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读者俱乐部     
《新天地》2007,(6)
《新天地》读者俱乐部:看了该刊2007年第4期,其中有一篇文章《曾轰动全国的南京知青之歌案始末》,令我明白了此事的来龙去脉。我曾也是一名知青,将青春献给修理地球,也曾唱过这首歌,引起我的共鸣。当年很想知道那首歌曲的作者是谁,但无从查找。幸而贵刊让我知道此歌的故事,我觉得没有什么遗憾了。我作为曾经的知青,望贵刊多刊登一些知青的回忆文章,让后代知道曾有过的年代,父辈的“艰辛”!广州市李勇军  相似文献   

2.
“借”鸡记     
《新天地》2007,(11)
在我长达十年的知青生活中,有许多酸甜苦辣的故事,"借鸡记"便是其中一个。那是1969年春,队上的社员都出工去了,同队的知青也不知哪里去了,村院里除了鸡叫,再无一点声响。我感冒躺在知青小屋没出工,肚子饿得"咕咕咕"地叫个不停,迫使我不得不爬起来找吃的。米箩里的米所剩无几,菜篮也是空的,好不容易找到一点剩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提出了"反知青文学"的概念,并以贾平凹的<我是农民>为范本,对这一题材之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证,指出这类题材已经超越了70年代末以来主流的"知青文学",是对"知青文学"的反讽与批判,预示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这一类题材的创作会有一个更为令人瞩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梁晓声 《可乐》2008,(9):12-12
二人撑起一片天,天扛肩上,情驻心田。马刚是我的"知青战友",年长我两岁。我和马刚之间的友谊,是在"文学创作学习班"上一天天深厚起来的。老崔叫崔长勇,当年是兵团总司令部宣传部主抓文艺创作的干事,是我们兵团文艺知青的"主帅"。马刚是十五团的宣传队长,善编各种文艺节目,还有表演天分,演过"胡传魁"。在"学习班",每次开玩笑,  相似文献   

5.
知青文学从"自恋"走向"自省",说明他们已经开始从早期的幻想式回忆中,学会了真诚地对自己进行反思.但在知青运动三十周年前后出现的知青"反思"文学,并没有产生知青作家所预期的社会轰动效果,其真正原因在于缺少真正发自灵魂深处的"自省".因此,在知青运动四十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关心知青文学的人们希望看到的,就是知青文学能够真诚地通过"反省"向世人敞开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并非像批评家所说的那样,<米调>这部小说是在肯定"知青理想".小说通过记述者记述叙述者所叙述故事的方式,拉开了记述者与叙述者不同的价值立场,让读者去思考、分析叙述者所叙述出来的"知青理想".因此,小说不仅没有赞扬"知青理想",恰恰相反,它是在认真批判和反思"知青理想".  相似文献   

7.
青春无悔     
王娟 《社区》2012,(35):32-32
西双版纳,对不少上了年纪的上海人而言,是远在西南边陲的第二故乡,更是魂牵梦萦的青春记忆。数年前,一部名叫《孽债》的电视剧,不知勾起了多少上海人难忘的知青情结。在知青下乡40余年后,我这个上海人也有幸趁着青春年华到西双版纳挂职锻炼,实地体验西双版纳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作为知青的后代(我母亲当年是去北方插队的知青).寻觅着当年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的往昔岁月,感受着他们如今的安稳和遥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知青文学——非主流倾向的现状表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剑的《醉入花丛》是知青文学另类写作的逻辑起点。阿城的《棋王》从另一向度呈现知青文学的另类延展。而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则是主流知青文学与非主流知青文学亦即知青文学另类书写合流的结合点。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刘醒龙的《大树还小》和池莉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也各以强烈的非主流倾向,对知青文学的不同哲学时段,进行另类表述。知青文学发展中这种由弱而强的态势,加速了20世纪80年代主流知青作家在90年代的集体溃败,终于让位于知青文学的另类书写,他们曾经建树的以宏大叙事为基础的知青文学悲剧,已然为另一种风格和基调的文学叙事所代替,知青文学创作因此总体上走向人本,逼近历史真相,从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参加工作。当时所在企业许多职工和业务骨干都下放了。"文革"后期,公司开始恢复业务,急需要补充青年职工。我就是那时招录的,与我同期新来的还有十几个,都是不到20岁的青年。以后连续几年又新招录了近200多城镇待业青年和返城知青。那时,我们风  相似文献   

10.
正50年前,温州知青奔赴黑龙江省莲江口农场支边下乡,本文是笔者那时亲身经历的温州知青春节回家探亲艰难旅程的一段回忆。响应号召奔赴莲农1969年至1970年,温州市革委会"四个面向办公室"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和街道公社,先后组织动员了三批温州知青计1196人,从南国鱼米之乡,奔赴遥远的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集中展示了习近平青年时期里的知青故事,反映了他"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向群众学习、爱读书,勇敢担当、无私奉献,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挑战、乐观向上"五种青春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加强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要深入了解习近平知青故事内容,准确把握青春精神内涵,把其与慕课、微电影等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糅合理论和实践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以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知青小说的发展进入一个哲理性的层面。这种哲理性表现在它对生活的思考更加深刻,更为显著的是知青作家们在知青小说中展现出来的对于人生新的认识,自我的反思、觉醒,人主体地位的确立,还有80年代中期由"寻根"而来的对民族精神传统哲学的追寻特别是对老庄哲学的继承。  相似文献   

13.
征稿启示     
1.2013年本刊"共同关注"板块新开辟"知青岁月"专栏,欢迎曾有这一特别经历的知青朋友投稿。来稿要求故事性强、可读性强,文字在2000字以内,并配照片一至两张。来稿请注明"知青岁月"字样。2.2013年本刊"文史丛林"板块新增"经典背后"和"档案解密"两个栏目,"真情人生"版块新增"舞台人生"  相似文献   

14.
新政新规     
《山西老年》2013,(5):15
黑龙江三类人将纳入养老保险今年,黑龙江省要将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未参保"老知青"(1966年至1978年国家统一分配的知青)及"小知青"(1978年后自己到农村去的知青)等群体纳入养老保险范围。  相似文献   

15.
《新天地》2007,(3)
我曾是“北大荒”知青,对那里的思念随着年龄的增长无减反增,真想什么时候再回去看看那养育了自己7年的第二故乡。1998年,正值我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0周年纪念,一些知青倡议包了一辆专列,组  相似文献   

16.
当梁晓声用悲壮的笔调去写《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用充满激情的笔歌颂草原母亲,史铁生深情呼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时,另一位知青作家阿城却以平静如水的态度向我们讲述他和他同时代人的故事。1984年阿城《棋王》以其老辣清逸的笔调给知青文学带来了全新的意境,与此同时的知青作家朱晓平则以他相继发表的《桑树坪纪事》、《私刑》为知青文学展示了独特的视角,小说的悲剧意蕴无疑拓展知青文学原有的题材范围。创作上已有较大影响的梁晓声、史铁生也有了  相似文献   

17.
汪斋 《山西老年》2013,(9):23-23
一个冬天的早晨,大雪封门,无需出工,已经上午10点多钟了,我们几个知青贪恋被窝里的温暖,赖在床上。这时一个青年人走进我们的房间,矮矮的,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头戴当时最时髦的绿色军帽,显得英气勃勃,他进门就大声喊道:"你们好舒服呀!"这位不速之客就是我插队所在大队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长,他拜访的目的就是网罗知青中的文艺骨干,趁着农闲把宣传队搞起来。有些知青插队后很少出工干农活,大多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干些所谓的杂事,如当老师,当记工员,当材料员,当林场护林员等等。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插队后一直搞宣传,那时农村还在搞"红海洋",家家户户,门前门后,墙壁上都要刷标语,写口号,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文化大革命"。由于我们会写美术字,因而还被公社抽  相似文献   

18.
创化衍变、历久弥新的知青文学创作●黄曼君我爱读当代、尤其是新时期文学作品。其中,知青题材是我很感兴趣的一种。记得在“文革”中读过小说《征途》、长诗《金训华之歌》,激动过,也留下了遗憾。80年代中期,以反思心理读《今夜有暴风雪》,流着泪读《桑树坪纪事》...  相似文献   

19.
周一海 《新天地》2017,(5):48-49
春风吹拂,我走出家门,赶赴一场农友间的会议.伴我随行的是手机里的知青群"OK老家". 这几年,微信群的兴起给我们日常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如今在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低头一族",看微信成为人们生活的一景.有人戏称,如今出门不带钱包可以,忘记了手机不行.一旦忘记了,就像丢了魂一般.  相似文献   

20.
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我作为一名编外的红卫兵小将,革命得似乎比别人更为彻底。家被查抄了,父亲的全部藏书,我和哥哥姐姐都用小平车送到废品收购站去了,家里从此再也没什么书可读。从此,初中没毕业的我,便来到广阔的天地炼一颗红心。日子久了,我们知青干活回来聚在一起听腻了老乡们的"口头文学",有时想找本书看看。可直到这时,我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