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斯特劳森将对某类殊相识别的可能性作为将该类殊相包含于本体论中的必要条件,他通过说明主谓区分的传统语法标准与范畴标准的一致性来揭示基本殊相的"本体论优先性"。而只有在揭示思想的概念图式的描述的形而上学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其本体论等级论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中国化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传统知识型”、“文化比较型”和“当代解释型”的三个阶段,“三阶段说”借鉴了斯特劳森的“描述的形而上学”与“修正的形而上学”之说,尤其凸现斯特劳森对描述的形而上学与修正的形而上学的区分所体现的“方法更新”方面.“方法更新”对三个阶段的“范式转换”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奎因从"本体论承诺"的角度将本体论问题转化为语言问题,而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将殊相的识别作为探索本体论优先性的出发点。二者本体论的差异主要集中于对存在的理解、共相与殊相、相对主义问题三个方面,而分歧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哲学立场、理论渊源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斯特劳森在与奎因关于本体论的论争中系统形成了联系于殊相识别的本体论等级论,其理论是对奎因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在“存在”谓词的争论中,康德将其看作非实在谓词,而弗雷格将其看作二阶谓词.海德格尔对“存在”之古怪逻辑性质的分析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该谓词的二阶性质.胡塞尔式的现象学可以成功辩护,系词也是二阶谓词.系词总是伴随命题态度的,在经典现象学中,它们可以一同被悬置,但在一个存在主义转换中却必须被保留.“存在”作为二阶谓词蕴含了“存在”为意义奠基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可以通过对“空名”问题的考察找到其哲学机制.  相似文献   

5.
荀子哲学将“一”与“多”即本原与万物、本体与现象、共相与殊相、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割裂为二.“一”即本原、本体、共相、整体,它派生、决定、统帅了“多”即万物、现象、殊相、部分,后者屈从前者.概括起来是:荀子哲学各部分贯穿了隆一抑多、以一举多这一线索.  相似文献   

6.
本文按照西方哲学的固有思路 ,从命题结构“它是”和“我是”出发 ,对西方本体论哲学中的实体概念和主体概念 ,包括康德哲学中的“物自身”和“我自身” ,进行了解构式分析和探讨。文章着重描述了西方本体论哲学从客体形而上学到主体形而上学演变的逻辑历程。文章还有针对性地讲到了从哲学上谈论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关系的一些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7.
戴劲 《江海学刊》2012,(5):67-71,238
国内学者单独讨论存在理论和谓词理论的文章不少,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有限。康德明确区分存在和谓词,或者说逻辑的谓词和实在的谓词,后者按照弗雷格的理论就是直接对对象进行谓述的一阶概念;黑格尔则扬弃了康德这种区分。透过黑格尔对存在和谓词对立关系的扬弃,我们看到的是他对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对立关系的扬弃。  相似文献   

8.
概括而言,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走过了一条以“哲学在中国”为逻辑起点并不断向“中国的哲学”生成的道路。百年来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展示了一种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哲学形态。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当根本改变迄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将西方哲学等同于人类哲学之共相的状况:一方面,还西方哲学作为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系统地开掘出中国哲学不尽同于西方哲学的智慧精神以进一步丰富哲学的内涵,不仅凸显并同时涵容中西哲学之基本精神以及作为人类哲学之共相的哲学特质,而且在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上,确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平等齐一的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地位。为达此目标,中西哲学之间应当达成双向互动的“诠释圆环”。  相似文献   

9.
西方哲学的自我发展典型的以形而上学描述与修正的辩证统一为内在逻辑,正是形而上学所表达的深刻的发展逻辑深深地影响着西方哲学乃至人类知识、文化方式发展的进程.以对形而上学在描述与修正方面的认识为线索不仅可以重新梳理西方哲学发展的自在旨趣,即体现形而上学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类型的深刻内涵,又可在对形而上学发展逻辑的揭示中获得重要启示,反观作为存在于中国文化转型重要机制的西方哲学的中国化逻辑,在此对照中提升对西方哲学中国化历程的深刻认识.即这种认识不仅仅局限于阐发西方哲学中国化历程与形而上学同一逻辑的“描述与修正”,更能够在现实中诠释形而上学的内在意境,解说西方哲学中国化样态中蕴含的推动中国文化创新形态发展的合理动力,探索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未来路向.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形而上学陷入困境的背景下,形而上学的合法性问题既是现代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解决现代人价值迷失的中心课题。文章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力图从“生存境界”的角度来挽救“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在揭示传统形而上学的困境的基础上,区分了形而上学的理想和形而上学的理论。形而上学的现实的合法性在于人的类生命和历史性,形而上学的鲜活的生命在于人类价值的寻求和生存境界的彰显。  相似文献   

11.
指出逻辑主义、工具主义语言观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非形而上学的语言观,是海德格尔语言思想的重中之重。在他看来,非形而上学的语言理解和逻各斯的原初含义息息相关。形而上学的语言观把语言当作固定的对象物和符号系统,是人类语法逻辑的展现。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不是逻辑和理性的系统,而是古希腊“逻辑”(Logos)意义上的“聚集”和显现,是非形而上学的、主客一体的原初“发声”。  相似文献   

12.
张晓春 《船山学刊》2004,(4):67-71,89
本文通过对古文历时性的考辨分析和语言逻辑概念的整体梳理,特别是对“籀文”进行共相性的比较研究,其结果表明:古文即蝌蚪文字,实际也就是蜾扁文字,它由齐楚先民所创,应归类于楚系文字。  相似文献   

13.
任爱殊 《北方论丛》2018,(2):131-136
语言的功能是语言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先秦“名辩思潮”中的先秦诸子语言功能观显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语言的社会实践功能;二是语言的逻辑功能.以孔子为代表的“以名正实”的名实观中,语言体现出明显的社会实践功能;道家的“无名”论、荀子的“制名以指实”思想,以及墨家的“实名”思想则分别体现出语言在表征“道”、表述“共相”和指称“实体”方面所具有的逻辑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清华学派文化观的独特贡献:(1)在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上,走出了中西体用模式的思维误区,反对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对峙,提出了将二者加以整合的“文化析取论”;(2)在解决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上,提出了共相就是现代性、殊相就是民族性,共相与殊相不应割裂对立,而应融为一炉;(3)在对传统文化应取的方法论上,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全盘肯定和西化派的全盘否定这两种“年轻人的态度”,主张“中道”、“对理的”方法论,重视创造的综合,对旧文化加以‘拔夺”,采取既否定又继承的“成年人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关于命题中的主词似有矛盾的说法:“主词首先透过谓词的决定才有其明确的特性和内容。单就孤立的主词本身言,它只是单纯的表象或空洞的名词。”(《小逻辑》,三联书店57年出版,第346页)在这里,黑格尔把主词的特性和内容看成必须靠谓词才能得到说明的。这是他的一种看法;他又说:“谓词的某种特殊内容仅表示主词的许多特殊之一。”(同上第346页)在这里,黑格尔又把主词的内容看成大大超出谓词的陈述。这是他的另一种看法。我想拿黑格尔举过的花的例子来作说明。花是具体的,具有色、香、味、形状等多种特殊,是这些特殊的有机统一。“花是红的”这个命题,谓词“红”仅仅说出某一朵花所具有的颜色,主词“花”所具有的其他特性,这一命题里毫未涉及。黑格尔认为谓词的某种特殊內容仅表示主词的许多特性之一,正揭示了主词与谓词之间存在着差异,主词与谓词相互排斥、相互斗  相似文献   

16.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实质,不仅是发现和瓦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同一性逻辑,更深层的是揭示和批判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体制的交换原则与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的“同构性”,因此,对形而上学同一性思维的批判,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强制性的批判。阿多诺在马克思之后实现了对同一性逻辑的理论与现实的双重瓦解。在这个意义上,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批判的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回响。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的“原始伦理学”及其当代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以来,西方伦理学经历了一场以逻辑实证原则为基础的理论变迁,其根本指向是要通过对传统规范伦理学的批判,把伦理学改造为一种立足于对伦理概念进行逻辑分析的科学伦理学,即元伦理学(Meta-ethic)。然而,虽然元伦理学对传统伦理学的逻辑评判正确地揭示了价值伦理选择中非认知的、非描述性的一面,但就其提出问题的出发点而言,并没有走出主体理性主义的思维模式。元伦理学陷入一种明显的无法自圆其说的困境:具有伦理意义的道德命令本身不具有道德伦理的普遍性,只是主观情绪或感觉的表述,而本身没有任何道德含义的道德语言的逻辑分析却成了伦理学存在的科学根据。这表明,对经验主义及形而上学伦理观念的批判虽然应当从事实与价值、存在与应当关系的考察入手,但是,将二者截然二分并逻辑主义地划定其最终界限,绝不是伦理学的出路所在。问题必须被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去思考,具体说来,我们要追问的是,“事实”与“价值”、“存在”与“应当”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逻辑界定的关系吗?它们之间更深层、更本真的关系应当从何谈起?在此,海德格尔及其后继者的思想对我们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8.
从知识表示的角度看DRT与一阶谓词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RT是一种自然语言逻辑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知识表示方法。作为知识表示方法,DRT不仅能够刻画一阶谓词逻辑所能够刻画的自然语句,还能够刻画一阶谓词逻辑所不能处理的很多语言现象。这说明,DRT较之一阶谓词逻辑而言有更强的刻画效力。  相似文献   

19.
在早期语言哲学中,意义与指称是密切相关的:意义问题就是指称问题。弗雷格是从语言出发考虑指称问题的,他讨论句子的意谓完全是为了讨论句子的意义,这也是他区分意义和意谓的主要目的。在罗素和维特根斯坦那里,名称的指称并非外在对象,而是经过逻辑构造的命题记号。当代语言哲学家在讨论指称问题时,更多地是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上做文章,这在塞斯伯利和克里普克的论述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证明。无论是在传统的意义上还是在现代的意义上,语言哲学家们讨论的指称概念并不包含任何形而上学指称的含义。形而上学指称应当是指按照概念分析的方法对我们使用的语言所作的语言学上的描述。  相似文献   

20.
唐少莲 《船山学刊》2009,(3):185-188
道家以“道德”为本,“道德”的哲学化历程是一种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形上学建构。作为一种真正的形而上学,“道”只具有超越形名的本体、本原或本根的意义,很难理解为“规律”、“准则”、“共相”等知性思维的产物;“德”以“得道”为内涵,与“道”具有本体论上的同一性。而“道”取代“天”成为道家思想的形上根源,与其本义“道路”有关,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可以为我们指明一条“道路”,揭示一种合于“道”的在世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