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2002年推出的新作,较比80年代的《挪威的森林》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观念到方法都很难再断言它是写实主义,而是浸润着欧美后现代主义文学因子的全新的艺术。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概念,它包括文学观念内容方法等诸多问题。在这里村上春树以写作思考人生,以小说中人物故事对一些存在主义哲学命题进行形象阐发。  相似文献   

2.
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氤氲着成长过程中浓浓的孤独意识,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情节的运用,成长中父爱和母爱的缺失,青春期中的种种幻象,这些构筑了一个“把玩孤独,把玩无奈”的现代人的生存光景。  相似文献   

3.
戏仿是后现代作家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对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和《寻羊冒险记》的考察,发现这两个文本分别是对古希腊俄狄浦斯主题和传统侦探小说的戏仿,并认为这种戏仿存在诸多"颠覆"与"解构"的因素,具有明显的后现代倾向。  相似文献   

4.
村上春树在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构筑了“家”“图书馆”和“彼世界”三个独立空间,暗示田村卡夫卡构建自我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田村离开空洞的“家”走向饱满的“海”,暗示了他个体意识的觉醒。第二阶段,田村进入甲村图书馆,在书籍中获取对抗世界的能力与勇气,对自我进行了更深的视察。第三阶段,在“彼世界”中,田村由死而生的经历使他最终成为了世界这个大空间的内部,最终建立了完整的自我意识。通过糅合内部世界的空虚和外部世界的充裕,田村完成了自我意识的建构。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强调了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作为“己”与“彼”的关联,展现了意识世界与现实世界内外一体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村上春树作品既有象《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拧发条鸟编年史》、《1Q84》这样的长篇巨制,也有10余册短篇小说集,他还翻译了很多美国当代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和长篇作品一样以其内容复杂、风格奇诡为特点。在村上研究中,对于这些短篇还未给予足够重视。村上的短篇既是他长篇小说探索的前奏,又是他一些重要思考的试验田。将村上的长短篇结合互见,会让我们加深对村上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6.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通过主人公在被毁损的人生中最终找到自我存在价值的经历,思考并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及命运。作者认为命运是被动与偶然的、命运是非理性的,文本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命运观:既不同于西方式的抗争,又不同与东方式的顺从,而是人与人互助、人与自然共存的现代命运意识。  相似文献   

7.
人性探索一直是村上春树致力的文学主题之一。他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一出版问世,便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褒贬不一的评价。在这部充满幻想与隐喻的神化式小说中,作者在解读了现代社会暴力及人的主体命运的同时,再次暗示了"另一世界"的存在。面对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主体性迷失,以及应以何种姿态应对生存,作者却试图以"另一世界"的形式来逃避。  相似文献   

8.
村上春树深受西方现代小说大师卡夫卡的影响,二人之间的联系可以找到许多佐证。作为“鼠”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寻羊历险记》写“鼠”最后因被“羊”侵入身体而自杀,这一具有魔幻色彩的非现实情节,与卡夫卡代表作《变形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存在影响关系。卡夫卡通过《变形记》表达了西方个人在现代异己力量压迫下的被“异化”,“寻羊”即是“寻洋”,《寻羊历险记》则通过相似的故事模型,写出了日本人在外来异己力量侵袭下的自我陨灭,无论在故事模型,还是在小说内涵上,都堪称东方“变形记”。   相似文献   

9.
在《海边的卡夫卡》神秘而诱人的情节设计中,蕴涵着丰富的玄机和含义深刻的所指。作者巧妙地借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故事和精神内涵,塑造出当下世界里的人物形象,探询了现代人内心的困惑恐慌,吟叹着那些亘古犹新的人类命题。  相似文献   

10.
《海边的卡夫卡》的流行既是作家自身的品牌效应使然,也是作品本身的一些"市场和时代因素"的推动,是一部极具商品特色的作品。它的流行离不开市场经济大环境,也逃不开大众文化这一范畴。《海》的成功表明了:这是一部消费时代下作家彻底的个人主义和社会的集体无意识的碰撞的具有价值误导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中田吉信先生在日本杂志《近代中国》上发表了题为《董蔡时著左宗棠评传》,将拙著《左宗棠评传》介绍给广大的日本读者,并加评论,蒙承赞许,愧不敢当;此外,对《左宗棠评传》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对此,本人深表感谢,惟中田吉信先生所提意见对某些史料的运用与某些观点,持有不同的见解,兹略抒管见,并就正于中田吉信先生。中田先生在评论拙著《左宗棠评传》的大文中写道: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5,(5):52-55
卡夫卡一生充满着悖论和矛盾,他将写作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卡夫卡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内心世界的折射投影,即他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形象化。从《美国》《变形记》到《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再到《地洞》,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里面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半开放或封闭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他们拒绝与外在世界的交流,他们孤独地生存、绝望地存活。从而这些空间场景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象征网络:即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从这些空间场景的一系列变化:开放—半开放—封闭—消失,可以勾勒出卡夫卡精神世界和心灵图景的嬗变:《美国》为我们展现卡夫卡广阔的心灵图景,《变形记》隐约透露出卡夫卡对人性不灭的希望和积极的向往;《审判》《城堡》《饥饿艺术家》等作品中展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无奈追求,他的精神世界在逐渐放逐与坍塌;《地洞》则表现了卡夫卡精神世界的毁灭与关闭,至此,卡夫卡永远合上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大门——他用写作燃尽了最后一缕希望,他的生命旅程也至此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13.
村上治愈系代表作《海边的卡夫卡》,通过提供一个虚拟的空间,塑造出出场人物以无需承担任何责任的无罪方式,令读者在同化式阅读的过程中完成了心理治愈,从而深刻的反映了治愈这一当今日本社会的国民性主题,本文将对该作品做深入解读,探寻出日本社会的治愈思潮。  相似文献   

14.
《判决》是卡夫卡的创作进入成熟期的奠基之作。但论者一般是从卡夫卡惯常的艺术创作手法(如象征、隐喻)和其创作过程惯常的主体心理活动特征来谈论这个问题,而忽略了《判决》作为卡夫卡最为自我肯定的作品,它的创作指向也奠定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发展方向。许多批评家把《判决》与其后来写的著名长信《致父亲》相提并论,视之为卡夫卡审父情结的自白,实际上,小说中的人物更多则是表现为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内心分裂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变形记     
正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所著的《变形记》洋溢着淳朴和蛮横精神的神话、童话、鬼话集。20世纪西方现代派"表现主义文学"经典之作《变形记》,作家卡夫卡以荒诞不经的人变虫,揭示人的本性,反映现实世界。赵允芳、周稷之母子二人合著的长篇"人物通讯报道"《变形记》,将"小升初"视为孩子从儿童步入少年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俄狄浦斯王》、《儿子与情人》和《海边的卡夫卡》这三部作品是"俄狄浦斯母题"在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典型范式的演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从人的成长角度对俄狄浦斯故事及其现代嬗变进行探索,思考人类的成长必须建立在对父辈和母辈的超越之中,杀父、娶母、流亡就是文学作品表现人成长所经历的三次蜕皮式质的飞跃,"俄狄浦斯母题"在后工业社会背景下促使我们思考人类的成长和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7.
对卡夫卡作品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卡夫卡的生平和人生经验作为出发点,对争论颇多且较为费解的《城堡》、《在流放地》和《判决》进行论析,意在探讨卡夫卡作品的本义,并对诸多学者分析卡夫卡作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张光茫 《社区》2010,(17):15-15
就在电影《挪威的森林》掀起新的“村上春树热”之际,又有一本村上春树的书出版了。不过,这本《为了灵魂的自由》的作者不是村上春树,而是村上的“御用”译者林少华。在书中.林少华寻找村上灵魂的自由.品评村上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9.
我国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历从发端、涨潮、高潮再到退潮的过程。30年来,从对《挪威的森林》的文学批评开始,村上春树研究的轨迹从后现代主义到文明批判、跨文化传播等不断发展和变化。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村上春树的作品也被运用到了新的研究领域。文章以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及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村上春树研究文章为样本,以村上春树为关键词,对1993—2023年国内村上春树文学研究进行梳理、统计和可视化分析。剖析村上春树研究的动态轨迹和变化趋势,以期全面展示村上春树研究领域的发展全貌。  相似文献   

20.
《临街的窗户》揭示了卡夫卡真实的人生境遇,反映了卡夫卡寻找心灵家园的失落感、孤独的人生体验以及在人生追求与孤独体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深刻的矛盾性,这正是卡夫卡主要代表作中常见的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