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沙发欲望史     
郭盖 《北京纪事》2011,(8):88-91
家具是人类物质文明的标志之一,如果说首饰是女人情欲与物欲的媾和,那么家具便是人类欲望共谋的承载。而迄今为止,在人类为自己的欲望而创造的所有家具之中,恐怕没有一种家具如沙发这般,既承载了人们的肉欲,亦传递了人们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作品讲述了伊本因为对继母爱碧觊觎父亲的田庄而对其心存戒备,物欲阻碍了伊本对爱碧的情欲。最终情欲战胜物欲,伊本与爱碧发生了关系,并生下了孩子。因为伊本怀疑爱碧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占据田庄的物欲,要离开爱碧。爱碧为了证明自己情欲的纯洁性杀了孩子,情欲败给了对物欲的怀疑。物欲与情欲的交织让人物走向了毁灭。  相似文献   

3.
佛教到了晚明时期进一步世俗化,而随着晚明世人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人们的欲望也逐渐凸显出来。面对世人对欲望的追求,特别是对物欲与情欲的狂热追求,"三言"中借助佛教的业报轮回观念以及万法皆空观念对人们的情爱欲望、仕途欲望以及金钱欲望进行转移与调控,以使对欲望的追求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为那些不能达到的欲望寻找到一个安慰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主题学研究的是主题跨文学之间的流变,"欲望"主题及"理性"与"原欲"的矛盾是文学的基本母题之一。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的物欲的膨胀直接催生了人类心底的欲望,失去了理性规约的欲望往往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心理的分裂。然则,人之为人关键在于人有理性,"欲望"下的"堕落"表现了本真的人性,"欲望"深渊中的"理性"之火又彰显了人作为理性动物的存在,"理性"之光永远昭示着人对完美人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欲望是隐藏在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重要主题.纵观罗斯的作品,欲望主题贯穿始终.早期作品中,主体在同化环境中的情感欲望比较突出;中期作品中,主体在探寻自我身份困境下释放的情欲主题非常明显;后期作品中,则转向对主人公自我实现的欲望的描写.从最初具有的本能的自然属性到后来所具备的社会属性,他为读者深刻剖析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6.
李辉的小说,执著于书写人的欲望。通过非常情境的制造,他有意要把世道人心放在种种欲望之中进行考验审查,钱财欲、色情欲、权力欲,在他那里都有典范的文本。李辉的深刻之处在于,他用文字把欲望推向"荒诞"。他善于小题大做、尺水兴波,从一些微乎其微的小事中挖掘深意,用写实的笔法入乎其内,最终展示欲望的荒诞。对这个充满欲望的荒诞世界,李辉表现出无奈,但又塑造了一系列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根筋"形象,用自己充满理想主义的方式举起了批判欲望的大纛。努力破除欲望的李辉,同时又陷入破除欲望的"执著"之中,有时峻急迫切,影响了其作品的浑厚。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与施叔青分别在20世纪40年代与80年代创作了多篇以香港为题材的小说。她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指出了都市女性苍凉的生存困境,并揭示了女性原始而又恒久存在的“原罪意识”。在物欲和情欲的支配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无法活出自我,逐渐沉沦下去。而施叔青小说中的女性虽然曾一度沦为物质的俘虏,但大多能走出来自省,从欲望中觉醒,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引发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极大变化。人们潜藏的欲望被激发,失去了往日安宁和谐的心灵平衡。孙惠芬的小说创作对此有着集中的反映。小说透过文本表层的欲望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以及人的灵魂在欲望主使下的扭曲、变形、无奈、静美。从而使孙惠芬小说迥别于那些剔除了精神因素的性的沉溺之作,在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表现出对人的精神关怀。  相似文献   

9.
西奥多·德莱赛通过《嘉莉妹妹》呈现了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浮世绘。立足于欲望叙事,德莱赛以人物和场景为隐喻符号, 映射消费主义语境下人欲无穷、物欲横流和情欲满载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美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消费文化的谴责与批判。探析这些隐喻符号的深层意蕴、解读这部作品的文学隐喻功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食品在艺术中获得的意味与它在实用中的意味有一些重合之处,而女性肉体与食品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欲望"的暧昧意味。本文主要阐述了女人体在食品绘画中所带给人的意象指示,通过女人体与猎物画的比较,来引发读者对食品绘画的欲望表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都与人们的消费模式有关。消费本应是生活的手段,却被很多人当成生活的目的。人类不断膨胀的欲望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不仅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危及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物欲无止境,究竟多少才够?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毫不顾忌地用"爱"这种欲望形式表现对自由和解放的不懈追求的作家.他的思想、创作虽然比鲁迅稍逊,但在"五四"文坛上,也是一位公认的大家.在"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他本身所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能用人文主义的严肃态度探讨人的情欲和生存问题,从个体的本能欲望切人到所处的时代、社会;借欲望的外貌.灌注启蒙的理性,把人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他的文本成为一面以独特视角反映"五四"时代人性觉醒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13.
世纪末当代文学中的"欲望自焚者"形象是深陷于欲望的泥潭无法自拔的一类人。本文将从物欲、色欲、权欲的三个角度透视这类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从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性等方面分析这类人物形象产生的原因,并揭示出作家们塑造这类人物形象的内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小说创作中,欲望化的历史叙事成为关注的焦点,并据此形成了独特的话语实践方式。这涉及个体的生命欲望、性爱欲望以及最具野性的权力欲望等三个主要维度。生命欲望是理解历史知识的一般主题和最终目的,体现了现实中的想象书写、想象中的现实记忆以及非人性物体的人性化展露等三重变奏;性爱欲望实现了历史的主观把握与审美体验,不仅有野性与激荡同生的性爱,更有理性与俏皮并存的性爱;权力欲望下形成了一种生产与压制、控制与反抗、表彰与惩罚共存的生存状态,体现为逆境中抗争权力、外在的强加权力以及精心偷取的权力等内容。可以说,这三向维度成了莫言小说中欲望化叙事的鲜明特点,成了他揭秘历史真伪叙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对生命个体的欲望、灵魂以及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思考,是市场化年代小说欲望书写的重要内容。市场化年代小说的欲望书写,有的致力于表现生命个体被欲望漩涡吞没的生命情境,有的表现了个体在灵魂与欲望二元冲突中的生命煎熬,还有的则尝试跳出灵魂与欲望二元冲突的模式,来探寻灵魂与欲望之间更复杂、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欲望号街车>是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南部生活的时代写照,主要讲述女主人公布兰奇在不断寻求欲望满足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拉康的两个观点--"欲望即缺失"和"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在文本中得到充分展现."欲望"是布兰奇走向崩溃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朦胧的欲望》是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埃尔的代表作之一,在影片中,导演使用顺时叙述即时经验、不确定的叙事方法,从马蒂厄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欲望交汇的爱情故事。马蒂厄的讲述作为影片的主体,却时常被一些惊奇的场景所打断,他本身的叙述也是充满了矛盾、欺骗与迷惑,导演甚至起用两个女演员去塑造肯奇塔,这更增加了影片的朦胧之感。然而正是导演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这种主观的“欲望支配下的人”的视角,恰恰能最为真实地展现人的欲望所特有的那种分裂、朦胧与惶惑。  相似文献   

18.
从《榆树下的欲望》看奥尼尔的悲剧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榆树下的欲望》表现了西方现代人在失去"上帝"这一精神信仰后的惶恐和不安。受物质主义文化影响,他们把追求财富作为一种新的精神寄托,在这种追求中,他们的人性与物质主义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导致他们人性的丧失,根本无法感受到生命本身的意义,同时也造成他人的悲剧。欲望本身成为他们成功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他们失去正常人精神和道德生活的标志。在物质主义造成的复杂矛盾中,父子关系、夫妻关系,都沦落为物质关系,无论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结果都必然是悲剧性的。奥尼尔通过表现他们在和自己的命运进行抗争时所表现出的悲剧力量,从而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悲剧思想:人只要能在绝望的境地里继续抱有希望,他就获得了生命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德莱赛的《欲望三部曲》描绘了20世纪初美国消费主义兴起之时的社会状况。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在美国消费社会初期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的领先人物;女性消费表现出三大特征:炫耀消费、替代消费和身体消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不仅消费着商品也消费着“自身”,成为消费社会的一道特殊景观。但她们作为消费主体处于两难处境之中,小说中的女性消费现象也反映了作家德莱赛独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0.
“以史为鉴”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观念之一,其有效性被国人视为理所当然,但受到近代以来的西方思想界的怀疑乃至否定,如黑格尔认为,经验和历史告诉我们,各民族和各政府从未向历史学习。“以史为鉴”的有效性在本质上是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其有效性乃基于人类的理性与永恒的人性:理性使人具有学习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永恒不变的人性在客观上可以成为理性认识的对象。但人类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时,不单单受理性的支配,更受到与生俱来的欲望(物欲、情欲与权欲)的强力干预,故人们对于“以史为鉴”选择不是必然的。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不胜枚举的悲剧在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却大多归于欲望泛滥。锁住权力导致的欲望泛滥是近代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