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3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袁济喜 《江海学刊》2012,(5):195-202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观念在时代的分裂与融合中得以调整与拓展,其文学对话与交流,既在传统的诗骚精神影响下开展,又在取长补短的交流中进行,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学强大的新陈代谢功能与包容万物的气度。庾信、王褒、温子升等人在南北文学对话及其文论观念构建中功绩卓越。庾信的文论,以自己的身世之感激活了儒学中的人文精神,对中国古代"诗可以怨"与"发愤著书"的文论精神进行拓展。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对话与交流奠定了大唐帝国恢宏博大、多元并存的文学基础,沾溉后世。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亮点,此时期洛阳是文化交流重地,士人是文化交流的主体,遣使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名士化僧人则为文学审美增添了别样风神。庾信与颜之推对南北朝文学批评对话与融合贡献卓越。庾信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了文学批评的"诗可以怨"等,颜之推则形成较为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观,如主张南北文风对话、交流与调和,强调文学是政教功能和陶冶性情的审美功能的完美融合等。这些都从对话与融合层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历来归为子部杂家,研究者较少从审美批评和风俗批评的角度进行探讨.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既沉潜在精英文化中,又浸润在感性可观的社会风尚中,后者容易为研究者忽视.《风俗通义》中的采风观俗意识,以及在士林士风、人物品鉴、审美风尚、音乐歌谣等方面所体现的批评精神,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风俗批评与审美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疆域的扩大,引起了人们对传统的“内中华,外戎狄”种族观念的突破与更新。在夏商周三代,华夏族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冲突、融合中,不断强盛起来,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与诸侯政权相结合的奴隶制王朝。但是,由于当时国力的限制,以及生产方式还不发达,人们在对外族的关系中自我保护意识十分强烈,对少数民族缺乏真正的了解,带有很大的偏见。以孔子为首的中原儒家文化,强调夷夏之别,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春秋》的中心思想就是内诸夏而外夷狄。但是秦汉以来,新的宇宙一统论正在悄然兴起,人们不再…  相似文献   
5.
梁代皇族萧氏兄弟指昭明太子萧统与萧纲、萧绎,他们都富有文才,文学旨趣和而不同,互渗互融,周围聚集着许多文士。他们经常就文学问题展开坦率的对话,其对话风尚,在当时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渐渐形成传统,中国古代文论的诗话风尚受此泽溉,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汉魏六朝以悲为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曾论及汉魏六朝音乐以悲为上。这是极具启发意义的。自东汉末年以来(本文所说汉魏六朝中的汉,系指东汉末年),由于时代环境的感染,产生了以悲哀怨愤为审美表现内容的文艺思潮,涌现了一系列新的美学规范,古典悲剧美学(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而不是作为艺术形式的悲剧)开始臻于成熟。因此,研究中国固有的悲剧美学,汉魏六朝以悲为美是一个重要的课题。1.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著名作家庾信在其《哀江南赋》中曾沉痛地说:“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  相似文献   
7.
崇尚自然感兴,是六朝人普遍的人生态度和审美原则.本文从六朝的时代风尚探讨了“感兴说”形成的广阔背景及其理论内涵.作者指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论,主要是在“感兴说”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从美学史的演变来看,“感兴说”的创立标志着古典美学中新的审美原则的确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天赋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作家论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文人有鉴于文学创作的主体特性而提出来的理论,这种天才论以文气论为基础,强调文艺家的先天禀赋是决定创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天赋论发展过程中,才与德、先天与后天修养问题一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与冲突,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推崇后天修养而轻视先天才华,以一种唯道德的标准去论文,往往扼杀了作家的才华与作品的价值,不利于对作家的创作才华与作品作出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先秦重要的思想人物,他表面上用《老子道德》的独语体来表述一位孤独者的心语,但实际上这本书蕴涵着潜在的对话精神。老子的人文智慧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来与世界交流,与人民沟通,与孔子的教喻有所不同,分属中国古代思想不同的言说与表述方式,从思想对话的角度去理解老子,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神感说"是<周易>中提出的天人相感的一种范畴学说,它是基于中国古代原始思维之上的一种认知学说,涉及人的主体精神的诸多功能,对于艺术思维的激活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古代文论的"神思说"明显地受到"神感说"与佛教重神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精神意蕴的廓大,以及对文艺创作中想象和灵感诸范畴的启发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