基础,其中包含着许多优秀的积极的思想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现时代以德治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一、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儒家政治哲学为核心的内容,它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儒家伦理在其发育与成熟的历史进程中,既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核心价值观念,也塑造了一系列开展社会教化、加强个体修养的相应法则,这与推进价值观内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对于价值内化至关重强化道德主体自觉意识,为实现价值内化奠定基础;采取内生自律的修养方法,为价值内化提供有效途径;构建知情意行统一的心理结构,为价值内化提供关键性支撑;提高自我心性修养,为价值内化提供动力。因此,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工具理性至上、唯科学主义思潮泛滥、信仰和理想失落等问题,无论是宏观的社会交往还是微观的人际交往都受到了一定的侵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儒家、道家、佛教都有着丰富的交往伦理思想,儒家的"仁爱诚信"、道家的"自然无为"、佛教的"慈悲利他",三宗交往伦理精神在互动中相融互补、共生共长,可以为当代社会交往问题的解决提供价值导引.  相似文献   

8.
儒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流派,道德本位的价值取向是其突出的思想特征。儒家道德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现代化社会科技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冲突,现代化就是科技本位代替道德本位的过程。而现代化社会导致的道德沦丧造成了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因此,从人类合理生存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本位思想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值得面临危机的现代人反思。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儒家博大而精深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精华。在20世纪未,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时候,返观历史,深入挖掘和梳理阐释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自觉意识,拯救人类所面临的已...  相似文献   

10.
孔子以道德情感作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孟子以人性本善作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荀子则以人性本恶作为其政治伦理思想之基础,他们的不同主张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基础方面的讨论定下了基调。《中庸》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提出"知行相顾"作为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这无疑是对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问题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达浦生阿訇(1874~1965年)不仅是一个伊斯兰教育家,而且是一个对伊斯兰教伦理思想和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都有很深造诣的学者。在其所著的《伊斯兰六书》卷四中,他从《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教义的基本原则出发,结合中国穆斯林所处的文化环境,系统地阐述了伊斯兰教人道观的道德原则和具体内容,并将伊斯兰教的天道观与人道观结合起来,建构了既坚持伊斯兰教基本原则,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善”为核心,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伊斯兰教人道观。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浩瀚渊博,但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仁"是儒家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其基本思想是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德教为先、修身为本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具有历史悠久、良莠杂陈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是孔子及其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其道德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它是人们处理各种道德关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它贯穿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也鲜明地、集中地体现着孔子及其儒家伦理思想的本质和特点,其他的道德规范以及具体道德关系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都是这个基本原则的补充、展开和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道德的主要功能是指导人们认识和调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中,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在重新调整和组合,甚至会出现暂时和局部的利益减损,必然引发各种利益的矛盾冲突,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来进行正确引导。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近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但看法不一。这里,笔者略抒管见。笔者认为,民族传统道德不应成为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的主旋律。所谓中国民族传统道德,主要是指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导地位的传统的各家伦理道德的总…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思想的批判继承。毛泽东伦理思想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原则、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道德规范、革命的功利主义的道德评价标准及其政治伦理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人道精神、义利观以及德治主张等存在着一定的批判继承关系。毛泽东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了革命性改造,将之置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伦理思想家,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人。孔子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作为封建道德的奠基者,在中国伦理学史上第一个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两千多年的影响,成了历来统治阶级非常重视的传统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伦理和道德教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加坡在实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伦理思想和道德建设,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各种族所固有的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化的关系,特别是在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化改造和继承上有其独到之处,对我国道德建设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8.
评徐复观对儒家道德政治理想的现代转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徐复观对儒家道德政治理想的现代转进肖滨被誉为勇者型新儒家的徐复观,晚年把他自己30年来在文化上所作的努力归结为一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开出民主政治。徐先生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对儒家的道德理想、政治理想进行批判性的反省,指明它转进的现代方向,提出充...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揭示了在传统儒家道德范畴下弘扬信任文化的时代意义.指出文化精神的继承性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文化思想发扬光大的传统.在肯定道德文化的传统继承性基础上,阐释了儒家作用于人的内心善性的道德文化,探讨作用于人的内心善性的道德文化与影响人的社会合作行为的信任文化的关系,强调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建立道德文化基础,在道德文化的精神范畴内发展信任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教育公平思想的现代价值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脉,以儒家教育伦理思想为基点,系统分析中国传统教育公平思想的理论渊源与时代价值,探讨中国传统教育公平思想体系中所蕴含的具有普世意义的科学理念在现代教育中的理论活化和价值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