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获得感是持续积极的精神体验,是检验独立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成果的有效指标.在探讨总结独立学院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获得感状况以及真实需求基础上,分析"三进"面临的具体困境,凝练出双向育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的教育路径和体系.  相似文献   

2.
宗炳阐发的"含道暎物"与"澄怀味象"是两种感物方式.由这两种感物方式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一种好比哲理诗,一种就像抒情诗,虽然给人的视觉效果不一样,但是,在使人心性灵明上,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意义不仅为山水画家提供了一整套技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整套寻求艺术精神的方法."神思"是宗炳的二度感物的主要方式,不仅包含"无空间之间隔",而且也包含"无时间之限制",在绘画艺术的创作中作用非凡.  相似文献   

3.
"钝感力"一词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他说:"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生存游戏,所以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而要保持甚或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钝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有谦谦君子之称的教师更需要培养自己的"钝感力".教师大都过于敏感,这往往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在各自领域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强大的钝感力.  相似文献   

4.
"神感说"是<周易>中提出的天人相感的一种范畴学说,它是基于中国古代原始思维之上的一种认知学说,涉及人的主体精神的诸多功能,对于艺术思维的激活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古代文论的"神思说"明显地受到"神感说"与佛教重神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精神意蕴的廓大,以及对文艺创作中想象和灵感诸范畴的启发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常言道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 ,而情感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语文的教学过程 ,即是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融汇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情感教育的过程。不过 ,情感是人的内在的综合体验 ,它不像外部感觉那样便于定性、定位 ,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定量。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具体来讲 ,语文课的情感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四种情感 :情景感、联想感、共鸣感和审美感。以下笔者谈谈这“四感”。情 景 感古代教育家刘勰…  相似文献   

6.
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感"这个概念,从知识观的角度来进行解释,数感应是一种内隐性、非结构性的程序性知识.数感对于数学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地习得.  相似文献   

7.
高度重视历史教育是党的一项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新时代,"四史"教育发展的不断完善,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内教育的重大创新."四史"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着强大的社会治理功能,能够激励情感,破除思想阻碍;铸就定力,坚定理想信念;预防腐败,推进自我革命,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开展"四史"教育,要坚持以学习历史与守正创新相统一、把握规律与服务现实相统一、分层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统一为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8.
诗词等韵文的翻译不但要追求译文的"意美",而且应尽量再现原作的"音美".赋是一种特珠的文学体裁,赋虽非文非韵,其写作手法却更多体现了诗歌等韵文的表达风格.<秋声赋>是一篇极富艺术美感的赋文,其艺术美不仅表现于内容和思想更表现于语言的美感.其中,音韵美则是其语言美感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秋声赋>译者Giles凭借深厚的中英文菌底以及高超的双语转换能力在<秋声赋>英译本中完美再现了原文的"音芙".  相似文献   

9.
"轮廓理论"是当代西方美学前沿理论,由美国当代哲学家彼得·基维(Peter Kivy)提出,是一种涉及经验哲学、分析美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并将人类情感与音乐情感的表现形式相类比的"相似论"。这种"相似论"与苏珊·朗格的符号论有"异质同构"的特点,但"轮廓理论"的"异质同构"更"边缘",属于轮廓的相似,这种相似性近年来在西方引起了众多与"隐喻"理论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期,高校"两课"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想是搞好"两课"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两课"教学中始终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科学性、理论性与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两课"教学的关系;先进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基本上继承的是"诗言志"的优良传统,其诗词大都属于抒情言志之作,但是,通过对抒情言志所用日月流转、冬去夏来、虫鱼律动等自然意象的挖掘,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深处,具有一个心物交融、心物一体的"天人合一"情结.  相似文献   

12.
学习"七一"讲话创新理论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两课"教学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现"七一"讲话"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是"两课"教师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作者结合"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教学实践,就"新三进"过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七一"讲话的关系、"新三进"的切入点和度的把握,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一、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概述及问题提出 (一)自我价值感的内涵、结构及功能 自我价值感的定义,最早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James,他认为自我价值感是当人们实现或不能实现自己的期望时产生的情绪.概括起来其定义主要有7个方面的取向:情感取向认为是人们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态度、个人价值和能力的感受等;认知取向认为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或评价;情感和认知取向认为是个体对自身特征、性格、社会身份和举止的态度或评价反应;人格取向认为是行为特征、自我评价状态,是个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化论取向认为是为了适应外界的环境文化,人类而具有的一种特殊心理机能,是个体与他人人际关系状态的主观评价;现象学取向认为是个体以一种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应对各种挑战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4.
"O"与"0"是两个不同的数字符号.关于它们的起源与演变、功能与用途以及用法差异等学术界存在着分歧."O"是一种汉字,它的起源地在中国;"0"是印度数码,最先由印度人创造.虽然"O"与"0"在符号的创造上是极其相似的,但它们仍然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数字符号,不能等同与混淆.  相似文献   

15.
漂泊感是杜甫诗中尤其是后期诗中的一条情感主线。这种漂泊感常常伴随着孤独感,它首先是一种悲剧意识,表现为政治失意的孤寂,生活窘困的悲凉及故乡难归的失落;其次是一种栖身世外,回归自然的境界。在杜诗中,这种漂泊感有时是通过一些明确与漂泊相关的词来表达的;有时则隐藏在一些具体的意象之中。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尔巴哈的"宗教"情感和传统的宗教情感有本质区别,是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者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试图建立"新宗教"取代旧宗教,实质上是要建立新的哲学取代旧的哲学,也意味着用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他反对宗教,但不否定宗教的精华,实质是反对过时的旧的思想、理论.他提出的用爱的情感取代宗教的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应深刻把握"三个代表"精神实质,做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最广大青年根本利益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8.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9.
"酒"是我国古代诗人(词人)特别喜爱、钟情的一个传统的审美意象.第一次有意识地赋予"酒"意象独特审美内涵的是魏晋时期的诗人.自此,我国古代的"酒诗"便以其特有的风貌影响着后世的诗词创作.到了唐宋时期,不少诗人(词人)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又赋予"酒"意象独特的象征意义,从而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酒诗词"的骨力和风韵,使之在我国古代诗(词)坛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倍受历代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20.
皎然<诗式>是唐朝一部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其中的"三格四品"之论是解读吴中诗风的重要一环,它的形成和理论内涵与"吴中诗风"密不可分.不了解皎然的"三格四品",很难对中唐诗歌思想的全貌有全面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