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期,由刁亦男执导,廖凡、桂纶镁、王学兵领衔主演的犯罪爱情电影《白日焰火》登顶2014年第64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宝座。很多人都说这是一部中国向好莱坞经典致敬的黑色电影,影片中黑色电影的黑色元素十分明显,拥有着惊悚、悬疑等"重口味"标签。然而,《白日焰火》却不仅仅只是一部普通的仿照好莱坞经典的黑色电影,而是融入了特殊的中国元素的电影,在其浓厚的黑色背景下,更多的涌动着暖意。本文就《白日焰火》中黑色背景下的暖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已知王国维《优语录》有《国粹学报》本和《盛京时报》本两种版本,而《申报》上刊载的《优语录》可确定为王国维《优语录》的又一版本。以初版的《国粹学报》本为参照,从序言、内容等方面展现了《申报》本的原貌与特点,认定其为《国粹学报》本的删减本。并就《申报》与王国维的关系、《申报》本为何是删减本、《申报》本的发现与定本的确立这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申报》本的重要意义不只在于新文献的发现,更在于版本变化中显现出的问题,应关注版本变化后所折射的思想变化。  相似文献   

3.
小说《高兴》成功改编为电影《高兴》,是2009年初比较重要的文学和文化事件。虽然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都是传达一样的时代情绪:国民经济一体化或曰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整体高兴乐观时代情绪下的悲凉。然而,由于文学和传媒各自性质不同,两个《高兴》是不尽相同的。电影的成功改编是遵循了文学与传媒共通的艺术规律的结果,也是文学和传媒互补的产物。正因为克服了文学文本的诸多弱点,凸显出了许多亮点,《高兴》电影才被大多数人认可,在商业和文化上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4.
《弗兰肯斯坦》是公认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对以后的小说和电影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玛丽·雪莱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借鉴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本文旨在从父子关系的角度讨论《亚瑟王传奇》对《弗兰肯斯坦》的影响.亚瑟王虽然是伟大的君主,却因为不能履行父亲的责任而身亡.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扮演了造物主的角色,却抛弃了自己创造出来的生命并为其所杀.造物主和父亲的角色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对责任和义务的忽视会直接导致灾难.  相似文献   

5.
经典童话的当代承续——以《灰姑娘》的电影改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经典童话中,《灰姑娘》的故事至今流传甚广、经久不衰,民众对平凡善良的女子能拥有灿烂人生的期冀为《灰姑娘》的跨时空叙说提供了接受的前提。对电影制作商而言,炮制符合大众价值理念的叙事逻辑、再造这种有白日梦特质的期盼以赢得经济利润,是他们反复改编叙说《灰姑娘》故事的根本缘由。《灰姑娘》的电影改编在借用经典童话主体情节的同时,对经典童话中的角色身份、转折动因进行了重构,在改编中突出"灰姑娘"的自主决策意识,以励志话语代替仙灵角色作为故事的转折动因,由此将适于当代传播情境中预期受众的价值理念植入电影。  相似文献   

6.
论张艺谋电影中女性意识的渐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高粱》时代对自主、对抗的女性意识的张扬,到《秋菊打官司》之后女性魅力与欲望的缺失,再到《英雄》开启的奇观电影里对女性身体的“视觉消费”,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意识存在着一个逐渐隐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背后,有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和电影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华魂》2010,(4):I0003-I0003
莫元季,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1953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北京师范大学企业经济管理系毕业,大学学历。1979年从部队转业后,考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先后参加莎士比亚话剧《威尼斯商人》中的罗伦佐以及布莱希特的名剧《伽利略》等一大批世界经典戏剧的演出并获得好评。1982年正式投入影视剧的拍摄,先后拍摄了《北京人》、《林海雪原》等40多部电影电视剧。  相似文献   

8.
《五帝本纪》是《史记》首篇,也是司马迁极用力之文。司马迁在《五帝本纪》的史料选择中除了采用儒家的经典《尚书》,对《孟子》也尤其关注。在《孟子》尚未成为经书而处于辅经地位的汉初,司马迁对《孟子》中有关尧舜题材的采纳,具有不同寻常的学术意义,这不仅表达了司马迁对史料选择的审慎态度,也传达出司马迁对《孟子》的儒家学术经典地位的最早肯定。  相似文献   

9.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10.
《经典释文》重纽反切结构中存在AB类上字决定律和下字声母区分率两条基本规律,但仍有少量例外反切。从反切类型的角度对这些例外反切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后可以发现:有14例反切并非真正的例外反切,它们有的是切语有误,有的是某字在《经典释文》中的重组类别与《广韵》不同,有的是因为某字在《经典释文》中有重三、重四两读。因此,对这14例的反切结构类型不能完全采用跟《广韵》比较的方法,需根据《经典释文》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从小说《陆犯焉识》到电影《归来》,是文学到影片的转换。小说以男性立场审视艰苦岁月中人物的命运沉浮。电影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情节和人物的减法处理,将具有历史性的大故事切换成家庭式的小故事。在叙事视角上,从小说中的三个视角转换为单一的全知全能视角,使电影更加清晰明朗。较之原著,电影更具主题的人文性、视听的符号性和电影实践的文学性,从而也找到了文学与电影的契合点,实现了从政治到情感、从情节到人物、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郝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被奉为黑人文学、妇女文学及整个美国小说界的经典。从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出发,套用《圣经》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分析小说中珍妮这一人物形象在《圣经》中所折射出的夏娃原型。解读女主人公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发现,这一过程也是她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对后世美国南方黑人女性的觉醒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秋海棠》在整个沦陷区引起巨大反响,继《申报》上连载后,被移植为其它剧种,如沪剧、话剧以及越剧,甚至被改编为电影,搬上银幕。如此盛况堪比当年张恨水的《啼笑因缘》。造成这种连锁反应的原因除了《秋海棠》这部小说本身优秀外,沪剧、话剧、越剧以及电影这几种艺术形式对于《秋海棠》的传播亦是起了一定的推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影片《鬼子来了》是根据龙凤伟的小说《生存》改编拍摄的。小说《生存》主要探究的是人在战争下的个体命运,而姜文在原著关注个体命运的基础上,运用其独特的电影叙事手法进行大力改编,形成浓郁的“姜文风格”电影,成为抗战革命题材电影的另类电影,为中华民族百年抗战史增添了一笔以全新角度再现历史真实的文献资料。论文从解读小说开始,过渡到对影片的探究,着重探究姜文《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的改编策略,进而去研究影片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5.
王家卫作为当今世界华语电影杰出导演之一,他独特的电影语言使他的电影风格独树一帜。他导演的《东邪西毒》一度被推为经典。其中大量的旁白就是王家卫电影中几乎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这些旁白代表着一种记忆和拒绝的符号,自恋、独语、幽怨、恶毒式的语言在他的电影里表现出独特的美感,是零散化后飘泊于表面意象世界中个体的内心独白。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夜宴》这部电影的上映引发了文艺界甚至文学界的种种争论。而在一片哗然声中,莎翁的经典之作《哈姆雷特》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华谊兄弟影视总裁王中军说《夜宴》的故事并非源于外界所传的《韩熙载夜宴图》,而是脱胎于莎士比亚的经典名作《哈姆雷特》。本文将《夜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与《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引导人们认识到传统的经典文学在新时代中焕发的无穷艺术魅力和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李磊 《今日南国》2006,(21):38-41
《十面埋伏》制作投资2.9亿元;《无极》耗资3.4亿元;平民导演冯小刚招来了1亿多人民币投资拍摄《夜宴》;就连热衷小制作、边缘电影的贾樟柯也将拍摄一部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的《刺青时代》……中国商业大片的投资蔚然成风。然而,中国商业大片更像是一座根基不稳的空中楼阁,故事的肤浅与薄弱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中国大片”一词并非传统词汇,在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没有收入该词。中国人最早对于“大片”的接触追溯到1994年11月首部引进大片《亡命天涯》。从那时起,中国电影与好莱坞大片展开博弈,从起初的“狼来了”到今天的“与狼共舞”…  相似文献   

18.
傲慢与偏见》是难得一见的在文学史上可用以语言研究的一部经典作品。文中的语言包含了丰富的语用学特点。这部文学作品被演绎成的电影也备受人们青睐。文中经典生动的语言对白,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作为语用学理论来研究。本文借助《傲慢与偏见》电影中的经典对话用语用学的理论和原则来分析小说中有趣的语言特色,揭示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社会关系的阐述和作者高深的文学造诣。  相似文献   

19.
在游龙戏凤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话本小说《客窗闲话》与杂剧《梅龙镇》和电影《龙凤店》,是非常重要的三部作品,这三部作品虽然围绕皇帝微服出游展开想象,但是在内容上还是有差异的,这就导致了主题相应地发生变化。《客窗闲话》突出原道说教意义,强调"戒色";《梅龙镇》描写充满神性的皇帝的情欲追求;《龙凤店》则展示了人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以降,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运渐恶化。然而,20世纪30年代,“中国形象”却产生了重大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小说作品《大地》及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分析电影《大地》中所体现的正面为主的“中国形象”,以及这一积极形象背后的历史、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