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1世纪人类不得不建立起新的思维方式,那应该是以“和而不同”的原理超越民族、国家、地域文明、宗教之间各种各样的对立,进而在文化方面突破20世纪帝国主义文化在中心和边缘二元对立的结构中的文化霸权主义。“东亚文化论”是从西方人以自己为中心的暴力性想象创造出来的虚构的东方走向实际的东方,是对西方话语为基础的现代化进行反思,试图脱离对西方的某种幻想。但我们不应该为了规定自己而重新歪曲文化的多样性与普遍性,即偏重于以东方中心的逻辑和语言而歪曲西方。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自然地理的差异、开放的经济环境、众多的民族以及文化的多元,凡此种种因素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框架下的边缘意识形态呈现出既融于主流文化之中又具有分化的张力。作为一种观念体系,边缘意识形态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多元文化的复杂适应性和综合化趋势,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对于亚文化的整合,以此为思路,笔者从边缘性和多样性的视角对边缘意识形态的特征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鲁滨逊漂流记》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享有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头衔,并被堪称为一部反映欧洲殖民主义向海外扩张和从事殖民实践的早期小说。无论是在言语体系,形象塑造,还是宗教信仰方面,主人公鲁滨逊都以一种"中心"与"边缘"的思维来界定欧洲文化与非欧洲文化。本文借用萨义德的"对位阅读"法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篇小说的文化殖民,试图颠覆中心与边缘对立的思维模式,揭示小说中欧洲中心主义的表征,让边缘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民族文化还原到其本来的多元和偶然中。  相似文献   

4.
在贵州省的盘县,有一说布依话的所谓水族文化群体。其民族成分是20世纪50年代他们自己认定的。这是处于边缘文化状态中发生的"文化漂移"现象。本文从实际的田野调查中表述了它们的基本文化状态,解读了它们文化的布依族性质,以及文化的边缘性质。研究了其"文化漂移"的基本原因以及盘县说布依话的所谓水族的文化边缘性。  相似文献   

5.
边缘人(marginalman)是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的概念,"广义上指未充分参与任何群体的人,狭义上指同时参与两个以上的群体、其行为模式捉摸不定的人。边缘人常常是文化冲突的产物,其特点是缺乏群体认同感,不认为自己真正归属于哪个文化群体。"[1]少数族群、移民等因其身份归属问题易于表现出边缘人特征,而"社会的分层也能分化出边缘人,社会下层的人位于群体的边缘,这里是社会文化空间里的边区"[2]。本文所指涉的边缘人即是由社会的分层所形成的边缘人,他们处于社会的下层,与中心世界呈现疏离态。  相似文献   

6.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始终从边缘的角度出发,关注边缘人物命运及边缘文化,以狂欢的写作手法,搭建了一个狂欢舞台,展示了边缘人物对主流政治和文化的对抗。分析大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狂欢、空间狂欢、性的狂欢等,可以揭示大江文学作品中狂欢化精神的实质内涵:自由与平等、颠覆与再生。  相似文献   

7.
日本民族在明治维新以前的一千多年里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它具有相互关联的五大特点 ,这些特点每一方面都有其成因 ,但归结起来 ,“文化边缘”和“文化内旋”是日本传统文化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边缘空间是美国文化批评先驱莱斯利·费德勒文化批评的空间指向。他关注边缘空间,眷注身处边缘空间的不同种族、性别、阶层的群体,挖掘其被潜抑的文化心理诉求。他发现原始大自然是美国经典作品构筑的边缘空间,在边缘空间常上演跨种族的爱恋情节。此隐射出美国人回归天真、期盼不同文化平等交流、实现文化和解、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文化心理。推行多元文化主义,是费德勒文化批评空间指向的文化政治使命。他在文化批评中,对种族与性别主题的潜心钻研、对美国经典文学标准的颠覆,有力地支持了多元文化主义,促进了社会正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与居于北方黄河流域的中原人相比,居于南方长江中游的楚人具有特殊的文化心理:楚文化在初兴之时,居于从属地位,是处于外围的边缘文化,楚人被称为"楚蛮"、"蛮夷",这使楚人从不以中华正统自居,也从来没有文化优越感和排他性,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的相互学习,在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融合中保持了自己的生机;世居两湖、江汉地区的自然环境为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提供了汩汩源泉,由此也造就了楚人狂傲冲动的心理特征;荆楚神秘巫祀文化,使楚人从神灵信仰中获得了力量,并由此形成了达观的文化心理.这些文化心理,至今仍然顽强地保存在湖北人身上,体现出楚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女性主义电影批评都处在学界的边缘, 但是此“边缘”非彼“边缘”, 西方与中国的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在各自产生的文化历史语境、关注的内容和使用的理论、所处的地位和产生的影响方面均有着极大的差别。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研究的比较, 希望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交流, 尤其是希望借此研究能让中国女性主义电影研究者认识差异、从西方的理论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将我国的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研究发展壮大, 走出一条既能展现真实的自我又能与国际接轨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处于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外来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中国南北文化交界的海州地域文化,表现出明显的边际文化特征.相对于历史时期的其它主流文化而言,海州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又表现出边缘性特征.这种边际性、边缘性的文化特征,使得海州当地长期居主导地位的是一般知识与思想,文化层面也明显表现为俗文化为主,而当地的传统文学样式,也多神奇怪诞的民间叙事文学,进而影响了《镜花缘》、《西游记》等明清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在文艺与边缘文化合谋事态中,仪式而且尤其民间仪式乃是重要的功能中介存在体,民间仪式通过文化促发力杠杆、文化累积过程以及文化整合方式实现其文艺录载,这是文艺在边缘文化境遇中的重要存在方式和栖居之所。  相似文献   

13.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是西方民族主义建构论的代表,强调从文化意识层面建构民族主义。美国主流文学扎根于欧洲文化,带有白人身份的优越性。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尤其是有色人种的文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美国文学的边缘地带,他们被消音、被沉默,文学评论家也是以一种审视异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作品。在此背景下,少数族裔作家不断奋争发出自己的声音,努力寻求自身在美国文学的地位。“讲故事(storytelling)”的叙事策略对三类少数族裔作家发声的功用,以及如何利用“故事”构建自我在美国文学上的声音和身份是文章讨论的重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民族主义建构的“异质同构”性。  相似文献   

14.
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是指生活在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的文学叙事,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呈现出对中心文化与异文化的吸纳与创造的民间自觉,具有多元内涵。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以“比较视域”和“文化间性”为理论指导,运用文学人类学和宏观比较文学等方法论,以求清晰把握中越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渊源与脉络i建构边境和谐共生的民族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文学中的"少数话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声音,而其"女性少数话语"更深刻地揭示了少数民族作为"他者"的边缘生存﹑边缘身份和多元文化的特点以及产生等主要问题.澳大利亚的四位少数民族女性代表作家及其文本是对主流话语的批判,揭示了"异化" 和"他者"边缘处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中的身份、性别、阶级和政治等主题的书写契合了西方后学的批评理论范畴。黑人女性作家自觉地将文学创作与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相观照,她们为黑人文学分别注入了性别成分、种族成分和文化成分。黑人女性主义文本不仅彰显了黑人女性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更进一步推动、促进了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建构与发展。黑人女性主义将逆转黑人女性身份被边缘化的境遇,颠覆和拆解黑人女性身份被客体化、被边缘化的命运结构。  相似文献   

17.
论讲史平话的语言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元讲史平话一直被认为是讲史的话本.其实,平话是一种在民间口头文学和传统著述的双重影响下产生的边缘性文体.从现存平话语言特征中可见平话中白话和文言混用的现象及其形成原因,这种边缘性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平话的加工整理者的文化心态所决定的,对主流文化的趋同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黑人女性文学中对文化身份的寻找、定义与建构打破了传统僵化的、白人主流的、父权制文化框定的族群文化身份,代之以流动的、差异的、主体的黑人女性生存体验,给主流文化带来了创新式变革。黑人女性作家采用黑人种族与文化的边缘性给予她们的特殊有利位置成功地改写了黑人女性文学与批评被边缘化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作为各种形式主义和传统历史主义的挑战者崛起于新时期文坛,显示出文学批评和创作向历史文化深层拓展的强劲势头.然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层面全面审视,它尚未摆脱文学回归历史与沉沦历史、颠覆大写历史与陷入小写历史相对主义、强调历史的心理情感性与走向历史不可知论、迷恋边缘意识形态与迷失于意识形态边缘之间的悖论性处境,这些困境的克服当是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悖论性处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作为各种形式主义和传统历史主义的挑战者崛起于新时期文坛 ,显示出文学批评和创作实践向历史文化深层拓展的强劲势头。然而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全面审视 ,它尚未摆脱文学回归历史与沉沦历史、颠覆大写历史与陷入小历史相对主义、强调历史的心理情感性与走向历史不可知论、迷恋边缘意识形态与迷失于意识形态边缘之间的悖论性处境 ,这些困境的克服当是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