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故乡心曲     
每当我翻开自己精心装填的两本《西双版纳影集》,看到幅幅当年我和我的“知青”朋友们在西双版纳的山林中“斩场”、“躬耕”、“科研”、“除草”、“割源”、“小憩”、“嬉戏”……各种影像时,都会引发我对第二故乡——西双版纳的无限眷恋之情。1968年11月.在“上同下乡”社会大潮的冲击下,我们一批年仅15岁至20岁出头的青年带着强烈的走向社会、投身边疆建设、参加社会实践的希冀和轨意在逆境中摔打锤炼的强烈愿望,来到了祖国的西南边陲。在千年沉睡的原始密林中,一次又一次以出了北京知识青年的只城声。我们头顶蓝天,依偎群山;…  相似文献   

2.
飘逸 《新天地》2016,(7):52-53
2013年10月1日,一对花甲老人的婚礼在上海长宁区仙霞西路某酒店举行。当年一起下放的知青战友们全都到了,这些年过花甲的老人,忘掉了养生和忌口,像当年下放时那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有人喝醉了,还有人不知想起了什么心酸事,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梁晓声 《可乐》2008,(9):12-12
二人撑起一片天,天扛肩上,情驻心田。马刚是我的"知青战友",年长我两岁。我和马刚之间的友谊,是在"文学创作学习班"上一天天深厚起来的。老崔叫崔长勇,当年是兵团总司令部宣传部主抓文艺创作的干事,是我们兵团文艺知青的"主帅"。马刚是十五团的宣传队长,善编各种文艺节目,还有表演天分,演过"胡传魁"。在"学习班",每次开玩笑,  相似文献   

4.
青春的记忆     
郝军 《山西老年》2013,(12):23-23
上山下乡参加田间劳动,是我们从城里来的知青必须要过的一关。对于我个腰有毛病的人来说,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5.
友人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当年在黑龙江下乡的上海女知青,旧地重游。老战友专门请她到有农家特色的饭店用餐,而且专门拣"笨东西"吃:笨鸡、笨蛋、笨猪……味道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这位知青返沪后,偶遇街市上  相似文献   

6.
读者俱乐部     
《新天地》2007,(6)
《新天地》读者俱乐部:看了该刊2007年第4期,其中有一篇文章《曾轰动全国的南京知青之歌案始末》,令我明白了此事的来龙去脉。我曾也是一名知青,将青春献给修理地球,也曾唱过这首歌,引起我的共鸣。当年很想知道那首歌曲的作者是谁,但无从查找。幸而贵刊让我知道此歌的故事,我觉得没有什么遗憾了。我作为曾经的知青,望贵刊多刊登一些知青的回忆文章,让后代知道曾有过的年代,父辈的“艰辛”!广州市李勇军  相似文献   

7.
张炜 《社区》2014,(17):32-32
西双版纳就像一个梦,自小就在我脑海里萦绕。在我们的经验中,许多美丽是经不起就近打量的,那样只会让人失望和后悔。可是西双版纳,我们不可抗拒地走进了她的秘境,并深深为之迷恋。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始,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依照"知青子女回沪政策"从外地返回上海学习或定居的知青后代。这批原来"上海人眼中的外地人,外地人眼中的上海人"在"故乡"落地生根后,生活状况怎样?本文通过对"回沪知青子女论坛"(www.hui hu.org)中的部分回沪知青子女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了他们的各方面需求的满足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并在最后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回沪知青子女的生活质量应该在社会服务组织建设和社会服务政策方面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9.
老伴     
王洪武 《社区》2011,(18):46
离家不远的小公园里,常见有一对老年夫妇。老头坐在轮椅上闭目晒太阳,或拄着一根拐杖艰难地练习走路,老太太形影不离在一旁呵护着。那耳鬓厮磨的亲热样儿,让人看了好不动容。熟悉情况的人都说,这老头的命,是老太太"捡"的。这位老太太可不简单哩。时间长了,我便晓得了一些情况:这两口子年轻时都在苏北农村务农,妻子是上海知青。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奋斗,一家人进了县城。丈夫当上了机关干部,妻子成了中学教师,女儿出嫁在不远的本地。儿子媳妇和孙子一直在上海定居。  相似文献   

10.
我的童年是在黑龙江——那个被称作“北大荒”的土地上度过的,和所有知青子女一样,我于1989年回到了上海。被家人看作是块“读书材料”的我在上海安顺路小学上了四、五年级后,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进了市三女中,随后又考进了重点班,高中进入了复旦中学,在所有人看来这一切似乎都是“进大学”的代名词了。可是承载着父母厚望的我却在高考中失利,仅收到了大专的录取通知书。由于不喜欢录取的专业,我  相似文献   

11.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超越自己。我1997年毕业于上海市南湖职校二分校(原上海市交通职校)汽修专业,从此便与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乐意和车子打交道我的母亲是上海人,当年插队落户到了安徽,在我上初中的时候便跟母亲回到上海读书,  相似文献   

12.
回沪知青子女主要指依照知青子女回沪政策从外地返回上海学习或定居的知青后代.这个特殊的移民群体,在面对人生中重大生活境遇调整时,面临着如何适应并融入新生活环境的关键问题.本文选取上海市三个知青及其子女集中居住的区域展开社会融入状况调查,发现回沪知青之女的社会融入程度与生存经历、生活满意度、社会认同度相关,最后提出促进社会融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提出了"反知青文学"的概念,并以贾平凹的<我是农民>为范本,对这一题材之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证,指出这类题材已经超越了70年代末以来主流的"知青文学",是对"知青文学"的反讽与批判,预示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这一类题材的创作会有一个更为令人瞩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老翁今年64岁了,在上海16万赴黑龙江的老知青眼中,堪称知青一哥。老知青们戏称他是北大荒的驻沪大使。身在浦江心在黑土,他把一腔热血和全部精力都扑到黑土地和弘扬知青文化上去了。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60年代末,我随着百万知青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当年我20岁。在艰苦的边疆生活中,有苦闷,也有欢乐。这期间还发生过一件惊心动魄的事,让我永生难忘。事情就发生在我所在的五十团五连。当时,我们连东边隔河与五十七团相邻。五十七团是以朝鲜族老职工为主的连队,被我们称为  相似文献   

16.
创化衍变、历久弥新的知青文学创作●黄曼君我爱读当代、尤其是新时期文学作品。其中,知青题材是我很感兴趣的一种。记得在“文革”中读过小说《征途》、长诗《金训华之歌》,激动过,也留下了遗憾。80年代中期,以反思心理读《今夜有暴风雪》,流着泪读《桑树坪纪事》...  相似文献   

17.
周颂今 《老友》2011,(2):28-28
我是一名老共青团员。至今还珍藏着当年佩戴的团徽。这枚陪伴我走过50年的团徽,时时让我回忆起当年的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18.
1975年8月18日,为迎接太原市体委的检查,我插队所在的清徐县王答公社5000多人云集在村里学校的操场上,举办"群众体育活动汇报表演"。我们知青"农大"的队伍正排在后面等待着入场,公社一位副书记急忙找到我,让我立即到主席台上去做大会现场广播。  相似文献   

19.
《新天地》2007,(4)
在"文革"中,诞生了许多知青歌曲,其中《南京知青之歌》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是光荣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啊,用我的双手绣红了地球.绣红了宇宙,幸福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直到今天很多人听到这个熟悉的旋律,还会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二年中国作协组织了一次当年在北大荒生活过的作家重返北大荒的活动,其后一大批反映北大荒知青垦荒业绩的作品脱颖而出,梁晓声、肖复兴、张辛欣等一群曾在肥沃的北大荒耕耘过的青年,以他们当年拥抱北大荒的激情,以他们在那片土地哺育下滋生的奋斗精神,以他们对曾经耕耘过的那片沃土的爱,辛勤地耕耘着另一片土地——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