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婉让 《社区》2008,(35):30-31
纳西族婚俗,由纳西女人撑起了泸沽湖上的一方天。作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摩梭人至今保留着走婚制和母系氏族遗风,被民俗学家喻为“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在这方与世隔绝的桃源之地,男不娶、女不嫁。男子夜间到心爱的女子家谈情、留宿,这便是“走婚”。所生的孩子归女方,父亲没有义务抚养孩子,而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他的孩子则又由女方家的舅舅抚养。  相似文献   

2.
嫁女是土家婚俗的一小部分。它包括求亲、相亲、认亲(又叫“放爆竹”即订婚)、送日子(男方送结婚时间)、忙嫁、过礼、哭嫁、上头、戴花酒、背亲等。在传统的土家族婚姻中,哭嫁仪式往往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哭嫁仪式往往仅限于女性,男性在这一仪式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多的是观察者。在湖南湘西地区,随着现代化节奏的加快,年轻男女在婚嫁对象选择上变得更为自由,婚嫁圈也因此在不断地扩展,原有的村寨稳定的“婚嫁圈”结构逐渐瓦解,在这样的趋势下的“哭嫁”习俗也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3.
汉字蕴涵丰富的婚姻文化信息。“姓”、“舅”、“姑”蕴涵了远古群婚制度,“家”、“室”蕴涵了对偶婚制,“媵”、“妾”、“姒”、“娣”蕴涵了多妻婚制。“婚…‘、娶”蕴涵了古代社会的掠夺婚俗,“嫁”蕴涵了买卖婚俗,“媒”、“妁”蕴涵了包办婚俗。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婚俗中存在着普遍的随嫁陪房现象。这些随嫁的陪房婢仆在婚姻中不仅充当了特殊的"陪嫁品",并且还在婚礼仪式上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从而构成我国古代婚俗礼仪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以人作为陪嫁品的习俗也是旧时代一种极不平等的婚姻陋俗。  相似文献   

5.
古时把“婚”称作“昏”,是因为成婚在黄昏时分。据《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这种习俗来源于古代的掠夺婚。在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中,女子往往不愿打破“从妻居”的婚俗,于是男子便强行劫婚,而劫婚的最好时间是在黄昏时分...  相似文献   

6.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①居住在黄果树瀑布周围及其上游扁担山一带的布依族,至今还流行一种叫“打报古”的奇特婚俗,即新娘村寨的少年男孩们要“打”前来接亲的“报古”。这一婚俗因其“奇特”,时见有人把它作为“奇风异俗”介绍于书刊,但有的文章过多添枝加叶地渲染和臆说,使这一婚俗的面目失了本真,其文化底蕴便被模糊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婚俗的表象及其文化底蕴作一略要叙述和浅释。“打报古”婚俗是这样的:在举行婚礼前两三日,新娘家要用1斗2升(60市斤)糯米打作两个状大如筛的糍粑,待糍粑干后用竹片系好,装…  相似文献   

7.
风俗是一个民族共同遵奉的一种社会习尚。畲族历史悠久,千百年来,畲族人民的衣食住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俗也因地因时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畲族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发生巨大变化。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生活习俗也在逐步更新。这里,我就现代畲族婚姻习俗与旧时的婚俗作一个比较,从畲族婚俗形成与内容的变化,看一个民族与地域性风俗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泸沽湖摩梭人过着母系族群的生活,形成母系血缘族群。摩梭人盛行走婚,至今男不婚,女不嫁,自主选择,结合自愿,离散自由。摩梭人保留着古代母系氏族的遗风,但仅仅是一个个大家族,并不紧密地形成氏族。文章确认以前关于泸沽湖被称为“女儿国”、“是母系氏族的活化石”等说法欠准确。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谓的“王妇”,乃指殷商王朝王室以外的方国、氏族之妇女入嫁殷王室成员的所有人物,即由武丁至帝辛时期卜辞中所出现之妇某、某妇、母某、某母、妣某、某妣等等,她们通通包括在本文所论“王妇”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0.
纳西族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滇川之间的古老民族之一。各地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因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而不尽相同,如泸沽湖地区还保留了走婚和母系制;四川木里俄亚地区则保留了伙婚——姊妹共夫与兄弟共妻制;丽江、中甸、维西等县则实行一夫一妻制和父系小家庭。本文拟对俄亚纳西族的伙婚进行一些介绍,并论述其起源和社会性质。 俄亚纳西族分布在金沙江支流冲天河的沿岸。当地居民在年轻的时候,普遍过着一种名为“安达制”的群婚生活,其含义与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相同。同时又实行婚娶,其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男娶女嫁的兄弟共妻制,男娶女称“门次汉”;一种是女娶男嫁的姊妹共夫制,女娶男为“拥支汉”。一夫一妻的单偶婚极少。无论是姊妹共夫,还是兄弟共妻,都必须举行隆重的婚礼,两者仪式相同。由于举行婚礼时必须把新郎、新娘们用牦牛皮带拴在一起,该仪式又称“拴皮带”。 1981年我们赴当地进行调查,其间遇到许多家庭举办婚礼。现在以俄亚村伊达家两兄弟娶瓜扎家两姊妹为例,具体看看拴皮带的仪式,从而进一步了解当地纳西族的婚俗特点。  相似文献   

11.
徐海柱 《南都学坛》2007,27(2):42-43
傈僳族的婚俗仪式发展到今天,依然是遵行《礼记》中的“六礼”仪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傈僳族的婚俗仪式功能大致可归纳为强化功能、评价功能、指引功能和教育功能等,对傈僳族婚姻、家庭和社区的稳定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说礼行”仪式的文化人类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家族的婚俗仪礼、诞生仪礼中的“说礼行”仪式带有鲜明的地方仪式特点,具有娱乐、宣泄、补偿的文化功能,能整合村民的认同感,引导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从方法论谈惠东婚俗研究吴绵吉福建的惠安东部,流行妇女婚后“长住娘家”的习俗。对此,早在20年代,叶国庆教授已有记述①,之后他著文认为它同“苗、撞”婚俗相同,“是母系制下婚俗转变到父系制度下婚式的一种过渡表现”,“是闰土著遗俗的一种哩。”②50年代,林...  相似文献   

14.
研究畲族图腾文化,对于研究畲族的社会生活、图腾遗俗、氏族起源、民族关系及其演变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此略陈管见。 畲族的盘瓠图腾 始于原始社会至今仍在畲族社会中广泛流传的盘瓠神话传说,以及与此相联带的祭祀始祖盘瓠的图腾礼仪、图腾标志、图腾文艺、图腾禁忌等典型地反映了畲族图腾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学师”是浙江畲族内部世代相传,带有古代男子成丁仪式性质的原始宗教活动。解放前,它的分布颇广,影响较大,又极为畲族人所推重,故在畲民的宗教生活中占有核心地位。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政策,造成较深的民族隔阂,畲族人在举行“学师”活动时,过去是禁止外族人参观的,因此外界对此知之甚少,即使偶有记述,既不全  相似文献   

16.
“黑暗时代”的雅典国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黑暗时代”的几个世纪中,雅典是贵族政制的国家,其政制是从迈锡尼时代延续下来的。由于雅典国家是从氏族中直接产生出来的国家,因此氏族组织长期存在,氏族与土地关系密切,氏族贵族垄断政治公职。这一时期,难民的流入加速了氏族制的崩溃,公民与氏族的斗争为其后德拉古立法、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奠定了基础。这个时代既不是氏族刚刚开始瓦解的时期,也不是国家、文明全毁灭之后的黑暗大倒退;它是从氏族直接产生的国家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近代四川婚姻礼俗变动趋势及特征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四川的婚姻礼俗在20世纪前后出现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动向,具体表现为:青年男女婚姻自主观念增强,婚礼删繁就简和新式婚姻礼开始出现,婚姻禁忌有所松动,新旧婚俗的交相激荡,中西化的相互融合使得近代四川的婚姻礼俗呈现中西新旧同时并存的混合性特征,城乡婚俗演变日益趋于不平衡,但是,愈演愈烈的奢华厚嫁之风造成了众多负面影响,使传统婚俗中的买卖婚姻,童养媳等陋习在新的社会条件之下呈反弹之势,制约了体现明,进步婚姻价值观的新式婚俗影响和改造中国旧式婚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说到中国的传统婚俗,人们便会想到什么“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但若一提到异国婚俗,人们除了想到婚纱、教堂、牧师之外,便不会有太多的印象。其实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各地的婚俗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而这些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婚俗习惯,构成了人类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们看一下布雷多克所著的《婚床》——世界婚俗一书,就会明了,从古到今,世界各地有着数不清的结婚仪式。我们从语义学角度来分析,“仪式”是举行典礼的形式,它可以在多种含义上使用,诸如“欢迎仪式”、“庆祝仪式”、“开幕仪式”等。仪式就其实质而言,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象征性交际行为。结婚仪式属于仪式的一种。所谓结婚仪式(即通常所说的“婚礼”,意为结婚典礼)是为了证明结婚当事人婚姻关系(或称夫妻关系、配偶关系)的开始而举行的一定形式的典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从主体上看,是结婚当事人,而不是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其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广西少数民族“不落夫家”这一传统婚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历史、现状和形成原因,并对其作出道德评价,认为这一婚俗尽管在历史上某些特定前提下曾有一定合理性,但它不具有正面、积极、普遍意义的道德教化功能,其负面影响占主流,在今天尤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悖。因此应予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