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前期,一直是程朱理学一统天下。至明代中期弘治、正德年间,王阳明重揭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旗帜,把孔孟思想体系简明化与世俗化,很快风靡全国。心学北传之后,北方王学的传播者颇多。"茌邑三先生"是北方王学之山东王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作为明代理学家王守仁的再传弟子,在弘扬传统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阳明心学,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有关"心"学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2.
观察日全食     
明代理学家、诗人王守仁,幼年时家贫,因无力缴租,父亲被抓。王守仁去见县官,愿代父受罪。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发展到明中叶出现了反映当时市民社会道德要求的新的因素,这些因素从传统伦理道德中引发出所谓叛逆的学说,从而导致了传统伦理道德的危机。这一发展倾向,是从中兴理学的王守仁开始,至其后学泰州学派而发展到极端。王学导致了传统道德的失范、伦理思想对生活的贴近以及对工商市民道德要求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对王守仁的美学思想作一尝试性的把握。由于其心学强调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体验活动,使其美学也具有典型的体验性质。可以说,王守仁的美学就是体验美学。  相似文献   

5.
王守仁教育思想新探夏敏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浙江余姚人,字伯安,他曾筑室绍兴的阳明洞中,创立阳明书院,故后世学者又称他为王阳明。1王守仁的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和他的政治生涯交织在一起的。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父王华是状元郎,官至吏部尚...  相似文献   

6.
明后期,在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方面作出较大成就的当推刘宗周。刘宗周“上承濠洛,下贯朱王”,不仅继承和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而且综合众家之长,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蕺山学派。他关于教育方面的许多论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守仁是明代大儒,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影响至今。他传奇的一生兼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特点,被称为封建时代的完人。由于其特殊的贡献得以从祀孔庙,成为官方认定的经世大儒。学界关于王守仁从祀的过程研究较多,但对于其能够得以从祀的原因还少有详细梳理。可从王守仁个人理想、主要成就、外部保障及学说的时代性等四方面来论述厘清这一问题,这对于研究王守仁的历史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汪道昆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和抗倭名将。他生活于深受王学影响的徽州,与王学门人交游颇多,其诗文集《太函集》中亦多处称颂王阳明及王学门人。王学对汪道昆影响很深,其师古与师心结合的文学观念的转变、自信自负的精神、重视实用的思想、亦官亦隐的人生模式以及对侠士人格的崇拜等方面都可以看到王学作用其身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早年讲学时着力主张的思想,晚年他仍对此“言之屡屡”,可以说“知行合一“是他毕生强调的主要思想.早在明清之际,王夫之就批评王守仁的“知行全一”说是“以知为行”、“销行以归知”.(《尚书引义·说命中二》)此说一出,遂成定论,至今许多论著还常引它作为批评王守仁知行观的根据,认为知行合一的实质是以知吞并行,  相似文献   

10.
王学是明中后期思想界的主流 ,其后学呈现出向两个方向分化的发展倾向。其中 ,王畿、聂豹、罗洪先及泰州学派注重王学向内心、静修方面的用力 ,偏重顿悟 ,代表了王派心学的极端化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11.
王守仁被贬贵州龙场驿,来回均经过湖南醴陵县,在醴作诗四首,反映了旅途环境的艰险、寻求解脱的心理及僧人的纯朴,也有对寺庙如画风光的描绘。这四首诗都与佛寺有关,主要原因是王守仁的思想深受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知行合一”说是王守仁哲学思想的核心。剥开“知行合一”说的唯心主义外壳,是不难发现其关于知行关系的合理内核的。本文试就王守仁对知行关系的合理论述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不当之处,敬请同志们赐教。  相似文献   

13.
明后期,在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方面作出较大成就的当推刘宗周.刘宗周"上承濂洛,下贯朱王",不仅继承和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而且综合众家之长,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蕺山学派.他关于教育方面的许多论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叶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王守仁的儿童教育主张至今仍有非常积极的进步意义。他主张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反对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作者根据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从教育教学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5.
清初理学家张履祥的治学,经历了一个"由王返朱"的心路历程,这正好体现了明清之际学术转变第一阶段的"尊朱辟王"趋向.张履祥对王学有深刻的批判,指出王学有骄吝诳人、阐扬异教、直捷径省等弊病,认为陆王之学在学术史上可谓"霸道之学".作为清初辟王学的第一人,他的思想影响了吕留良、陆陇其等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尊朱辟王"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学派和主导的社会思潮,产生于明朝中期至鸦片战争前的三百余年间,明季,发展到了高峰,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无不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作为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兼备的张岱也不例外。在其留存的著作中,鲜明地表现了他丰富深刻的实学恩想。张岱的思想儒释道兼具,又以儒家思想为主,他秉承了曾祖父张元汴笃信阳明良知之说的影响,接受了陸王心学和王门异端思想的洗礼。明末清初,王学式微,不少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因为不满王门后学的空疏,纷纷对王学采取全盘否定态度,张岱不以为然。他以历史的眼光给予王学创始人“…  相似文献   

17.
王守仁的《大学古本序》石刻,是以其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白鹿洞书院讲学会后之定稿刻石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古本大学》是王守仁构建其哲学思想的营盘,而且他是在改写《大学古本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他的"致良知"学说的。  相似文献   

18.
王畿与聂豹的“致知”之辩,涉及王学的良知是否为心的最高本体和能否起主宰作用的根本问题。两人在“先天心体”,“已发未发”、“寂感”、“诚、“乾知”、“自然之觉”、“知爱知敬”等七个方面开展了激烈的辩论。这次辩论,说明王阳明卒后仅十年左右,王学即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也反映了朱学复兴的萌芽。  相似文献   

19.
明朝中期 ,政治腐败 ,宦官专权 ,道德沦丧 ,农民起义连绵不断 ,封建统治受到严重威胁。作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维护者 ,王守仁要人们做到言行一致 ,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并积极倡导力行 ,强调要在“事上磨练”。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虽然建立在心学理论基础上 ,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知行关系的积极阐述  相似文献   

20.
王守仁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教育思想以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天性为基本原则,王守仁与卢梭在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均提出自然教育的主张,对传统教育忽视儿童天性的弊病进行深刻的批判.两者对教育史造成了不同影响,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仍然没有脱离传统教育的范式,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却成为西方新旧教育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