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魏源,原名远达,字墨深,又字墨生、汉士,晚年皈依佛门,自号“菩萨戒弟子魏承贯”①,湖南邵阳人,生于1794年,病卒于1857年。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涌现出的进步思想家,他与林则徐、龚自珍齐名,被誉称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先进代表人物。魏源的主要著作有:《海国图志》、《圣武记》等,特别是《海国图志》一书,标志着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到最高阶段。魏源目睹外国资本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危机的日益加深,主张变革政治军事,富国强兵,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以便有效地抵抗外国侵略者,保卫祖国。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一清朝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龚自珍、魏源在京师应会试。这次礼部刘逢禄担任评阅考卷工作,发现邻房有浙江、湖南二卷,经策奥博,自忖“此必仁和龚君自珍、邵阳魏君源也”。极力向当权者推荐,但未获录取。为此,刘逢禄写了《题浙江湖南遗卷》诗(见《刘遗部集》卷十一)表示惋惜。士林为之传诵不已,龚、魏二人亦因此而齐名。后经梁启超推崇宣扬(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半个多世纪以来,治近代学术史者往往以二人连称合论。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湖湘文化研究的热潮中,彭大成先生与韩秀珍女士合著的新作《魏源与西学东渐———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以下简称《魏》书),最近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魏》书是湖南师范大学“湖湘文化与西方文化交互影响研究及湖湘文化的对外传播文库”中公开问世的第一本,也是《魏》书作者之一的彭大成先生继《湖湘文化与毛泽东》之后所推出的又一部研究湖湘文化的皇皇大著。全书共50多万字,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阐述了魏源的生平经历,并结合其活动论述了他的基本思想。中篇则将魏源纳入中西发展的历史坐标系中,全面分析了…  相似文献   

4.
魏源(1794年——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早年崇尚程朱理学,后从经学家刘逢禄学今文经学。在学术上他提倡“通经致用”。反对逃避现实,埋头考据的学风。曾在江宁布政使贺长龄、两湖总督陶澍、两江总督裕谦、江苏巡抚林则徐等署中任幕僚。在此期间耳闻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国侵略者的猖狂,受到很大刺激,立志发愤著书,以激发人们的爱国心。魏源一生著述很多,尤其是在林则徐的《四州志》基础上编著的《海国图志》在历史上  相似文献   

5.
《明·李梦阳传》:“(梦阳)弘治六年举陕西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按,此误。李梦阳是弘治五年举人,弘治六年进士,其中进士年份明载于《明进士题名碑录·弘治六年癸丑科》。《空同集》(万历三十年邓云霄、潘之恒刻本)卷四十五《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逾年壬子(即弘治五年——引者),李子举陕西乡试第一,癸丑登进士第”,明言是弘治六年进士。又,《明史·选举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戍、丑、未年会试”,无特殊原因,皆照此办理。李梦阳即使未中弘治六年癸丑科,弘治七年(甲寅)无会试,故亦不可能在弘治七年中进士。《辞源》、  相似文献   

6.
魏源论     
魏源(一七九四——一八五七)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汉士,清乾隆五十九年,生于湖南邵阳之金潭。父邦鲁,历任江苏嘉定、吴江等地巡检、宝山水利主薄等职。有四子,魏源是他的第二子。 源九岁应童子试,县令某公,在唱名时指茶盅中画的太极图说:“杯中含太极。”当时  相似文献   

7.
魏源在扬州     
十九世纪初,我国出现了一批爱国思想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魏源,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魏源(1974—1857),湖南邵阳人,名远达,字默深,晚年自取法名承贯。道光二年(1822)举人。1830年与林则徐、龚自珍结宣南诗社,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他曾长期生活在扬州,一生著述颇多。  相似文献   

8.
魏源(1794—1857年)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时期,他是我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里一位“开风气”的人物。他早年学过王阳明的“心学”,后从刘逢禄等学习公羊学。面对着当时“夷烟蔓宇内,货币漏海外,病漕、病鹾、病吏、病民之患,前代未闻”的形势,他和龚自珍一样,既反对朱学,又反对汉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革,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因而闻名于世,时人并称为“龚魏”。梁启超说:“数新思想之萌蘖,其因缘不得不远溯龚、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第97页)魏源亲身参  相似文献   

9.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江苏东台、兴化知县、两淮盐运司海州分司运判、高邮知州等职,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和史学家。十九世纪中叶,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当魏源出生的时候,所谓“康乾盛世”已成过去。嘉庆一朝,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西南苗民起义、西北回民起义连绵不断,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清朝统治机构日益腐败,纲纪废弛,贪污横行。土地兼并激烈,农民大量破产。清王朝的禁旅八旗兵、绿营兵都已彻底腐化,失去了战斗能力。为了扑灭人民起义,兵饷激增,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外国资本主义也正在加紧对中国的侵略,英国殖民主  相似文献   

10.
《林则徐年谱新编》是一部非常富有学术与文献价值的著作,颇得学术界的好评。但细读全书,仍发现些许问题与史实不符,如魏源是道光二十四年进士,林昌彝为林则徐的同乡后辈,以及孙毓是林则徐的同年友等,均不能成立。考察相关史料,魏源是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林昌彝为林则徐的族弟,孙毓与林则徐根本不是同年友。这些问题尽管是白璧微瑕,但也有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时期有两个影响很大的思想家,一个是龚自珍,一个是魏源。人们常常龚、魏并称。然而由于魏源多活了十几年,亲自参加了反侵略的鸦片战争,因而他对侵略者的认识,对西方世界的了解,都大大超过了龚自珍。 魏源是湖南邵阳人,出身于地主家庭,生于一七九四年,卒于一八五七年。在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之前,他积极参加了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在鸦片战争中,他又和主战派坚定地站在一起,积极参与了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在斗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凶  相似文献   

12.
杨积庆先生《魏源诗文选》,作为中国近代文学丛书中的一种,最近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书的特点,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广博、翔实、朴质、精深,充分体现了选注者严谨踏实的治学风格。 魏源(1794~185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进步学者和爱国诗人;这位对晚清思想界、文学界深有影响的革新人物,人们对他的研究还不多,《魏源诗文选》代表着魏源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唐初的科举考试,不论进士科、明经科、制科都试策问。为了应对科考,举子习作策论,官员也撰写作为辅导性质的策论,大量策论遂应运而生,从而在唐代形成一种特殊文体———策论。研究唐代的策论,则成为“策学”。时至今日,唐代时务策留存甚少,能够确定的最早的科场进士时务策,为贞观间上官仪之进士对策。至于作为习作或辅导性质的策学之作,有学者认为中唐诗人白居易成书于元和间的《白氏策林》四卷是唐代留存至今的最早策学著作。其实,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唐代保存至今的最早策学之作,当属日藏《令集解》中所载唐太宗贞观初魏徵撰写的进士《时务策》,它比《白氏策林》早出一百七十年左右。  相似文献   

14.
易孟醇先生的新著<魏源评传>(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在勾画魏源生平经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魏源思想的发展轨迹,指出魏源思想逻辑发展的准确把握,为读者全面认识魏源这位开启了近代思想的""无双国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夏剑钦先生的《魏源传》(岳麓书社2006年9月版),是一本厚积薄发、胜义迭见的著作. 庄子说:"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魏源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兼通中学与西学的大思想家,又是一个著作繁富的学者与诗人.为非常之人写传,必须有非常深厚的积累,成于中而形于外,厚积而薄发.《魏源全集》的整理出版是湖南省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由夏剑钦先生具体主持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中国明清时期的传统教育是排斥科学技术教育的。 1 840年的鸦片战争的大炮打响以后 ,最先提出“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人士 ,通过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斗争实践 ,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思想。魏源在《圣武记》中 ,呼吁“师外洋之长技” ,“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 ,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富国强兵不在一举乎 !”① 他以俄国彼得大帝的例子 ,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这一主张。他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三》中说 :“西史言 :俄罗斯之比达王 ,聪明奇杰。因国中技艺不如西洋 ,微行游于他国船厂火器局 ,学习工艺 ,反国…  相似文献   

17.
魏源研究与评价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固然是比较符合现代人需要的一种“主张” ,但现代魏源研究者忘记魏源所处的时代历史的发展可能具有的多种可能性 ,不当地夸大其在当时所具的“绝对”重要性与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而强烈谴责讽剌那些反对向西方学习的传统士大夫 ,这种“先验预设”的方式很难使魏源研究与评价能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8.
晚唐时期著名的古文家孙樵的生平事迹,除见于其文集《自序》外,典籍所载甚少。新旧《唐书》均无传。《资治通鉴》卷二四九载: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六月,“进士(孙樵大中九年登进士第,此称“进士”,误)孙樵上言:百姓男耕女织,不自温饱。而群僧安坐华屋,美衣精撰。……”此盖节录孙樵《复佛寺奏》文,其余亦不见载。此后目录书籍所记孙樵生平,多源于《自序》。据孙樵《自序》及其文集所反映之情况,可知孙樵出身于“代袭簪缨”的官僚家庭,关东某地人。家中有藏书五千卷,“常自探讨,幼而工文”。开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金瓶梅》的语言(下面均简称“金语”)有着种种不同的看法。特别在讨论《金瓶梅》的作者是哪里人时,“金语”更成了各家争论的焦点,意见颇不一致。台湾学人魏子云先生是研究《金瓶梅》的名家。他对《金瓶梅》的“成书过程”、“思想艺术”和“作者是谁”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石昌渝、尹恭弘两先生在《台港〈金瓶梅〉研究论文选》前言中说:“关于《金瓶梅》的成书和作者的考证,魏  相似文献   

20.
清代进士登科录存世较少,查阅不便,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经风雨磨蚀,字迹漫漶,这使《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成为考察明清进士群体的重要资料。房兆楹、杜联吉吉的《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和朱保炯、谢沛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都是根据它编纂的。然而《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本质上却是一种以新闻宣传、市卖盈利而非保存文献为主要目的的出版物,在清代还存在着坊间盗刻本。该书在记载进士的姓名、籍贯方面存在数量不少的误刊,其中部分误刊也被“引得”和“索引”所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