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文化信息传播的进化理论,模因的复制、模仿以及传播可以传播、继承并发展文化。而互文性理论是从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演化出的文本理论,每种语篇都是其他语篇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研究互文性在新闻语篇中的表现形式,旨在表明新闻语篇中的互文性来自于模因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是英语新闻标题的一项重要特征,英语新闻标题的互文性可分为水平互文和垂直互文两种类型,且主要通过引用、仿拟和预设等手法予以展现。具有互文性特征的英语新闻标题,应在文化对等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直译法、增译法和注释法等不同的汉译方法,使其互文表意空间不因翻译而流失。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5,(11)
互文性理论的强大解释力逐渐为学界所意识到,并被运用到语篇、语用、话语分析等学科研究中。文章梳理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互文性理论各家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深入发掘,通过对互文性理论的归纳与论证,得出了互文性理论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观点。并对当前互文性研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评析,文章指出我们不仅要将互文性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中来,引导学界对语篇系统性的关注,更要对互文性现象做进一步的语言学化的分析,致力于将互文性理论改造成语言学自身必不可少的理论组成部分,并结合新时代出现的多样化的语篇形式,构建语篇互文性研究新范式,对各类语篇现象进行透彻的理论分析和充分的结构阐释,推动篇章语言学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在快节奏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传播和交换,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对读者快速获取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而新闻标题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互文性。“互文性”是表示不同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互文的吸收转化过程实质就是模仿、复制——模因,可见互文性和模因论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此论述了模因与互文性的关系,并从模因论的视角对新闻标题(以2013年新闻标题为例)中的互文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互文性能够达到吸引读者和帮助其解读信息的目的,同时新闻标题的互文研究对新闻标题的制作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指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作品都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对以往作品的模仿.本文对简-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进行体裁上的互文性解读,重点讨论了小说与哥特式小说、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以及说教型小说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宁 《兰州学刊》2010,(4):130-132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品的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互文性成了当代文学创作中一种极为突出的现象,作为互文性表现形式的拼贴和戏仿等极为盛行,另外带有元小说性质的评论也成了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法。文章拟对消费文化与文学作品中互文性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及形式进行深入研究,考察由互文性形式变化所带来的文学作品内容的碎片化、去深度化、去意义化等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文学的创作价值作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都有互文性现象存在。文学艺术中的互文性是产生新意、形成对话的积极互文性。互文性对于文学艺术至关重要;科学中的互文性是精确转述他人原意、独白式的消极互文性,科学对自己的过去采取与文学艺术截然不同的态度,互文性对于科学来说无足轻重。互文性是一种意义于其中转换生成的函数关系(功能而非本体)。构成互文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文本A、文本B和它们之间的互文性联系。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概念对传统的翻译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翻译被认为是一种互文活动,译文与原文的关系因而是一种互文关系。然而,由于对互文性的理解不同,应用互文性探讨翻译出现了两种倾向。在分析这两种倾向的基础上探讨翻译和创作的互动关系,并指出互文性视角能够改变人们对翻译和译者地位的认识,有利于翻译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慧 《学术界》2006,(5):205-209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确切说来,它指的是语篇生成过程中各种语料相互交叉,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复杂的、异质的特性。本文通过对文本互文性与文学、文化之关系的观察与分析,指出互文性是文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根本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蒋寅 《文史哲》2012,(1):22-32
互文性虽是20世纪70年代流行起来的文学理论术语,但它所指称的文学现象在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中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诗论家也一直对此有所意识。事实上,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般特征,仅注意先后产生的文本之间存在的一种普遍关联是远远不够的,"避"作为一种写作策略,同样也是互文性的一种形态,或许可以称作"隐性的互文"。  相似文献   

11.
三、“互文性”的文本建构策略 杨逵小说在构塑其“政治诗学”的基本形态时,还采用了“互文性”的文本建构策略。大家都知道,“互文性”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的朱莉娅&#183;克里斯蒂娃介绍巴赫金的文章之中,是为了陈述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但是,在一些“互文性”特殊情况下,人们有时也使用“对话原则”。由于巴赫金本人提出过这样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之间存在着某些人物、故事情节和意象反复出现所形成的自涉互文性。这种互文性呈现为后文本对前文本的增补或改写,因而具有小说叙事学的功能和价值。在其不同的小说文本中,"莫言"作为叙述者的现身说法或后文本对前文本的提及、重述,在某种程度上又构成了小说的元叙事特征。这种互文性还具有文本间的对话性质,产生的是不确定性与增殖性的意义。自涉互文性凸显了莫言早年以饥饿、孤独、屈辱、恐惧为核心的苦难记忆与生活经验对其"高密东北乡"文学(小说)王国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互文性理论视阈的诗歌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文本都是互文本,“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共同特性.使事用典是中国诗歌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基本观点,阐述了中国诗歌用典与互文性理论的联系,论述了诗歌用典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结合诗歌实例分析了中国诗歌用典的互文性现象,并对诗歌用典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互文性理论和修辞结构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形式和意义研究不同,能揭示说者(作者)、听者(读者)、说什么、如何说之间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的互文类型有字互文、词语互文、句子互文、用典、体裁互文、仿拟等。互文的修辞结构关系有背景关系、并加关系、附加关系等。互文的修辞结构是文本与互文本的深层语义关系,是作者的意图的反映。其实质是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互文的修辞结构研究证明了传统性与独创性是文学的两个重要的维度。优秀的作品既有独创,又有借用和影响,是传统性与独创性的完美结合。互文性理论是一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批评语言学家认为,名词化不仅能消除情态成分、模糊时间概念,达到非人格化效果,而且可以转移信息焦点,触发语用预设,表达意识形态.另外,从互文角度看,政治新闻标题中的名词化语法隐喻与语篇主体中的一致式表达构成了语篇内部联系,产生了“互文性”效果,触发了互文性预设.  相似文献   

16.
从互文性视角看新闻英语语篇风格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互文性理论引入新闻英语语篇风格的翻译打破了必须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互文性理论,新闻英语的译者将原新闻英语语篇的风格、原新闻记者的风格以及同类汉语新闻的风格融合起来,力求使译文的风格做到“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托马斯·品钦早期三部小说的叙事话语进行了互文性研究,其叙事话语的互文性主要体现在:与欧洲经典文学作品互文;与美国经典文学作品和品钦自身作品互文;与非文学领域的艺术、科学叙事话语互文。高度的互文性使其小说成为各种叙事话语交织的超文本互文体系,构成了其小说叙事迷宫的一个主要因素,反映了品钦对传统叙事话语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记叙文是一种常见的写作体裁,它具有目的性、程式性等特征和明显的体裁模式。本文在简要介绍记叙文体裁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从叙述视角、叙述评议和人物会话三个层面对格林的短篇故事进行文体分析,以期对故事语篇提供一个可行的文体分析模式。分析故事语篇时,应注意把语言描写与作品的主题思想或美学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9.
互文性理论是西方语篇分析中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从互文的角度分析背诵法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指出背诵法这一传统学习法对外语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不会因学习方法的现代化而被淘汰,并讨论几种有效背诵的方法:选择合适的背诵材料,透彻领会,充分理解材料和灵活运用背诵所得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互文性是西方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概念,主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的互涉关系。互文性在唐诗经典生成中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可分为地点互文、对象互文、语句互文、时间互文、技法结构互文、词汇互文几个层面,不同类型的互文性在唐诗经典生成中的促进作用是有差别的,力量较强的是同一地点类互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