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楠 《中国藏学》2005,(1):33-39
明成祖遣使召请宗喀巴之史事为明初治藏政策中的重大决策,汉文文献典籍缺载此事,60余年前,于道泉先生从<察哈尔喇嘛全书>的<宗喀巴传>中发现3份重要的藏文文献:<明成祖遣使召宗喀巴纪事>、<宗喀巴复明成祖书>和<宗喀巴与关大人书>.笔者在于道泉先生原译文基础上,重新核对藏文原文,并根据学界几十年来对相关史事的研究进展,对原译文作了较大改动,并对一些相关史实作了进一步考索、补证.于道泉先生原将<宗喀巴与关大人书>译作<宗喀巴与巩大人书>,但不知"巩大人"为何许人.笔者经仔细研究,认为此"巩大人"实应为"关大人",而"关大人"即是明初曾多次出使乌思藏的中官关僧.笔者认为能够确定藏文文献中所提到的这位"关大人"的身份,则可更进一步证明这份弥足珍贵的藏文史料的真实性与权威性,从而对明确明成祖召请宗喀巴之重要史事的可靠性提供重要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界对明成祖召请大乘法王昆泽思巴一事尚无专题性研究。前人对昆泽思巴的身份和前往汉地的活动有大致梳理,但明成祖遣使召请昆泽思巴的相关背景、召请的次数和过程、昆泽思巴前往汉地的行程路线以及在汉地的活动内容等问题依然不甚明了,且关于昆泽思巴请求明成祖令帕木竹巴交还萨迦大殿一事的研究亦有待深入。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藏汉文献特别是昆泽思巴的传记和其与成祖皇帝父子的信件,对以上问题进行考述和辨析,对明成祖令帕木竹巴交还萨迦大殿管理权之事加以补充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这里,我们把宗喀巴作为宗教改革家、学者思想家、历史人物和诗人作一介绍,希望读者能对宗喀巴有个较全面的了解: 1).宗喀巴作为宗教改革家赢得极高的声誉,王森教授在《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有至为精当的评价,他说: “宗喀巴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宗教改革者,由于他的改革,产生了在藏族和蒙古族历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格鲁派与内地之关系,始于1408年明成祖(永乐)宣诏宗喀巴大师进京。宗喀巴上书辞谢未赴。1414年又诏,乃遣弟子释迦益西进京,成祖封之为西天佛子大国师。1416年释迦益西返藏,1434年再次进京,明宣宗加封为大慈法王。有清一代独尊格鲁派,雍正、乾隆均从章嘉国师学法。明代禁绝民间学习密教,清代虽于北京、承德广建雍和宫等寺庙,由格鲁派僧人主之,但亦仅流通于宫廷及统治集团上层,民间不预也。  相似文献   

5.
顶礼上师遍知罗桑扎巴上界兜率诸天尊,恭敬礼供尔足莲, 有寂无量福圆满,文殊菩萨常护佑。大智普贤真文殊,洁白声誉遍环宇, 佛陀第二宗喀巴,虔诚仰慕敬拜依。文殊怙主亲加持,利他圣像如意树, 请来此地奇异言,有据宝珞吾善述。兹言三部化身、文殊怙主、法王宗喀巴·罗桑扎巴誉为佛陀第二,誉满三界,于藏历第六胜生的火阴鸡年(公元1357年)昂宿月(藏历10月)初10日生于朵康叶摩塘中央的宗喀,即今袞本强巴林(塔尔寺)所在地。周加旺的《宗喀巴传》云大师降生入灭皆在藏历10月25日,大师降生处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旃檀树,10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然显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遂呼该地名为“袞本”(10万佛身),这在藏区可谓异口同声,广为流传。大师3岁时,应蒙古王召请去做帝师的噶玛·饶贝多杰为他授近事戒,  相似文献   

6.
陈楠 《西藏研究》2004,(3):99-106
明成祖永乐十二年 (14 14年 ) ,宗喀巴大弟子释迦也失应诏代师入朝。释迦也失于该年春天先抵达五台山 ,驻五台山大显通寺。后于 12月奉诏赴南京朝觐永乐皇帝。明成祖待之以殊礼 ,敕释迦也失驻锡南京能仁寺。在南京期间 ,释迦也失曾在宫廷内外举行盛大佛教法事活动 ,并为明成祖施长寿灌顶密法。永乐十二年 (14 15年 ) ,明成祖敕封释迦也失为“妙觉圆通慧慈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封号。其后不久 ,释迦也失离开南京前往五台山传法 ,仍驻大显通寺。永乐十三年 (14 16年 ) ,释迦也失从五台山返归乌思藏。在释迦也失居留五台山期间 ,明成祖多次遣使致书并赐赠礼物。关于这方面内容因史书鲜有记载 ,一向缺少研究。笔者在广泛深入裒集藏汉文献资料基础上 ,拟搞清楚释迦也失第一次入朝时在南京及五台山两地传教活动的基本情况 ,并以考述明成祖与释迦也失之间的交往关系 ,从而为进一步认识、理解明成祖确立并完善多封众建的治藏政策提供确凿可信的论据  相似文献   

7.
释迦也失(今译释耶歇,或译释益西)拉萨东郊蔡公堂地方人,生于一三五五年,自幼出家,刻苦研习佛法,后来当上了宗喀巴大师的司膳,随即拜宗喀巴为师。在大师的指导下,研读  相似文献   

8.
宗喀巴传论     
一宗喀巴(Tsong-kha-pa,一三五七——一四一九),本名罗桑札巴(Blo-bzang grags-pa),出生于今青海西宁塔尔寺所在地。西宁一带,藏人自古称为宗喀(tsong-kna),故又称宗喀巴。父名鲁布木格(Klu-'bumdge),元末官达鲁花赤(da-ra-kha-che即蒙文da-rugaěi的音译),属藏族内之默(mal-gyi rigs)族。兄弟六人,身居第四,七岁在甲琼寺(bya-khyong dgon-pa)出家,从噶丹派大喇嘛顿珠仁钦(Don-grub rin-chen,  相似文献   

9.
大慈法王与明朝廷封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楠 《中国藏学》2003,(1):57-65
大慈法王释迦也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 ,是宗喀巴八大弟子之一 ,曾在明朝永乐年间和宣德年间两次奉旨来朝 ,接受朝廷封号 ,从而确立了格鲁派与明朝中央的封授关系。本文根据汉藏文史料的相关记载 ,分别从四个方面对大慈法王释迦也失与明朝建立封授关系的重大史实的有关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证论述 :一、藏文史料中关于明成祖遣使召宗喀巴之记载信实不虚 ,可补正史缺载之憾 ;二、考证释迦也失第一次代替宗喀巴奉旨入朝的时间、路线并试图释解汉藏史料记载的矛盾之处 ;三、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辨析 ,认为释迦也失第一次入朝应是南京而非北京 ,驻锡地点应为南京梵刹能仁寺 ;四、考证朝廷对释迦也失两次赐封号及四次朝贡的有关问题 ,论述大慈法王的历史作用及地位等。  相似文献   

10.
甘丹赤巴是甘丹寺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法座的继承者。从第一任甘丹赤巴宗喀巴大师算起,到1959年在任甘丹赤巴土登贡嘎为止,历史上先后出现过96位甘丹赤巴。之后,甘丹赤巴成为格鲁派部分活佛的转世源头,登上甘丹法座意味着显密两方面获得很高证悟,因而认为甘丹赤巴具备悲愿转世资格。但在政教发展过程当中,因受西藏政教特定历史背景方面的种种影响,部分甘丹赤巴建立了活佛转世系统,而另一部分没有建立活佛转世系统。借助大量藏文文献,又新发现了10位甘丹赤巴建立的活佛转世系统,本文就此进行简略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陈楠 《西藏研究》2003,(4):35-41
大慈法王释迦益西 ( 1 354~ 1 4 39年 )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弟子 ,他不仅在格鲁派的创建、发展和传播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 ,同时也是明代汉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关于释迦益西出身家世的记载零星简略 ,相关藏文史传只说他出身于蔡贡塘而已。本文在广泛披阅藏文史料的基础上对释迦益西与蔡贡塘关系作了考证。认为释迦益西出身于“寨氏”( )家族 ;考证出蔡巴集团势衰后蔡贡塘寺成为噶当派寺院桑浦寺的属寺 ,因此 ,释迦益西在皈依宗喀巴之前已是噶当派僧人 ,而非噶举派僧人  相似文献   

12.
陈又新 《中国藏学》2013,(S1):68-90
业与因果轮回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佛教的各宗派在阐述业是否存在、本质为何、如何生成与消灭等等结果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都有自己一套的主张。15世纪时,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者宗喀巴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业果关系中的业是已坏实有,且将它列为是中观应成派思想的八大不共主张之一。这一主张又遭到萨迦派果然巴等人的批驳。对于宗喀巴提出已坏实有主张的辩证进程、反对的意见,以及几百年来格鲁派学者的不断驳复过程中,一方面将可认识到藏族的智慧所在,另一方面更可以了解到藏传佛教对佛教重要思想的发展深度。  相似文献   

13.
喀尔喀左右翼在顺治八年(1651年)第一次遣台吉到北京进贡白驼一匹、白马八匹,确立了九白年贡关系。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伦诺尔会盟之后,喀尔喀部归顺清朝。清廷允许政教大首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土谢图汗、车臣汗每年冬季遣使进京年贡九白,以尽臣子职责,并未编入蒙古王公年班或喇嘛年班,既尊重他们在喀尔喀部的传统地位,又有强化管理之意。清廷在贡道、贡品、筵宴、朝礼、赏赐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于嘉庆十八年(1813)十一月二十九日四世哲布尊丹巴罗不藏图巴坦旺舒克在五台山圆寂。清朝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制定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中规定,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必须在西藏平民中选取,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因此,喀尔喀按照清朝规定,派人赴西藏寻找其转世灵童,于嘉庆二十一年通过金瓶掣签选定了第四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并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接回至喀尔喀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库伦坐床,成为第五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四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转世及其迎取经历,反映了清代自第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转世到西藏以后喀尔喀为迎请哲布尊丹巴转世灵童而付出的艰辛和经济负担,以及清廷在喀尔喀推行政教分离政策的坚定不移。本文对此全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研究,借以揭示清朝对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及其转世的控制和管理,以及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转世对喀尔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利用汉蒙文史料,对清朝邀请五世达赖喇嘛的缘起,清朝和西藏双方第一次联系的细节、使者等作了补充论述,对有些论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异议.认为清朝邀请五世达赖喇嘛主要是为招抚喀尔喀,清朝第一次遣使中止是由于清朝与喀尔喀之间关系恶化所致,顾实车臣绰尔济即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作为一个香客沟通了清朝与西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才让 《西藏研究》2005,(4):33-40
汉藏历史文献证明,明成祖对藏传佛教领袖的异乎寻常的推崇,有其内在的信仰因素。通过迎请藏传佛教大师,明成祖接受了密法灌顶,对藏传佛教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明成祖对藏传佛教文化的扶持,促进了藏传佛教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西藏之间的互动。文章认为,藏传佛教文化是明代联结内地与西藏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7.
和硕持汗     
和硕特蒙古是漠西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活动在天山以北乌鲁木齐和塔尔巴喀台一带,其首领图鲁拜琥,是成吉思汗十九代孙。万历二十四年(1606)他25岁,因调解喀尔喀与卫拉特之间的战端,深受各部上下和东科尔法王的敬佩,赠号“国师汗”美名。此后,又讹转为“顾实汗”或“固始汗”。 明末西藏政局不稳,教派斗争迭起。万历四十六年噶玛噶举派率霞巴家族在后藏建立第悉藏巴政权,与一度统治青海的喀尔喀部却图汗和康区白利土司结成联盟,共同迫害日渐兴盛的格鲁派,即黄教。黄教首领人物罗桑却吉坚赞和五世达赖的强左索南绕登等人决定,派使者赴卫拉特请兵援助。卫拉特召开“丘尔干”会议,议定组成联军前去,固始汗率和硕特  相似文献   

18.
《章嘉宗义》(lcanskyagrubmthav)是清代著名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第三世章嘉活佛.若贝多杰(lcanskyarolpavirdorje,1717~1786)的著作《宗义之建立.能仁教法妙高庄严》(grubmthavrnamgzhagthubbstanlhunpovimdzesrgyan)一书的泛称。它在藏传佛教“宗义”文献中因对各宗派义理的细微论述而著称,被认为是继宗喀巴著作之后藏传佛教格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著述之一。《章嘉宗义》的主要内容是分析评说佛教四大宗派——毗婆沙宗(Vaibh仭sika,byebragsmraba)、经部宗(Sautratika,mdosdepa)、唯识宗(Vij仭nav仭din,rnmrigpa)、中观宗(m仭dhyamikas,dbumapa)——的思想主张。《章嘉宗义》对整个佛教宗派的划分注重从义理上去判定,毗婆沙宗和经部宗被判为小乘佛学,唯识宗和中观宗被判为大乘学说。因此,《章嘉宗义》中的“四宗学说”,实际上是对印度佛教晚期四大宗派佛学义理的评判。《章嘉宗义》通过对各宗派思想的细致梳理和分析,形成了博采众长的特点,但同时又有着自己鲜明的观点。因此,此书一经写出,立即引起很大反响,当时不仅得到了以七世达赖为首的格鲁派高僧的称赞,同时也对甘肃、青海、内蒙古、北京、西藏等地寺庙对宗派义理的学习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且直接影响了后来诸多宗义书的写作,如《土观宗派源流》(thuvubkwangrubmthav)等。我刊创办伊始,即主张对重要的或在学术界产生过影响的民族文字文献进行汉译、注释或评介,以便不谙民族文献或不能直接利用民族文字文献的学者从事学术研究时参考。本文节选《章嘉宗义》中有关毗婆沙宗一章的内容进行译注。我刊在有条件时接续以往曾受到学界重视的民族语文文献译介的工作,而在对各类文献译介试做方法上的探索。编者  相似文献   

19.
14—15世纪,藏传佛教各教派中的重要人物对印度佛教各派别的思想有了精深的理解和主体性选择,纷纷粉墨登场,各抒己见,彼此辩难,形成了自立门户、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这也是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深入发展时期,其中萨迦派高僧果然巴对宗喀巴中观思想的论议和评判,便是这一时期学术争鸣的典型例证。文章尝试以果然巴的名著《辨别正见》《了义极明论》以及宗喀巴的相关论著为文本依据,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哲学诠释学的理论视角,探讨果然巴对宗喀巴般若中观"二谛"论的评议和辩难,由此管窥藏传佛教般若中观义理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西藏甘丹池巴世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永乐七年(1409),52岁的宗喀巴(1357--1419)在拉萨以东今达孜县境建甘丹寺,并任住持,是为第一世甘丹池巴,池巴(khri-pa)的khri意为“座”,即座主之义。宗喀巴终身都是甘丹寺池巴,他圆寂后,弟子达玛仁钦(Dar-ma rin-chen.1364-1432)继位,此人又被称作贾曹或贾曹杰(rGyal-thab-rie),贾曹意为“摄政、代理人”,杰意为“尊贵”,表示他是受人尊敬的宗喀巴的继承人。他并未终老任上,《青史》记载:1431年,也就是他去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