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语言形式化程度或者形合度差异说明在一个翻译方向上的显化预设了相反方向上的隐化。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PACCEL-W收录译文的因果关系显化趋势作了假设,并通过语料库检索与分析对其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译文在英译汉、汉译英两个翻译方向上都呈现了明显的显化趋势,因果关系代偿处理以显化为主。双语水平、系统性使用显化代偿策略的水平及语言规范的影响是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本文还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应显化与过程显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把一种言语文本转换成意义一致的另一种言语文本。不同的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读者期待视野和翻译规范,影响着翻译的标准和翻译过程中包括语义的选择在内的译者的选择。翻译选择的结果又慢慢地促进着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渗透与交融,使语言更精确、丰富,文化更充盈、饱满。  相似文献   

3.
片名翻译绝非简单的字字转换。考察典型译例和数据发现,无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片名译者都较倾向于采取显化策略,对隐化策略重视不足。显化策略包括显知识和显色彩,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片名的明晰程度,激发观影兴趣;隐化策略较常见于片名的汉译英中,包括隐表征和隐文化,主要目的在于平衡英汉语言形式差异或者规避文化空白等。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必须要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存在;翻译是一种语言交流活动,在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同时,更是在传递承载这种语言的文化。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译者对于文化的理解会直接影响最终的翻译效果,也会影响到读者是否能构建客观的、正确的对原作的认知结构,所以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显化,作为翻译共性之一,是指:译者对于原文进行解译的过程可能导致译语文本比原语文本冗长,这一冗长现象可能是由于译语中提高了衔接上的外显程度造成的。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对人称代词手段在构句层面依赖程度不同,这一现象具体到人称代词主语在翻译转换中的表现,则是人称代词主语显化或隐化现象。借助PACCEL-W语料库分析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对显化这一现象的认识,可以指导教师对翻译实践的把握及翻译教材的编写,同时也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  相似文献   

6.
汉语的隐含和英语的显化不仅受文化、思维的影响,更是主体与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因此是一个现实—体验—思维(社会文化背景)—意象图式—范畴、概念、意义—语言的过程。人们通过感官对客观世界进行体验,由于体验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思维,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不同的意象图式,建构出不同的抽象认知模型,并以此进行范畴化并获得概念与意义。将不同的范畴、概念、意义用语言形式固定下来,就形成了句法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对不礼貌言语行为这种世界性语言现象的研究,其难点之一是界定的科学性。对不礼貌言语行为定义的概括既要涵盖语言主体与客体,又要兼顾有意识与无意识,力戒简单化与片面性。其难点之二是跨文化研究。跨文化不礼貌言语行为的主要成因是社会文化规约的差异和缺乏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而规避这种语言现象的主要途径是深化与强化对言语行为背后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特定语言情境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8.
试论语境的解释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言语环境对语言形式有一种解释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规定的语境能使语言形式与某个特定的意义联系起来,通常把言语环境的这种作用叫做语境的解释功能。深入分析语境这种功能,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可以从一个侧面探讨语言形式特征和语境之间的关系。发现这种关系是语言学家多年来一直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把语境解释看做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发生相互作用的言语环境和语言形式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是,言语环境以说话场合、话题和交际双方(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地位、知识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的显化与隐化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义视角,分析了显化和隐化的语义本质,并从概念、人际和语篇三个维度予以区分。此外,文章还通过对一场总理记者招待会口译语料的考察,探讨了显化和隐化在上述三个维度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差异是语言教学以及翻译过程中被普遍重视的问题 ;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是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以及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从英汉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入手 ,提出用语用意义指导翻译 ,从而实现动态对等。词语、习语和文学色彩三个不同方面的实例 ,不仅展示了英汉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也说明了语用翻译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从关联理论看英汉翻译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的本质,同时还根据英、汉语在句型结构、文化内涵、语用规则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如何在关联原则指导下,依据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信息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常规关系认知推理与翻译的解码、编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常规关系认知推理与翻译过程,即解码、编码相结合,试图用二者在信息处理上的优势,从认知的角度,利用常规关系认知推理及逆推理所具有的强大解释力和概括力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一种翻译的解码与编码模式,从认知角度来指导翻译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13.
提出基于Mandelblit的“认知翻译假设”的隐喻翻译的认知框架,根据真实世界和文化经验映射的两个认知模式讨论隐喻翻译。按照认知法,这两个模式为“相似映射条件”和“不同映射条件”。此框架的核心是基于如下假设:两个文化以相似方法将经验概念化越多,第一个策略即“相似映射条件”就越适用,翻译任务越易;不然,可采用第二个策略,翻译困难增大。  相似文献   

14.
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纽带,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和翻译观为基础探讨翻译批评的根本任务、指导原作和方法,提出了翻译批评操作的认知语言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转喻认知机制及其翻译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历来是修辞学的研究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转喻的研究多从修辞的角度,把转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问题。新兴的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转喻作了全新的解释,认为转喻的运作机制是概念激活。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视角探讨转喻及其翻译,提出四个转喻翻译的策略:转喻认知模式的直接移植;转喻认知模式的附加激活;转喻认知模式的直接移植加注;转喻认知模式的归化。  相似文献   

16.
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认知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文章试图用认知语言学中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翻译中译者的思维认知活动,即译者转换意义时的心理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主体性研究摒弃见物不见人的研究模式,重点研究翻译主体、翻译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以人为本,因此可将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应用于翻译主体性研究。通过尝试,我们看到翻译是交际过程,也是认知过程,还是语言文化交流和译入方语言文化建构过程。不同过程有不同的翻译主体。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作者的创作意识、译者的认知意识和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操纵意识、读者的接受意识。对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意识的研究,汇成翻译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认知发展的产物。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本文试图用认知语言学中Fauconnier(福柯尼耶)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来分析翻译中译者的思维认知活动,即译者转换意义时的心理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翻译学将语言学作为研究的基础学科.西方兴起的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哲学框架上的语言观,对翻译有更深远的影响.认知语言学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的三大观点,有利于指导我们来探讨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法哲学阐释的角度,将法律翻译看作语言和认知交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立法文本句式在翻译过程中所隐含的语法动态整合的认知操作分析,揭示法律翻译在生成过程中概念和语言整合操作的异同并指出:法律翻译是法律、语法、哲学等因素构成的框架内的积极而有限制的创新过程;法律翻译依赖于诠释法律文本所形成的理论和译者的理解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