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京易 《新天地》2016,(2):4-5
2015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到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视察时,在智慧乌镇展台现场视频连线了智慧乌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老人.习近平通过网络摄像头与两公里外乌镇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的老人们,进行了一场隔空“会面”.视频互动过程中,习近平祝福老人们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2.
关于明代戏曲作家王济之籍贯,《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2月第3次印刷本)作“乌镇(今浙江湖州)人”。然笔者以为此说尚有疏误之处。据史志记载,王济是明代海州府乌程县乌镇人。据此,《中国戏曲曲艺辞典》称王济是“乌镇人”,当属可信。但此书又将乌镇注释为“今浙江湖州”,则误。因为,乌镇今既不属湖州市市区、郊区,也不属湖州市所属各县,而是属嘉兴市桐乡县。退一步说,假定乌镇  相似文献   

3.
“游千年古镇——乌镇,品人间美味——姑嫂饼,穿世间时尚——蓝印花布。““来乌镇,一次穿越时空的旅游。”  相似文献   

4.
夜的魅力塑造了旅游地的独特景观,旅游意象是探讨夜间旅游地景观在旅游者心目中印象的核心要素。文章选取乌镇西栅景区游客网络评论为数据源,运用高频词与语义网络的方法解析乌镇西栅夜间旅游意象感知的要素与结构,采用主题分析方法探讨主题公园化古镇意象感知的核心主题及关键因子。结果表明:旅游景观、旅游设施及服务、时空间感以及情感等是构成乌镇夜间旅游意象感知的主要要素;乌镇西栅夜间旅游意象呈现以核心圈层的“乌镇西栅夜景”整体意象为主题,以次核心圈层的“江南水乡”地方意象为特质,外围圈层其他关联意象为补充的生动夜间旅游生活图景;目的地属性和旅游体验是游客感知的乌镇西栅夜间旅游意象核心主题,旅游吸引物、旅游氛围、地方特产与美食、游玩体验、情感体验等是影响意象感知主题的关键因子。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主题公园化古镇夜间旅游意象营造思路。  相似文献   

5.
一八九六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一岁茅盾于七月四日(农历丙申五月廿五)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青镇(解放后与乌镇合并,定名乌镇。所以茅盾在《可爱的故乡》一文中说:“我的家乡乌镇”而不说青镇)一个姓沈的大家庭里。取名鸿,后改德鸿,字雁冰。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有6.7亿名网民、413万家网站,网络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民生活……”2015年年底,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圆满落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向世界传递了中国要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的信息,“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7.
在融媒科技的赋能下,“数字+”的文旅新业态快速发展,形成后疫情时代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有力支撑。坐落于区域特色小镇,乌镇戏剧节在品牌策略上却呈现出宽阔的国际视野,有效处理了传统和现代、本土和全球的文化关系,为中华文化从“走出去”到“引进来”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乌镇戏剧节在剧目展演的国际合作中活化了全球创作者网络、促进了全球受众跨文化认同,以多元文化持续创造新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依托新媒体进行戏剧艺术的跨媒介全球化传播,走向文旅数字化升级。据此,本文将引入区域品牌理论,以案例分析法探析乌镇模式下国际文旅品牌的塑造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对国家形象内涵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8.
代词乎?介词乎?兼词乎?──“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之词性辨析康 我所说的“动·之·名”结构中的“之”字,是指下面这四组例句中在字下加点部分的“之”字而言的。我们知道.“之”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位于动词之后作宾语是其主要语法功能。但在“动·之·名...  相似文献   

9.
查国华同志编著的《茅盾年谱》(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所收资料相当丰富,部分条文还有文章内容提要,便于读者查阅,是一本研究茅盾较好的工具书。但勿庸讳言,也还存在着一些遗漏和错误之处。今就见闻所及,爰作补正如下。一、第1页说:“[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旧历五月二十四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祖父沈砚耕,是个秀才……”又说:“出生时,父亲为之取名鸿,后改德鸿,字雁冰。”据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上):茅盾的生日是旧历五月二十五日;茅盾祖父的名应是“恩培”,“砚耕”是他的字;茅盾的原名就叫“德鸿”,为之取名者乃是他的曾祖父,而不是他的父亲。至于茅盾原来的号,据《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职员录》的记载,茅盾所填的号是“燕冰”,“雁冰”乃是他后来自己改的。二、第3页说:“[一九○一年]春,虚龄六岁,入家塾,随父伯蕃读至一九○二年  相似文献   

10.
贝罗贝先生《双宾语结构从汉代至唐代的历史发展》提出唐五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双宾语结构,本文称之为“与之动名”式。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贝文例句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的完整形式应是“动1+名1+与+之+动2+名2”,因为前面“动1+名片经常被隔断,于是被看作是“与+之+动+名”式,名2并不是直接宾语,这个不完整的形式并不是双宾语结构;第二类与上古汉语中的“为之动名”式极相似,“与”的意义和作用相当于介词的“为、替”,也不是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11.
正名观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仁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认为,“正名”乃先“正字”,先“正百事之名”,百事之名顺,则可继而在此基础上以“正”在政和为政之“名号”。孔子“正名观”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主张的先导.是儒家为参政、为政而搭设的精神阶梯。孔子正名思想使儒家的“仁”和“礼”具有现实可操作性,是儒家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路径。孔子正名思想在历史和现实中都具有积极的精神阶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按照“物名”与“事名”之分,并结合词的”立意”之义与“所指”之义的不同存在,来考察同源词之间的意义关系,可得其主要规律:凡物名同源,或是立意之义相同,或是所指之义相类相关;凡事名同源,或是所指之事现象相类相关,或是所指之事事理相因;凡物名与事名同源,或是事名所指之义即为物名立意之义,或是物名所指之物与事名所指之事直接相关联。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动.之.名”句式中存在争议较多的称谓类句式、名词为对象或处所、“夺.之.名”三种语法结构,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动.之.名”中称谓类句式与一般的兼语类和双宾式归为一类。同时由于双宾式中的施事、受事1、受事2必须是异指关系,即三者中两两之间不能指代同一对象,所以应分别对待“夺.之.名”句式。当“之”指代施事或“之”和名词之间有领属关系时,将之理解为述单宾句式似更为合理;当施事、“之”和名词代表不同的人或事物时,则可以理解为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14.
在宋代,对于隐匿不报的户口和财产,以及以多报少或化整为零等类情况有许多称呼,如“诡(一作鬼)名挟佃”、“诡名挟户”、“诡名寄产”(或称隐寄)、“诡名身丁”等等。一般又通称为“诡户”或诡名户。 诡名户的产生并不始于宋代,而是五代以前早已存在过的历史事实。但宋代诡名户数量之多,形式之复杂,对社会影响之大,都是前代所没有的。由于诡名户的大量存  相似文献   

15.
孔墨哲学思想之对立,是中国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前奏。孔墨哲学思想之对立表现在:天人关系上,孔子信“天”“命”、疑天命、疑鬼神思想和墨子“非命”“明鬼”思想之对立;认识论上,墨子“取实予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倾向和孔子以“名”证“实”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倾向的“正名”论之对立;政治伦理思想上,孔子以“仁”为核心、以仁释“礼”的思想和墨子“兼爱”思想之对立。孔墨哲学成为后来中国古代哲学有关不同派别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
2000年来,人们提及老子之道,都根据《道经》首二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解,说老子之道玄虚微妙,不同世俗之政教经术之道,不可解说、不可名状,实为永恒不变、自然长生之道,此类解说与老子哲学思想的本旨实相抵牾。究其原由,皆因学者未悟“可道”、“可名”不当如字读。根据先秦文字书写特点及先秦文献文例,应读“可道”、“可名”为“何道”、“何名”。如此,则《老子》之语言较旧解为朴素,老子之哲学思想及命题较旧解也更为一贯。  相似文献   

17.
“百物”和“万物”是古典文献中“物”的两种用法,其背后隐含着“物”概念之内涵及演变的重要线索。晚周诸子常用的“万物”是众多个体之物的总和,而前诸子时代的“百物”则是不同族类的总和。从“百物”到“万物”,是个体之物被发现的过程,而诉诸人的知觉的“形名”构成了把捉个体之物的基本范畴。与之相对,可训为精魅和徽帜的古典“物”概念则建基于“形神”观念之上。基于对“形神”的否定“,形名”发现了“每一个”个体之物,为诸子学奠立了致思和言说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关于人和政治的知识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醴陵因“醴泉”而得名的传统说法值得商榷。早在周秦古籍《禹贡》中就有大禹治水“又东至于醴”的记载;东汉郑玄注日:“醴,陵名也。”故醴陵的得名,应是“因酒名县”,是山(陵)与水(酒)的完美结合,是先有醴陵之名,后才有醴陵封侯置县之称。  相似文献   

19.
《山西老年》2011,(3):8-8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因遭法租界的袭扰搜查而被迫停会。根据上海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的建议,“一大”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进行。王会悟是嘉兴乌镇人,“一大”转移到南湖开会的事务工作也是由她安排的。  相似文献   

20.
历来研究老子文本(指《道德经》)微言大义和版本歧变者众,但研究老子文本书写机制者罕见。以通行本为例,老子既要“言道”,又坚持认为“道不可言”,如此“两难境地”,老子文本选择以隐喻为核心的话语机制,借它物与“道”之“相似”,以“言道”之“能指”,实现了“道”之“可言”“可名”;与此同时也呈现出了“非道”、“不道”的一方面“不同”,也即溢出“能指之相似”之外的内容(所指),实现了“道”之“不可言”“不可名”之端。如此而已,实乃老子文本作为经典存在的关捩点,是认识老子文本话语机制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